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天津美术网“教授访谈录”上线 记录天津美术70年天津青基会书画院慰问子弟兵送福送温暖公益活动“百善”小品大艺全国巡回展(河北站)开幕读好书写好字-书法家与读者在天津图书馆喜迎新春河西区文联、瑞江书画院走新春送祝福情满军营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天津美院教授于小冬:传播西藏文化的动力来自热爱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应该把西藏的美传播出去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夯实基础从一点一滴做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委拉斯开兹对我影响最大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我对真实有一种敬畏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西藏的经历塑造了我迎新春·三实学堂送文化到王稳庄慰问活动举行写其形必传其神 传其神必写其心—论王爱宗的画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主席团第十三次会议召开水墨抒怀——王文元水墨、书法作品展在烟台举行 迎佳节、送春联、赠万福、进万家公益活动在津举行著名花艺师刘冬梅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传统插花艺术意风情,迎新春—魏瑞江都市水墨作品展开幕“泽兴天下2018贺新春艺术联盟”书画作品展举行姜维群、魏瑞江:抖起精神过好年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金鸡辞旧岁 旺狗贺新春—天津梅江书画院举行迎春团拜会“水墨抒怀——王文元水墨、书法作品展”在烟台举行和平区文联在香榭里社区举办“玉犬贺新春、泼墨送祝福”主题活动“意风情,迎新春—魏瑞江都市水墨作品展”在颐和艺述空间开幕“泽兴天下2018贺新春艺术联盟”书画作品展在融创中心举行安格尔的巨匠之路—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将在天津美术馆展出聚焦新时代,共筑中国梦-书法家走进滨海新区职工公寓写春联送祝福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天津美协艺术小分队走进西青蔡台村 挥毫泼墨迎新春2018中国高等美术院校教师纸本绘画作品展在滨海新区美术馆开幕“红色文艺轻骑兵”天津书法家小分队走进航空津电送“福”迎“春”金犬纳福·中国第十一届生肖画及国画优秀作品展在津开幕养生保健专家王雷、民俗美食家姜波做客竹间书院分享“年文化”大唐风范—唐云来师生迎新春联墨展暨书春送福活动在雅闳轩举行
首页 >> 油画 >> 正文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应该把西藏的美传播出去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2-14 14:26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做客天津美术网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做客天津美术网

    嘉宾:于小冬,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美协副主席,中国油画院课题组成员,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简介:于小冬,1963年生于沈阳,1984年自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1984年至1997年曾在西藏工作13年。长期从事西藏题材的写实油画创作。作品入选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美展。先后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画刊》、《艺术家》(台湾)、《北方美术》等刊物。曾出版有《藏传佛教绘画史》、《于小冬讲速写》、《于小冬油画艺术》、《于小冬讲触觉素描》等专著与画册。

于小冬在创作大型历史画《金瓶掣签》 (1995年)
于小冬在创作大型历史画《金瓶掣签》 (1995年)

于小冬和藏民在一起
于小冬和藏民在一起

于小冬甘德写生
于小冬甘德写生。

    [天津美术网]:于老师,我看了一些资料,您既在创作上有成果,同时还对美术史研究有许多心得,写了几十万字《藏传佛教绘画史》的研究文字,您能不能谈谈这种理论研究的体会。

