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8年3月21日下午的重庆美术馆是热闹的。川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已故艺术家王大同的个展“王大同油画展”在此亮相。
众所周知,四川美术学院77、78级等80年代的学子,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艺术学子,其艺术旅程本身,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而其艺术成就,不仅是四川美术学院的骄傲:以乡土画派、伤痕美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蜚声全国;还让延续至今的西南艺术家群体,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绕不开的集体现象——而这些,或多或少,都与四川美术学院80年代的老师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老一辈艺术家的教育理念和探索思路,不仅对四川美术学院第一批学子产生了间接或直接的作用,更对后来整个四川美术学院学风的树立、学统的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川美教师的王大同正是这其中之一,他不仅培养了如77、78级和81、82级那样优秀的学生,也对九十年代新生代的许多后来者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王大同油画展”展览海报
2018年3月21日下午的重庆美术馆是热闹的。川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已故艺术家王大同的个展“王大同油画展”在此亮相。
艺术家王大同
王大同,男,布依族。1937年2月生于贵州省安龙县。195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前身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留校任教。曾参与学术构建和系科创建,培育众多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海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上不断探索创造并有所超越。潜心致力于人物画创作,意在塑造有生命的,有血肉的鲜活人物。其作品多次参与国内外大展,1955年《春来》获四川青年美展一等奖,1979年《雨过天晴》获全国美展二等奖,1999年《红苹果》获国际荣誉金奖,1981年《布衣乡场》获全国少数民族美展佳作奖等多种奖项。
开幕式现场
作为我国知名油画家,王大同于2017年9月20日因病逝世。此次展览由其家属和学生发起,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馆主办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承办,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协办,庞茂琨担任艺术总监,周宗凯、李强担任总策划,闫彦、尹丹作为策展人,以此来纪念和展示他的艺术成就。
展览的近百幅油画作品是从王大同教授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筛选出的,主要包含了风俗画,风景、静物写生,主题性油画及观念油画,展现了王大同教授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谈及此次展览的初衷,尹丹作为策展人之一表示,王大同先生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教学属于第二代也是教师核心人物之一。一方面通过这个展览可以梳理四川美术学院的校史,另一方面是在梳理四川美术学院的教学史,同时也是对王大同先生创作历程的一个梳理。“‘立新’、‘身份’、‘反思’是王大同艺术历程中的几个颇为重要的关键词。所谓‘立新’,体现于教学和创作两个层面:他善于激励学生在观念上摆脱束缚,接受新知,尝试新法;创作层面,不断自我超越,从《雨过天晴》、《凝固幻想》(系列)到《寄往天外的邮包》(系列),从苏派大笔触直接画法、新印象派到现代派语言的尝试,他不愿停步,桀骜前行。王大同先生的历程也是这个时代美术历程的缩影。”
在创作中不断求新求变,超越自我
王大同1979年创作的作品《雨过天晴》
提到王大同,不得不提到他的代表作《雨过天晴》,这件在改革开放时期名噪一时的巨作感染了无数从特殊时期走出来的灵魂。春雨润无声,作品以典型的情境和万象复苏之气息激发了一代人萌动的心灵。这是四川美术界在上世纪80年代最早最有影响的作品,被画界誉为新时期中国的视觉标识之一。
1979年创作的作品《雨过天晴》获全国美展二等奖,于美、加、苏、澳、日五国参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是当时中国艺术界首次走出国门展览的重要作品之一,被称为象征时代转换的佳作。作为新时期以来重庆美术最早在全国层面获得的最高奖,川美原院长叶毓山曾评价说:“从《雨过天晴》问世之后,我院作品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呈现了朝气勃勃的局面。”
王大同 《布依族农民起义女英雄》 布面油画 780x280cm
