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暨纸本绘画作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举行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暨纸本绘画作品展”12月15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术网讯 由天津美术学院主办,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基础部承办,邓国源任顾问,郑金岩任艺术总监,姜中立任策划,盛葳和郝青松任学术主持的“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暨纸本绘画作品展”12月15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隆重开幕。
参加此次活动的院校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
整个活动分为展览和研讨会两部分,从策划、组织到实施,用时将近一年。展览强调参展作品的学术性和研究性,画册的作品编辑和布展,将全国10所美术学院和7所艺术学院的参展作品从观念层面分为六个类型: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精神性。从而使得本次展览彰显出特别的观念视角,与基础教学的创新和探索同步呼应。研讨会围绕“多元艺术时代与基础教学” 这个主题,深入探讨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的诸多问题。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暨纸本绘画作品展”12月15日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
天津美院党委书记孙杰,院长邓国源,党委副书记蒋宗文,副院长郭振山,《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来自全国各地17所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的领导和教师代表,以及美院师生共2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开幕式由造型艺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姜中立主持。
开幕式上,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院长郑金岩致辞,他认为在多元化的艺术背景下美术学科的基础教育非常值得关注,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思考,是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础教学在艺术教育中起到了基础作用,也包含了艺术发展中规律性、共性的本质要素。从此次展览中可以看出,各院校教师艺术家对造型基础的最新思考和研究。研讨会的召开也可以促进各院校之间对基础教学建设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王伟毅表示,此次展览不同于以前偏重于空间塑造的基础教学作品展,而是一种个性化的纸上作品展,体现了参展艺术家对基础教学的观念化思考。
此外,此次活动的院校代表、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认为,在当代语境下素描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在基础教学中应该何为,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此次纸本作品展是各院校教师艺术家对基础造型实验性和研究性的探索,研讨会要求同存异,在差异中形成各自的特点。
湖北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主任曹丹教授则谈到,中国的美术教育正处在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关注本体建构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解除美术学科中造型基础教学的尴尬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文瑶在致辞时表示,美术的基础观念随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理念和内容,这些不同理念对高等院校美术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向各大院校吸取和借鉴基础教学的方法和成果,完善自己的基础教学体系。
本次活动学术主持、《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博士从美术史的视角出发,谈到纸本绘画与布上、板上绘画相对应,纸本作品曾经是一种手稿式的连接布上和板上作品的预备过程,但现在成为了独立的艺术门类。此次展览六大板块的划分,聚焦于艺术对社会思想的承载力和表现力,指向了艺术的当代性、研究性与实验性,意味着纸本艺术新的可能性,这正是此次展览的意义所在。
天津美术学院院长邓国源在开幕仪式上致辞。
开幕式最后,院长邓国源致辞。他表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基础教学向来是美术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多元的艺术时代,基础部首先需要寻找每个专业大类中的通识规律,还要做好面对不同专业的准备工作,来守护通识秩序和艺术自由,与时俱进,积极回应当代艺术对艺术学院教学的各种挑战。其次,对于基础部教师而言,教学相长,基础教学的探索最终也会同步于作为艺术家的基础部教师的创作之中。此次纸本作品展既可以看作是一次教学成果的汇报,又可以认为是一个艺术创作方案的宣言。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现场。
15日下午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在天津美术学院图书馆一层会议室正式开始。会议分为15日下午和16日上午两场,分别由《美术》杂志副主编、艺术批评家、策展人盛葳博士和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艺术批评家、策展人郝青松博士主持,来自17所学校的教师代表发言,展开了一场对艺术院校基础教学工作的深入对话。
策划姜中立,学术主持郝青松、盛葳在研讨会现场。
15日下午会议开始,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基础部主任姜中立教授以“多元艺术时代与基础教学”为主题,提出“在艺术多元、信息均等的时代下,基础教学的内涵是什么?学生应该掌握那些能力?”等问题,展开了本次会议的开场话题。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部副主任郑端祥以 “艺术的算法,不能教还得教”展开话题,讲述了中国美院三部一体、求同存异的大基础教学体系,用丰富的案例讲解了中国美院的基础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他认为,基础教学要以美术学为根基,以造型能力培养为内核基因,培养学生的造型基础、语言基础和创意基础。创造是一个结果,创新则是一种理念。
鲁迅美术学院教师张士俊围绕版画系基础教学的情况和特点,讲述了专业通识和课程设置关系问题中的素描和色彩基础课程的教学情况,认为关注媒介材料和作画步骤在基础教学中十分重要。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主任曹晓阳结合张士俊的发言进一步谈到在学科大基础下的两个问题:大视觉艺术的基础,围绕各专业媒介和专业创作的基础。他以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的色彩基础教学为例,谈到围绕任何一种媒介所形成的基础训练都会形成一种艺术本身的知识结构,而脱离了具体专业媒介的大基础要如何纯粹地去探讨,则会进一步引发对基础教学的思考。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主任罗奇从广美四个工作室八个课题制的教学模式出发,谈到了基础的定义问题。他认为基础部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艺术的创作方式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不要把思维固定在某一种模式之中。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苏海江从基础课程的实验与创新角度,分析了央美基础教学的精微素描教学中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素描笔记绘本课程,讲述了这些精致素描背后的动人故事。精微素描是要用技法刻画细节,解决学生认识生活、技法、审美的问题。对放大后被忽略的细节所进行的研究,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开端。从极致化的素描关系中探索绘画和社会、艺术的关系,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极致的专注中达到静心的效果。
