-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11月3日,“我这60年——李秀实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以“60年经典”“黑龙江金秋”“墨骨油画”三个主题,近150件作品全面梳理了李秀实先生从1960年代至今各个时期的创作形态。
李秀实先生是随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师承艺术大师董希文先生。早在1959年,尚在大学的李秀实先生就以油画作品《万里长江横渡》在国内美术界崭露头角,此后,李秀实先生的作品自1962年第三届全国美展起,几乎参加了当时历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展及国外重要展览。特别是1981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馆承办的“四人作品联展”,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规格的展览。《春到兴安岭》《疾风》《过去?现在?未来》《霜降》《幸存》《岁月》等早年代表作品在那个时代耳熟能详。1990年,近花甲之年的李秀实放弃了原可以安逸的晚年生活,毅然改变画风,将艺术追求直指艺术领域的更高境界,去创造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的新语言-墨骨油画。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李秀实所创建的“墨骨油画”日趋成熟,并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此次北京展览也是继2016年北京百雅轩798艺术中心“当代精神 – 李秀实与墨骨油画作品展”之后的又一次全面性回顾展,并且在作品数量和代表性上有进一步的提升。
展览主题“我这60年”很直白地流露出李秀实对过往岁月沧桑的五味杂陈。李秀实说:“油画传入中国已百余年,这一个世纪当中,我国油画艺术历经艰辛,经过一代代师承延续,在‘油画民族化’的这个历史课题中从无到,成绩斐然。我对油画民族化也有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墨骨油画’的作品呈现在大家面前,举这个展览一来回顾我的过往岁月,二来也想听到社会大众对我新作品的声音。”
此次展览策展人、墨骨艺术基金会主席李墨白先生阐述道:“李秀实先生这一代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也是从油画正式被引入中国以来的第三代艺术家。这一代艺术家直接或间接师从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董希文、吴作人等老一代艺术家,他们曾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造诣,饱含着崇高的艺术信念;同时,作为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第一代艺术家,他们与新中国一起成长期间,坎坷的生活与时代的变迁成就了他们丰富的艺术积淀和人生阅历,他们的艺术成果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和民族的特质,他们桃李满天下但为人谦逊低调,可以说,他们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基石。我衷心地期望通过对李秀实先生六十年的艺术回顾,可以引导当代艺坛从历史的维度去思考第三代艺术家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据李墨白介绍,本次展览所展出作品极其完整,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李秀实个展。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便是呈现在中国美术馆2号厅的李秀实先生的成名作《万里长江横渡》在沉寂近60年以后,再次与观众见面。而除此之外,2号厅的“60年经典”部分还有多幅经典作品汇聚。据悉,主办方不仅向藏家借回30幅藏品,还特别向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借回《疾风》《北疆秋阳》《过去?现在?未来》《晨》等李秀实先生早期代表作品。以跳跃性的方式回顾了李秀实先生60年来每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可以使观众快速了解李秀实先生60年的艺术人生。
这段时期是李秀实先生时值壮年并且最孜孜以求的27年,也是奠定李秀实先生在中国美术界学术地位的时期。具体包括:李秀实先生在大学期间受到批判的作品,第一张人体习作,李秀实先生在大、小兴安岭,黑龙江、松花江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大量写生及有趣“巴掌速写”,1981年“四人作品联展”主要展品,1979-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各种探索性作品,如:意向性的表现、象征性的思考、中国画技法的尝试、书画同源的启示、写实主义的回归等。
第三部分“墨骨油画”则以专题性的方式记录了李秀实在1989年重新调回北京工作以后,在花甲之年开始的“墨骨油画”探索之路。此部分以专题性的方式记录了李秀实在1989年重新调回北京工作以后,在花甲之年开始的“墨骨油画”探索之路。包括墨骨油画的早期作品《园林落日》《夏午》《晨鸽》《小雪》《长街》等,1997年《美术》组织专题研讨会作品《晴间多云》《有福》《钟楼胡同》《骄阳》《夕照》等,以及《山居辑》《什刹海春秋》系列作品等。
学术研讨会
开幕式后在中国美术馆七楼报告厅举行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先生主持,王镛,刘曦林、陶咏白,贾方舟,邓平祥、郑工,王琨、曹星原、王平、高天民、王端廷、刘秉江、潘世勋、王路、苏高礼等国内外著名艺术家、评论家参加了学术研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油画的民族化、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最后,我国著名艺术家董希文先生的女儿董一莎女士还向大家介绍了近年“董希文艺术研究与纪事”的情况。
展览将于11月12日结束。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