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正是2018年春光明媚的时候,我在网上阅览时, 一行醒目的字出现在我的眼前“《敦煌春天》: 常书鸿最大尺幅佳作亮相国内首个“20世纪艺术夜场。”
好熟悉的一幅画呀!蓝天白云,沙海驼铃,勾起了我25年前的那段回忆。
那是1993年6月 ,我出差路过北京停留时间很短暂,去家里时父亲刚好在午休。母亲告诉我,她准备和父亲创作一幅莫高窟题材的油画。
那时我父母虽然住在北京市复外大街木樨地24号住宅楼,但念念不忘敦煌,非常怀念敦煌莫高窟皇庆寺那住了几十年的土房子。
我父亲总以“敦煌人”自居,在北京给友人写信,总是忘不了自称“客寓京华”。母亲非常理解父亲,就在家里大客厅支起了油画架,想把他们对敦煌的思念融入到油画中去。
在这里引用我父亲所著的《九十春秋》“敦煌抒感”中的一段话 来说明父亲对敦煌的另一种特殊感情:
敦煌之所以迷人,令人向往,同样的在于它僻处在祖国西北边疆,在寸草不生的祁连山下,在千里戈壁、瀚海风沙中,矗立着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一二千年以来,人们靠着鸣沙山和三危山之间自南到北的一溪岩泉细水,在严寒酷暑、黑风黄沙中,以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从培养一根草开始,于是一株树、一棵果木、粮食、蔬菜……在平沙万里中,创造出一个风景如画的绿洲。
我的父母亲维妙维肖的把上面的那段话,融入到《敦煌春天》油画中去了。这幅画代表了当时父母亲对敦煌的一种想往,而且是我父亲经过深思熟虑地构思,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上升到从敦煌莫高窟整体的视角上去看到的,唯一的一张用这个视角来看整个敦煌莫高窟的作品。
画面中的红柳花,更是洋溢着春天的气氛,使人心旷神怡。这是我父亲生前创作的最后一幅大型油画。
这幅画最初流落到日本,但我的好朋友把它回购回中国,将这幅作品展现在国人面前。
我的父母亲虽然在另一个世界,但他们却把美好的记忆永远留在了人间。
常嘉皋
2018年3月11日于日本
原文转载自《当代敦煌》
常嘉皋1953年生于兰州,常书鸿先生和夫人李承仙的幼子。童年跟随父母在敦煌莫高窟度过。1974年—1986年间先后在甘肃省科技局、甘肃省科协、甘肃科技报社等单位工作。 从小受父母耳濡目染,对艺术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1986年,自费赴日本留学,并在日本语专门学校进行学习。1988年,考入日本东京设计美术学院。1990年毕业后,就职于日本熊泽丝网印刷工艺株式会社至今。期间,不断深入研习,精通设计、制版、手工印刷等艺术工艺。并有喜人成果和不菲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