四川美术学院创作教研室主任朱海由创作的眼光反思了今天基础教育的成果,具体谈到如何看待传统和创新的问题,指出在信息时代对美术基础教育形成转化的认识过程。
天津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郭雅希则从文化与大美术的视角对基础教学进行了一种深度的解读。他认为基础课程的实验与创新在于如何面对时代,如何面对本体,涉及到教育、文化和艺术层面的问题。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美术教育应该遵循多元教育的原则,多一些包容和宽松的环境,少一份功利的心理。
西安美术学院教师杨伟孝从逻辑叙事到文化语境,从视觉实验到课程体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分析了西美的基础教学模式,提出了由造型“知识点”到造型“超市”的教学策略和通识艺术基础人才的培养方案。他认为基础教学是一个反复实验、探索的过程,要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主任曹丹谈到,今天的基础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以写实为标准的固定造型模式,但实际上,艺术的媒介和方式是多元化的,在基础教学中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创造性。在多元化的时代,应该不断创造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艺术,艺术当随时代,而不是固守过去的标准和法则。
天津美术学院刘金库博士以美院如何进行通识教育为题,分析了通识教育的概念、必要性和方法途径,指出提倡开展通识教育绝不是否定专业知识技能对学生整体素质构成的重要作用,而是在求学阶段学生应该尽力拓宽学术视野,避免出现单视野的受教者。并且在教学时,教师更应该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训练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在具体的美院基础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在文、史、哲方面的课程,培养他们对经、史、子、集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法的教学。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研讨会现场。
16日上午进行的研讨会发言主要集中在综合类院校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的代表,他们的基础教学必然不同于独立美术学院,而有着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术主持郝青松首先谈到,基础教学、理论教学和创作教学构成了美院教学的系统体系,并且三位一体浓缩于基础部,基础部是美院教学中的关键枢纽,它必须兼顾不同专业的取向,在多元观念创作导向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任捷从雕塑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出基础教学首先应该穿插在本科课程之中交替进行,并且在各专业内部设置基础课程,除素描、色彩等基础造型训练外,还要设置一些比如美术史和当代美术史之类的通识课程安排。其次,如何改变学生从考前班时对艺术的认识,提高对艺术的基础认识和在基础教育中树立学习与工作的方法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睦则结合自身教学的体验,以“创新从美术基础教育始”和“基础教学是一个高尚的事业和低贱的职业”两个话题出发,分析了基础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他认为,基础教学依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艺术教育与艺术职业教育的区别、师资队伍建设、招生考试方法的改革以及基础教学理念体系的建立等问题值得深思和关注。综合大学美术学院应该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争夺在艺术方面的话语权,真正把艺术通过教育还原给生活,将艺术生活化。在基础教育中,培养人是主要的。
南京艺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蓝剑谈到如何使西方艺术体系本土化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并分析了本校材料课基础造型训练在材料中介入观念使材料成为一种观念形态的跨专业教学案例,促进学生在多元的材料中拓展多元观念的想象。
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何军指出艺术基础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培育问题,求美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上,具体而言,则是基础教学中应该注重对知识性、规律性、主动性、自由性、创新性的探索。
广西艺术学院教师罗思德则从微观角度出发探讨了在实际基础教学中的一些感受,以及基础课程的实验与创新。他认为,基础教学前要有问题和情境的创设,要有美学与道德的预设,结合广西艺术学院本身,还要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之中。
云南艺术学院教师苏晓胜从基础教学要涵盖具体专业的角度谈到,专业基础教学应该由各系的专业老师来承担基础教学任务,在基础教学阶段要解决学生在高考时的遗留问题,帮助他们转换思维,带领他们体验视觉真实和感性的真实,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之中的自信。
内蒙古艺术学院国画系主任荆建设提出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目前基础教育的短板在于学生的文化修养方面,而且艺术院校出现职业技术学院化的情况应该引起重视。对学生而言,学会如何独立的思考至关重要,即使不能成为艺术家,也要成为具有很好审美能力的人。
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刘慨从自身的基础教学经验出发,指出现在的学生大多没有“造型”的能力,而只是拥有手上熟练的绘画能力,缺乏美术知识的积累和单独研究问题的习惯。
新疆艺术学院教师马勇首先表达了对此次研讨会盛情邀请的感谢,同时也提到了新疆的特殊环境以及面对不同民族学生的教学难点问题,呼吁各兄弟院校给予帮助。
会议最后,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姜中立教授总结到,在当下艺术语境中,基础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他认为:基础教学不应是专业的基础,而是艺术的基础;基础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更加宽泛、立体的知识构架,而不是单一的能力;基础教学不只是传授技术,而应该教给学生认识事物、认识自己、认识艺术的方法,艺术和生活是一个整体。
教育当随时代,艺术院校的基础教学虽然以纸本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已呈现出多元化、实验性和开放性的面貌。各地的基础教学精英汇聚于海河之畔,他们对基础教学的研究与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今天中国艺术院校基础教学研究中最积极最活跃的研究力量和活力。相信此次展览和会议的举行,能够促进不同院校之间的交流互动,推动不同方向的特色发展之路,带动和引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基础教学的深度思考和发展。
邓国源、张京生、王元珍、姜中立等在画展现场。
孙杰、邓国源、蒋宗文在画展现场观看作品。
孙杰、姜中立、郑金岩在画展现场观看作品。
张京生、王元珍在画展现场观看作品。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基础教学纸本绘画作品展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