    [于小冬]:这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教学的理论,一个是我自己的艺术实践总结的学大师的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呢完全是另一个频道,好像是改频道一样,换了一个角色,就是关于西藏传统美术的研究。应该说我对美术史一直是喜欢的,从上大学的时候就主动去学,全世界的美术史我都感兴趣,非洲的、日本的、什么印度的我都看,能找到的资料都看。但我们学的中国美术史和西方美术史,其实还是比较线性的,没有把它编织成网。后来我越来越对大师感兴趣,越来越对美术史感兴趣,发现美术史是网状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始终没有中断。我们知道曹衣出水,这是来自印度,从佛教文化带进来的,吴带当风是我们自己的传统,实际上我们在自己的美术史当中就会发现这样的联系。如果对印度美术感兴趣的话,会发现这样的一种传统来自芨多时代,在印度的石雕当中,绘画当中有这样一种美学范畴。那么再往前追可能是跑到了犍陀罗时代,犍陀罗时代在公元1世纪到3世纪这个时间段,进入中国的西域,在这个地区很大的一块区域,现在的以巴基斯坦为核心的这个区域发展起来的。可是它们不是一个单纯的把印度文化线性的发展起来,里边有一些外来文化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古希腊。那么犍陀罗因素里边有一半或者说一多半是来自于希腊的,那么这个希腊的东西怎么就到了印度了?它是怎么过来的?那就必须对希腊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后来我去西藏,发现西藏的艺术在早期的时候受到了印度、尼泊尔等地域的影响,后期又受到了明代清代中原文化的影响。那是一个文化交织的,文明交汇的十字路口,我觉得也是魅力无穷的。在西藏看很多的寺院,发现壁画真精彩,真是漂亮,这个怎么不知道呢?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呢?其实整个美术界对这个了解得的都很少,可能只有对藏学感兴趣的,对收藏感兴趣的一部分人在介入到这个领域,我觉得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把西藏的美传播出去,把西藏古代艺术家达到这个高度表达出来的这种丰富的情感宣传出去,需要有人去宣传这件事,传播这件事,我觉得我行吗?我觉得我不是一个写家,就是一个画家,我说那试试看吧!然后就这样试着出了一本书来,就完成了这本书,很怪的一个感觉,一旦纲目都理清楚了,整个框架搭起来之后,就会写得很快,一些东西都串联起来了,该有的一些灵感,该有的一些理论支撑,和以往的一些积累慢慢的都表达了出来。你比如说沃尔夫林等人对我影响比较大,然后包括他们的美术史观,还有研究美术史的方法论对我影响都挺大。用图像学的方法,先建立图像,然后我也是写风格史,就是比较这个形象的相似和不同,用这种方式写成一部美术史,这是一个画家写的。因为我的强项在于看见不同,看到这个形象的个性特征,那正是我的强项,那么其他人的研究可能他可以看史料啊,可以去考据啊,然后根据一些考古资料去做。那么我有这些壁画,我觉得就已经成为我的标准器了,可以成为我的不同时代风格的参照,有这些寺院的壁画就可以把美术史连接起来,连接起来之后这个框架也就形成了。其实写这本书是出于对西藏文化的热爱,就像我画油画,或者是画素描,热爱都是一样的。对西藏文化的热爱,包括一种传播的责任感,那么也是我这一生应该做的,不一定做得好,但是我觉得我有我的角度,这就有价值。一个画家在做,他就视角很独特,所以,我就勇敢地做这个事。

    [天津美术网]:确实从一个画家的角度,有实践经验的角度去叙述那段美术史,与一般的理论家有些不同,这与从文字到文字,从逻辑到逻辑还是有区别的,它是活生生的,找一些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特别是自己采集的第一手壁画资料,还有研究的心得,这点是特别可贵的。

    [于小冬]:这次我刚从木斯塘回来,去那的中国人特别少,我都能数过来有几个人去过那里。我觉得这次去尼泊尔,到那个等于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这么一个区域,它很好的把这个西藏的古代文化的形态以及生活方式保存下来,它没有经历过战乱,没有经历过大的文化变迁,没有经历过大的教派斗争,所以,那个壁画保存很好。有些人的修行洞就在山上,很高的一个半山腰上,所以那个也没有人去破坏,我觉得都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到那之后确实在这个西藏壁画史当中有几个点是被它串接起来的,我觉得这都是很有意义。特别是看到了它和日喀则的绘画风格之间的联系,从13世纪一直到17世纪,这都是有紧密联系的,说明在文化形态上它们是一体的。但是,因为西藏这边保存的没有那么好,发展太快了,然后木斯塘就显得很珍贵了。我觉得这种探险和付出的这种劳动,进行的这个考察很有价值,起码对我自己总有一些惊喜,这种发现的惊喜也不是经常能够出现的,那一刻真是挺幸福的。

于小冬作品:《金瓶掣签》
于小冬作品:《金瓶掣签》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拉萨燃灯节》(局部)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天津美术网]:您在教学方面总结出了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科研方面《藏传佛教绘画史》属于您的理论成果,在艺术创作上这几年也是获得了丰收,像全国重大历史文明题材的创作,入选以后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关于《茶马古道》,您谈一下这种题材的创作体会好吗?

