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19-01-09 12:04


“太行骋怀”吕大江山水画个人作品展1月5日在北京博宝美术馆开幕。

    天津美术网讯 1月5日下午,“太行骋怀——著名山水画家吕大江个人作品展”在博宝美术馆开幕。展览共展出山水画作70余幅,为吕大江从艺40余年的阶段性总结,较全面地展现了吕大江笔下的太行山水意象。

 


“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仪式后举行了“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研讨会”。研讨会由于洋担任学术主持。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就吕大江的山水画创作风格、艺术理念进行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吕大江的绘画风格与创作理念时在家学传承之后,又转益多师,勤奋深耕的基础上形成的。太行山水的地域文化气质,及其所象征的崇高寓涵与英雄精神,成为其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的重要资源,吕大江亦在创作中融合渗透了北方文化精神之重、拙、壮、大的雄强气魄。在其多年来赴太行、西北山川的写生步履中,吕大江深研北方丘壑的地貌形质与结构气象,结合传统山水画皴擦勾染、渍写点积的笔法,以浓厚苍浑、气势开张的山水意象,将北方山水的苍茫粗粝、浑厚刚健展现于画幅。

 

吕大江与来宾在画展现场。
吕大江在画展现场。

 

    吕大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首都博物馆画院执行副院长、山水画创作部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吕大江山水画工作室导师、教授,民盟中央美术院理事,民盟中央美术院天津分院副院长,民盟天津画院副院长、中国水墨画院专职画家、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创作委员,中国长城画院常务理事,河北美术学院特聘导师、教授,清华大学吕云所山水画工作室助理导师、天津美协理事,天津中囯画学会常务理事、天津美协山水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荣获天津十佳青年美术家称号,新加坡星中国际美术学会副会长,天津市河北区政协委员,博宝艺品万家签约艺术家。

 


“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研讨会”现场。

 

    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研讨会 实录

 


研讨会由于洋担任学术主持。

 

    主持人(于洋):各位老师,我们今天下午的研讨会正式开始,因为开幕的时候对各位嘉宾、各位领导都有介绍了,我这次不重复介绍了。一会儿请出各位专家的时候顺带介绍,也节省一点时间。这次展览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因为吕大江兄从天津赶过来,今天有很多嘉宾都是这样的,今天真的是一个京津画坛旧语新知的聚会,这个也是大江在北京的第一次的个人展,即便以往大家参加了全国各地各种的巡展、各种的专题展,但是我觉得这次展览确实对他这几年的太行系列创作的阶段性的汇报。今天来了很多前辈、老师和朋友,我们也借这个机会,包括我们也请到几位重要的理论家,也想借这个机会对吕大江的太行系列的山水画作品,由它启发的关于当代山水画的发展问题,今天下午有一个座谈讨论。

    前面我简单的开场白介绍到这里,今天嘉宾不少,各位嘉宾讲的时候稍微控制一下时间。我大概按照座次的顺序,特别是天津的各位老师,如果要赶火车或者先走可以先走。我们下面开始我们的研讨!首先我们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的所长,也是著名理论家、学者、博士生导师郑工先生,有请郑工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郑工在研讨会上发言。

 

    郑工:谢谢主持人,也祝贺吕大江的画展圆满举办!其实在这个展厅里面听大家谈,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包括主持人也说了,就是吕大江的画展可以延伸到当代山水画的发展问题。吕大江有一个身份,出生在河北,工作在天津,现在在北京办画展,提到一个京津画坛的问题。我想京津画坛,我们做京津画派研究,北京和天津距离很近,但是作为一个虚拟的文化世界,尤其在美术史上面京津画派的概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的内容是什么?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

    我们如果谈北京,北京的美术史最难写的,作为一个区域的美术研究者,在首师大的时候开过一个研讨会,就是李福顺先生搞的一个《北京美术史》。我觉得作为一个区域性的美术史研究的时候,北京的美术史非常难写,你想想清代,清代我们讲北京的绘画,知道是宫廷的,院廷绘画,宫廷绘画。明代的,当然明代是后来。有一部分,很多都是宫廷的艺术作品相关,而且宫廷的艺术家来自世界各方,不局限在北京。他的风格,他的文化内涵和区域有多大的联系,所以我讲北京区域美术史最难写,从一个区域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不好写。现在大家把京津画派提起来,我就在想京津画派的,就像京城他们搞的中国画学会,中国画学会很多人也不是北京的,而且从上海过来的,受海派的影响很深,这种影响代表了一种。所以京津画派的地方特色到底是什么。