二十年前,王大同的写实风格有所变化,逐渐开始进行意向性探索,一方面他的写实画变得更加深入细致,《大漠孤魂》、《岸》、《沉思》、《印》、《消失的梦痕》等系列既接近于超级写实,又有别于照相写实。另一方面,他又开始尝试创作超现实绘画,《太初》、《三界》、《沉沦》、《毁灭》等系列,在国内艺术界评价甚高,画中是人体是非现实的真实,亦是心灵幻境的真实。后来王大同又着手将贵州傩戏古朴神秘的元素搬上油画,创作了雄浑敦厚的《蛮荒古俗》系列。
优化手稿 1942年 两路口
纸上水彩 1962年 重庆中山医院写生
高山斜阳 1975年 38x45cm
古城二( 小) 1986 年 45cm×55cm
乡村泥泞道 1987年 90x116cm
生前,王大同对于自己画风的数次改变曾说:“我把艺术家的作品分成几个等级,一种是模仿前人,沿袭传统;一种是创作很有个性;另一种是风格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我希望自己是第三种。”
毁灭与新生 凝固幻想之七 2000年 90x120cm
祈天 蛮荒古俗之三 2000年 130x150cm
寄往天外的邮包之一 2007年 130x110cm
洛神被劫 蛮荒古俗之一 2008年 130x150cm
在教学中,思维活跃、鼓励学生
在全国都在开展研究、梳理院校内老一辈艺术家的教学成果与艺术创作时,西南地区也陆续可以看到此类的群展或者个案形式的展览。2016年4月,王林在成都域上和美艺术馆策划了一场名为“与历史同在——四川美术学院艺术前辈当年作品展”,同年12月,在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美术馆展开的由韩晶担任策展人的“回荡”四川美术学院80年代的艺术孕育者邀请展,都以群展的形式呈现了川美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艺术家们的教学及创作状态。同样在2016年的6月,“博巴班前后的夏培耀研究”国际学术论坛也在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召开,以艺术家个案的形式剖析出夏培耀的个人成就以及在那个时代之下将个人所接受的新的艺术形态,转化到开放的教学环境,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培育在学生当中。
四川美院教学系教员评语之王大同
作为艺术家何工的校外硕士论文导师,王大同可谓爱护学生,一路过险关。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何工谈到:“我硕士论文和潘诺夫斯基的一本书有关,当时不少老师因为‘思想’原因都反对写这个选题,但王大同老师把我拉到食堂边,虚心请教我这本书谈的是什么内容。后来我回川美讲惠特尼双年展,也遭到部分老师反对,王大同老师却邀请我到他的工作室,希望从我这里了解到外面的情况。”
王大同与学生们的旧照
77、78级学生,艺术家叶永青感叹到,《雨过天晴》是先生的力作,有幸在人生雨过天睛无中生有的年代时遇到先生,感恩!“王老师是我大学二年级的班主任,带领我们创作实习课,全班住在都江堰二王庙中,眠江日夜不息的咆哮中,山野破庙却有一份宁静,在明月松间和清泉石上,王先生经常怀揣一本古文观止,他对我说,学油画的人要回头来看看中国的东西。我在那里临摹了整整一本二王庙梁廊柱雕的装饰画栋,得到王老师的鼓励。我一直心怀感念,以为庙堂寺院此一课培植开启了我认知了雕梁画栋中神兽卷草中的另一个世界。”
展厅内的文献资料
四川美院院长庞茂琨作为81级学生,担任此次展览艺术总监的他在文章中写道:王大同老师是我最尊敬的先生之一,从我读本科一年级起就开始接受王老师的教诲。记得刚进油画系的第一节油画静物写生课就是王老师上的,印象非常深刻。那使我第一次明白了油画笔触与肌理的关系,也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色彩的分解和并置,悟到了什么叫艺术的格调。而后读研究生时,王老师也是我的导师之一,他的涵养和坚韧都深深的影响了我。
同样,82级学生,艺术家侯宝川回忆:“91年四川美术学院首届油画系助教班大同老师担任我们的油画半身和人体写生课,一幌27年过去了,但先生认真敬业的教学态度让人难忘。大同先生的油画作品《雨过天晴》,今天看来仍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展厅一角
据庞茂琨讲述,王大同先生进入晚年之际身患脑梗,致使右臂无法动弹。“在这种情形下,他仍然克服困难,艰辛地用左手画了一系列的作品,可见先生视画画为生命,到后来只能躺在病床上无法作画时,最终看到他伤心的眼泪,这的确令人感慨!王老师虽然离开了大家,但他的精神犹在,品格犹在,这将会永远的激励着活着的人们继续前行。”
此次展览由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四川美术学院、重庆美术馆主办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承办,四川美术学院老教授协会协办,庞茂琨担任艺术总监,周宗凯、李强担任总策划,闫彦、尹丹作为策展人。从这些信息中我们不难看出,曾经从川美走出来的王大同的亲友、学生们对友人,对恩师的纪念之情,亦可看到一个学院对于自身学统的个案梳理工作。
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回望王老师的这一生的确是不平凡而且绚烂的一生。他在特殊时期吃过苦头,但改革开放后却焕发出活力与光芒,创作了著名的作品,培养了大批著名的艺术家。虽晚年身患脑梗,但其中的苦与乐,皆与艺术相关,终究是幸福的。”对于恩师王大同,庞茂琨如是谈到。(作者 李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