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于小冬,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简介:于小冬,1963年生于沈阳,1984年自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1984年至1997年曾在西藏工作13年。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创作。作品入选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先后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画刊》、《艺术家》(台湾)、《北方美术》等刊物。曾出版有《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油画艺术》、《于小冬讲触觉素描》等专著与画册。
于小冬在藏区写生
于小冬的采风生活
于小冬工作照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美术经过近70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了,几代美术家为繁荣津沽的美术事业奉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深入生活、挖掘生活,创作了一批影响全国的美术作品,丰富着天津的美丽画卷,并成为新中国美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这一时期天津美术地域风貌的过程中,除了艺术家创作的诸多作品以外,他们的艺术思想、艺术理念、艺术风格都有待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诠释。为了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他们的艺术面貌以及艺术家个体与整个天津美术事业的互动关系,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会同天津美术网,特邀天津美术学院路洪明老师作为学术主持,组织了一个教授访谈栏目,选择这70年中对天津美术发展有影响的专家、教授、学者进行访谈,围绕他们的艺术人生做一些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于小冬教授致力于写实油画艺术创作多年,艺术上以西方古典大师经典作品与精神为旨归。他根植生活,用手中画笔创作出了一批反映当下社会现实,尤其是西藏人民生活的精品力作。他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创作实践,在教学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施教方法,惠及莘莘学子。同时,他一直关注和研究西藏绘画的风格与历史,其理论成果《藏传佛教绘画史》在学术界影响广泛。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于小冬教授围绕教学、创作、研究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做了一次访谈。
[天津美术网]:于老师,我知道您在西藏生活了13年的时间,这种西藏的生活经历对你的艺术人生有哪些方面的影响呢?
[于小冬]:应该这么讲,西藏的生活应该是我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也是我人生当中一个关键的成长阶段。因为从二十岁我就去了西藏,到三十四岁才离开西藏,也不能叫离开西藏,就是我调到天津以后每年还都要去西藏或者到藏区写生。所以,西藏的经历或者说西藏的这个创作题材一直没有远离我,一直在我的人生当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无论是我人生观的形成,包括自己意志品质的锻炼,也包括对西藏文化、历史、宗教的兴趣,还包括我的创作题材,全部都是以西藏生活为主,等于是我这个从二十岁开始到现在没有离开过西藏,不论是创作啊还是学术研究都跟西藏密切相关。我觉得西藏的经历呢塑造了我,然后也培养了我,我对西藏有着一份非常特殊的感情,也感谢西藏对我成长给予的这些养分。
于小冬自画像
于小冬作品《金瓶掣签》
于小冬作品:《干杯西藏》
于小冬作品:《画室——维梅尔构图》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天津美术网]:就是在这些年中,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或者事件对您艺术的一些影响,可以谈谈吗?
[于小冬]:应该说有很多,我一下子不一定能想起来那么多。就是在西藏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有着很多很多故事,你比如说当时我们一些年轻人,都是大学生,进藏以后建立的这个友谊,然后形成的一个文化空间和氛围都是非常难忘的。现在我们这些人在各个领域都有很好的那个研究成果,取得了一些成就,其中有小说家、有诗人、有摄影师。在我的成长经历里,也受这些人的影响,那他们可能也或多或少受我的影响,应该是大家一起相互激励的那么一个时期。其实上世纪80年代的拉萨是非常值得回忆的地方,有些事情是非常值得怀念的。还有两位女性就是龚晓明和田雯,她们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高原,就是在高原牺牲的,两个都是文学家,就是在林芝的那个位置,现在已经通了高速公路。想到这时我非常的感慨,当时从拉萨到林芝经常是有塌方和泥石流,特别是夏天,雨季的时候很危险,那这两位都是在采风的路上先后牺牲的。我就想时代就是发展的很快,没想到那么艰难的一段路,现在呢高速公路都通了,拉萨也早就有了铁路,并且铁路都修到了日喀则,靠近尼泊尔边境了。我想这些都是西藏近三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西藏我还有很多的经历,包括跟藏族同胞这个友谊,也包括我和藏族画家的友谊,特别是我的好朋友阿扎。阿扎比我小一岁,以前在西藏大学是我的学生,后来呢我们俩就成为特别好的朋友,跟我一起共同完成了《金瓶掣签》这件作品。后来又一起驾车两次去阿里,在去阿里的过程当中就是我开的一个破吉普车很差的那个,就是那个白色的吉普车。我们两个人轮流开车,结果经历了好多好多的故事,真是九死一生,好多次就在死亡的边缘,也有好多次如果没有阿扎的情况下估计我可能命早就没了。就是我们两个有这个生死与共这样的感情,这种特别深的这个友谊,就是血肉形成的这种友谊,只有在西藏我曾经经历过。当然了,我能想起来的故事非常多,甚至萍水相逢不认识的人给我的帮助,在西藏那个下乡啊,采风啊,写生啊,考察的过程当中,这种帮助特别多。当年在西藏我们曾经打赌,几个年轻的画家朋友说:“如果不用钱能走多远。”因为我们本来也穷啊,没什么钱。其实在西藏可以走得很远,你伸手就可以搭车,看到帐篷就可以进去,你要一点吃的什么的这都没有问题,也确实是这样。在西藏你能感觉到人和人之间的那种最亲密的最基本的生命的情感,也包括西藏人的那种乐观精神。他们都是非常虔诚的佛教徒,然后他们这种乐天的性格包括和大自然和整个自己的古代文化很好相处的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觉得对我都有影响。
(特邀主持人:路洪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副编审,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水高研班导师,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学术部主任。)
于小冬作品:《天湖》
于小冬作品:《天湖》(局部)
于小冬作品:《天湖》(局部)
于小冬作品:《天湖》(局部)
于小冬作品:《天湖》(局部)
于小冬作品:《天湖》(局部)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