    京津画派可能比较模糊,比如说他代表了一种和南方截然不一样的审美趋势,地域特征吗?我想到一个京津冀,环北京。京津冀提出来就很有意思,把河北纳进来。其实河北把天津和北京都包起来的区域概念,这个区域概念我们讲燕赵之地太行,如果把这个纳进来这种区域化的文化特征就显露出来。北京比较模糊,京津还比较模糊,如果是京津冀,这种地域性,区域的特征在当前的文化格局当中很重要的。

    在全球化,我们讲的当代文化现象当中,为什么区域的问题会引起关注,因为区域有特点、有特性,有特色,正是这种特色和特性能够在全球化格局中凸显出来。强调的是一种参与性,而不是趋同性。区域文化的特性,京津冀的概念正是因为有河北的存在,京津冀这个区域的文化特色才会显露出来,而且关注到这个区域太行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个因素不仅是精神层面上,同样影响到各行各业。对绘画,对造型艺术是一个很重要的题材,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主题。

    每个画家进入到太行这个主题表达的时候都有一个自己的感受。像吕大江,回到吕大江,他就抓住了太行山的主题,在这个区域和范围中,如何寻找他自己的观看角度和表达方式。我觉得这个角度,我想他肯定思考过这个问题,不然他会用积墨的方法,展现出他对太行山,一种气象的把握。

    我在他画太行山的过程中感触最深,或者跳出来最主要的概念就是“气象”。其实气象的深层放在哪里都受用,为什么在吕大江的画里气象的概念显得特别跳跃,特别能够拉出来,因为气象的东西运用的比较多,他首先有一个集聚的。比如说在细小的各个点不断累积,不断叠加,不断的生成、构成一个比较宏大的气象。气象需要一种胸怀,需要一种眼界去包含、归纳它,需要内在的生命力焕发出来才能构成气象。气象是一种独特的对大地景观的观看,同时需要大的情怀是包括。正是因为这种大情怀的胸怀融入到笔墨当中,笔墨才会显得深厚和宏阔。而且气象这个词,我觉得有一种综合性、融合性。它不像我们对于北方绘画,北方的一种审美特质比较狭隘的逻辑。

    过去经常讲铁马秋风塞北,就是对这种。杏花春雨江南,当然我们谈气象的时候更偏向于南方的意象。而且对北方的意象总觉得是一种横扫千古的气象,他不是,他有一种包容。所以在吕大江现代的画中能够体现胸怀和包容说明他的眼界很开阔,他的包容心还是很强的,气象当中有一种很滋润的东西,尤其是点皴,我觉得他的点皴说白了很好。它的点皴大家都很容易想到雨点皴,它这个东西的点皴不是大斧劈的东西,小斧劈,和这个没有关系,它点皴的东西有一种滋润的东西含在里面,有一种水分含在里面,把这种水分带到北方,带到太行山脉,呈现的是一种怎样的气象,这个就是吕大江的山水画的美妙之处,谢谢!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艺术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平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感谢郑老师,郑老师从京津画派这个词开始说起,首先是从一个地域文化的起点,谈到太行山的一个气象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其实是我们把握和审视吕大江两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我们今天请到各位专家老师也都很有针对性,包括非常重要的,我们杨惠东老师就是从天津过来,多年对天津画派的研究,我们一会儿都会听到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解读。下面有请中国国家画院艺术研究中心的王平先生!

    王平:大江兄也是多年认识,我们以前做记者的时候就比较早的认识了大江兄的父亲,大江兄都是父一代、子一代朋友友谊的叠加。大江兄和我们平时参加的一些展览不一样,他是一个画二代,我们再年轻的画二代特别多,像他这个年纪的画二代不是特别多。尤其我们碰到像他这个年纪的画二代,一般和父辈的画风都拉开了。父亲画山水,儿子一般可能就选择人物了。大江就知难而上,父亲画山水他也画山水,父亲画太行,他还画太行,我开玩笑说就意味着他画太行,首先就有一个大山压在他头上。这个大山既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压力。

    是起点,因为他站在他父亲的太行山上,可以登高望远。这个大山压在他的肩上,必须超越过去才能创造自己,我觉得大江兄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讲,他有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有父亲这个起点给他太行这样一个题材,很早就这样去画。但是他也有鲜明的目标,就是翻过父亲这座大山。我个人看他的画,确实他和父亲画的有很大的不一样,他画的太行,确实都是属于气势宏大,太行的苍茫劲都画出来了。但是有所不同的,吕云所先生更多还是画的太行的势,他的获奖作品把太行的自然结构转化为笔墨结构之后更强调太行的气势,他画的时候笔头相对来说比大江的笔头都要大,而且墨的层面更强调,就是更强调内心的这种宣泄,所以画的气势很强。