    [于小冬]:我其实也想找时间总结一下,因为不光是对我有意义,可能对教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其实这个过程真是无中生有,因为我不可能倒退到这一百多年前去看这个茶马古道是什么样的情况。现在的茶马古道从云南到西藏,还有从四川到西藏,这两条茶马古道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的通了火车,有的通了汽车,还有的通了高速公路。马帮当时留下来的古道,可能就剩下了短短的一节路,但是那地貌又不典型,所以,我就必须去想象这个区域当年的情景。在甘孜州,我经常去采风,也经常去那画画,现在是比较熟的,我就想把两条茶马古道汇聚到的那个点,就是甘孜州那个地方是我熟悉的,然后康巴汉子呢是我愿意画的,形象好。康巴汉子、骏马、古道,这些因素都是我特别喜欢画的,画的英雄气概很阳刚,那以往的教学与创作当中可能我很难寄托这份情感,正好借这个题材,把我小时候爱画马的这样一个想法重新接续起来。虽然现在我偶尔还画画马,但以前没有太多的机会画马,那这回可以画的很尽兴,很欢畅。说起来是这样,真正的进行到这个创作过程当中确实有很多的快乐,更有很多艰辛。你比如说这里边非常非常具体的,当时的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穿的服装和今天有什么区别,甚至他们当时背的枪,现在都看不见了,也就是收藏家手里有一点,包括马具,现在的那个骑的马那个马龙套都不一样了,这些变化都需要去注意。然后也读了一些书,看了一些史料,看了一些回忆,也包括西方人对这个的研究,好在这个历史时间段,不是特别的久远,有一些老的照片留下来了。西藏的变化这几年也是很大的,不像原来那样在50年前的西藏和100年前没有太大变化。我又买了很多服装,必须是牧区的牧人穿过的旧衣服,那个在西藏也没有什么味,就是有一点羊膻味,然后拿到内地以后,天气热,所以味道很大,然后我就封到了塑料的箱子里,用的时候才拿出来,里边放了很多樟脑球才能遮一下它的味道,所以环境确实是太不一样了。这些衣服的搜集,包括那个首饰的搜集,都需要一点一滴做,就是每一项都不能漏掉,包括那个茶叶的包茶包。我在西藏见过很多茶包,各种各样,有长有短,用那个席子卷起来,里边是那个纸包的小包装,一个一个,后来发现那个古茶包不是这样的。就是在一百多年前,他们为了运输过程当中不会散掉,就用非常厚的泡过的生牛皮然后割开,来回地缠,来回地绕,是那样的古茶包。这是后来呢有人在一个朋友家里头见到了这个东西,发到微信圈里,问拍的什么东西,我看见后说我就需要这个。然后就茶马古道里马背上的茶包,挺大的挺方的,那个茶包才是100年前的,画的都是那一个茶包。还有他们做饭的那些炊具,烧茶的什么东西都驮在那个马背上,包括他们带的口粮,一路上要吃,他们装东西的袋子那个图案什么样,那补丁怎么补的,这个都需要去考虑,然后还有他们穿的鞋是什么样的。在西藏变化最大的就是鞋,改革开放后他们首先把鞋给换了,因为西藏自己的那个鞋不如现在便宜,也不如现在的结实,也没那么舒服。所以,我必须去找那些旧鞋,找不到的,我就用泥塑根据照片去做。人物形象呢,我就想应该把最棒的,最彪悍的,我最喜爱的形象画进去,以前我遇到藏人拍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在我眼前,我怎么请来他当我的模特呢?我就把这些资料做成泥塑,和我的画上面的造型基本等大,然后我对着镜子做我需要的那个表情,根据他的特征用我的表情做成泥塑。我根据画面的需要摆好角度,打上灯光,这样就全对了。服装我也买了几件,然后请那个天津美院的游泳教练,一身毽子肉很结实,让他帮我做模特,摆这些人的姿势。这样动态也有了,服装也有,然后这个形象是我做的泥塑,那这五个主要人物都有泥塑,全是用这个方式完成的,反正一点一滴都是和以往的创作不同,都必须我去想办法自己解决,就是慢慢的这个画就无中生有,慢慢的就成型了。这个草图勾了好多次,原来是我画了一队人很疲惫,到了一个山村准备扎营,然后休息,就是那么一个时刻,有夕阳的时候。但是因为我喜欢鲁本斯,喜欢浪漫主义,那么我要画一个昂扬的,画一个振奋的,人在喊马在叫的那样一个时刻,我说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这《茶马古道》就是这样的构想,我也非常满意这个作品。

    [天津美术网]:因为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这幅画观众看起来特别有生活气息。

    [于小冬]:我也遇到这样一个事,有一个收藏家朋友,我不是直接认识他的,是我在油画院一个课题组的人,是他的朋友。他是收藏家,专门收藏西藏的民俗文化物品,就是那个各种器具和老的东西,他发现我画的都对,他说这里面怎么都是对的,没有一点不对,这就是对我的肯定,证明我的功夫没有白费,有人看懂了,知道我下了很大的功夫。

    (特邀主持人:路洪明,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学报《北方美术》副编审,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山水高研班导师,天津美协艺术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学术部主任。)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茶马古道》(局部)

于小冬作品:《小僧人》
于小冬作品:《小僧人》

于小冬作品:《小僧人》(局部)
于小冬作品:《小僧人》(局部)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库泽写生(油画)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于小冬作品

 

 

来源:天津美术网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天津美术网“教授访谈录”上线 记录天津美术70年
• 教授访谈录——访天津美术学院于小冬教授
• 天津美院教授于小冬:传播西藏文化的动力来自热爱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夯实基础从一点一滴做起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委拉斯开兹对我影响最大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我对真实有一种敬畏
•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于小冬:西藏的经历塑造了我
• 油画家于小冬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古格壁画艺术
• 油画家于小冬做客竹间书院 分享藏传佛教壁画艺术
• 对话魏碑:王树秋开启一个魏碑新时代
• 王树秋:霍扬碑反映出书写者散逸超脱的自然状态
• 王树秋:互有关联上下呼应是写魏碑非常重要的地方
• 王树秋:魏碑是多民族文化共同浸润形成的时代风格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