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无极之野-赵红云的艺术审美境界
赵红云
赵红云,天津市静海人,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美术学专业,静海区书画院工作。现为天津市静海区书画院院长、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作品工意兼写,花鸟山水人物兼得,师法于宋元,笔墨契合理法,笔法均含清新雅正之气。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展览并获奖,并随代表团到意大利、荷兰、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进行文化交流。作品在诸多报刊发表并被有关机构收藏。
游无极之野——赵红云的艺术审美境界
苏正文
有幸读赵红云的书法与绘画,深感其艺术造诣及境界之高。赵红云的书法与绘画同体,从其书画中可以看出她的艺术创作达到了艺术主体在创作中精神上的高度自由。特别是在她的山水画及花鸟画中,这种宇宙本体的无限境界一言以蔽之,即“游无极之野”。这种境界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它肇始于庄子,后来发展到宋元之时臻于完善,如郭熙的“三远”,而在赵红云的书画艺术中体现得非常完美。
纵观其书画作品,自有特色,吸取中国书画艺术之精髓,将艺术主体的情感表达于作品之中。赵红云的书画,蕴含着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丰富的艺术哲理。
中国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孔子和庄子的艺术思想对两千多年来的中国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孔子从“礼”和“仁”的高度看待艺术的作用,最重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庄子则重视超越功利的、摆脱束缚的思想,主张情感的自由表现。赵红云的书画艺术思想及其审美观念更接近于庄子的艺术思想,强调艺术主体的情感自由表现,在其作品中可以窥见其艺术审美思想如同庄子的“逍遥游”,充分展现出她作为一位艺术家,视艺术如生命的精神,及艺术审美的无功利观念。
赵红云的这种艺术境界的具体表现之一便是“游无极之野”。“游”,是道家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她的书画作品中自然而无痕,犹盐溶于水、羚羊挂角。作为艺术主体的赵红云,在相关艺术创作中,正是因为她的艺术天赋和多年不断努力的艺术创作实践,才能有如此高的艺术造诣及审美旨趣。
赵红云的这种艺术境界的再一表现就是“格物致知”。关于“格物致知”,众所周知,在宋徽宗的花鸟画中表现得非常明显,由于当时“理学”的影响,艺术家们穷究物理的精神在其作品中自然流露。同样在当代艺术家赵红云的花鸟画代表作中也有这种“格物致知”的艺术表现。什么叫“格物”?“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因此,“格物”就是“穷理”。
赵红云的花鸟画代表作中,对花鸟的艺术表达,无论在绘画技法上,还是在花鸟画背后,所体现出的艺术家的艺术美学与艺术思想方面,都是极其深刻的,甚至达到了一定的哲学高度。赵红云的艺术境界是与她的艺术实践功夫及其自由的、无功利的艺术观念非常相关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审美境界,也许很难创作出如此出类拔萃的艺术作品。从赵红云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视艺术如生命的境界。其花鸟画中那些生生不息的艺术表达,也是一种生命美学的明确表现。
在赵红云的花鸟画代表作《清凉世界》与《秋鸣图》中,无论是鸟雀还是昆虫,都被艺术家赋予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充分表达了赵红云的艺术审美情趣及生命体验,从而在她的艺术世界中表达出那种自由的艺术思想。
赵红云的上述相关作品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是以书题画。从其绘画作品中可以窥见其书法艺术造诣同样非同一般,充分体现出书画一体的思想。
总之,作为艺术家,赵红云的书画创作,在对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的吸取及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境界。正是通过她自己的艺术表现特色,彰显了她的艺术审美情趣及独特的艺术思想,从而达到了中国道家艺术思想的最高境界,即“游无极之野”。(本文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苏正文)
赵红云作品欣赏
朝花夕拾(180×98厘米)
静思修身(68×34厘米)
随云归身山林图(136×68厘米)
秋鸣图(44×34厘米)
清凉世界(44×34厘米)
独爱鹤清幽(180×98厘米)
春合景明(49×180厘米)
春合景明(局部)
春合景明(局部)
澄心图(44×34厘米)
戏(44×34厘米)
留得闲身卧明月(68×34厘米)
游春图(68×34厘米)
云水禅心(136×68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