    大江更多的强调画太行的骨,所以它的画面当中看到的线条更多一点,更多体现了太行那种山体自然的韵味产生的杰作美。那种美的东西,我觉得通过骨来表现一种力量,也包括骨架化为线形成的结构感形成画面。今天有一些大的创作,静看有他的质,有他的势,但是要远观就觉得他的画面很抽象,他有抽象的影子,他画的更多的强调这种繁复当中求单纯,他用的是繁,但是繁中求简,他的画中基本上没有树,大的创作中,偶尔有一些点景,我觉得他有的时候点景反而可以不需要,就是这种云石二者的交加,形成醇厚的,稳重的。云是灵动的,是移动的,这种动静的结合使它的画面当中形成的那种单纯感,那种静气,我觉得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也是他自己形成了自己的一个个人面貌所在。

    再一个,大江是一个苦学派,他的创作,这么大的尺幅,这样的细笔去画。千笔万笔,足以说明他对艺术的投入、热爱。而且他的作品从自然当中转化,自然中转化笔墨结构之后,能够看到大江本身的性格特点。其实生活当中,有时候也是一个印证,他这个人还是非常强调周全,所以画面当中处处不厌其烦,这个既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问题所。我觉得大江兄下一步的东西,可能要在他的画中把他的老实劲去掉,让画面中该虚的地方虚一点,让画面的节奏感更强一点,在现有的语言里面可能艺术语言就更加灵动,更加的能够精妙,我觉得这是人的性格特点决定的一些东西,需要你改变一下自己。

    再就是我觉得他的苦学当中,他画画其实很有思考。他从父亲这一路太行画过来的,早期很明显是对父亲的继承,今天有很多对艺术语言的思考。这个思考只要假以时日,可能在一个点上一下子就量变引起质变,所以从我个人角度来讲,看了展览之后,今天的作品虽然不多,但是每件作品都觉得是一件投入进去的创作,我觉得有这样一个创作艺术,有这样投入的艺术的精神,出来是迟早的事,所以我对大江兄充满了期待,谢谢!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杨惠东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王平兄,王平兄讲的很中肯,他从作为画二代开始讲起,他也讲到了太行既是画中的意象,确实也是压在题材上的一座大山。愚公移山里面就讲太行。所以我想,本身这个题材它也有老师讲到的巨大的阴影,本身它的难度就放在这里,同时因为王平兄对大江兄非常了解,他知人论画,也算是把脉,讲到对画的分析,我觉得非常准确。有的时候这种系统对于创作的,它是正反两面都有所影响,这几个方面讲的非常中肯,谢谢王平兄。

    下面有请天津美术人民出版社的总编,也是著名理论家,也是著名的山水画家杨惠东先生!

    杨惠东:对大江兄非常熟悉,以前和吕云所先生也非常熟悉,对他们父子二人的作品更加熟悉。刚才王平兄说到画二代的问题,我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在父子画家,家族画家是中国美术史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历朝历代这种父子画家、家族画家都非常多。我们平时所见的更多一些,今天在座的除了大江兄,还有王乘兄,和王振中先生也是非常有影响的父子画家。我觉得因为这种绘画毕竟是一种记忆,记忆性较强,家族内部的传承,可能会更为方便一些,特别是作为一个有成就画家的后人,他们有一个常人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能够更为方便、密切的接触到优秀的作品,高超的技艺以及对前辈作品的深入理解,这是令人非常羡慕的一个优越条件,这也是优势所在。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刚才于洋兄也说了,可能作为这种父子画家,作为后人很容易笼罩在前辈的阴影里面,难以冲破这种束缚和枷锁开创出自己的面貌。就我个人对大江兄画的观察和理解,应该说在前期大江兄对吕云所先生的继承非常非常典型、非常非常明显的。我们看到大江兄90年代后期的作品和21世纪初期的作品,那个时候吕云所先生的痕迹非常鲜明。

    我们知道太行山处于山西,河北三省交界的地方,北太行、南太行在地理、地貌上有着较大的区别。吕云所先生画的是他家乡的那个北太行,相对于南太行来说更为苍凉,植被更为稀疏,山体结构更明显一点。南太行,河南一带的太行植被更茂盛一点,水更多一点。大江兄在前期学习吕云所先生的黑太行系列应该说学的非常传神的。但是就我个人而言,今天看了展厅里面,最近几年的新作,我倒更喜欢他现在这一路的画风。

    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一路的东西应该说比较明显的和吕云所先生拉开了一定的距离,这些作品更为率性一些,更为抒情一些,在水分的运用上也比以前有更为自由的发挥。当然就是说,这批作品,并不是说他的面貌已经趋于成熟,我认为他目前这批作品仍然是正在进行、行走的状态,是在路上的状态。我想大江兄在下面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中,可能他目前这种初步显露出来的面貌还会进一步深化,逐步逐步强化自己的这种图式、自己的语言。我想在这种技法上还会有一些新的追求,也预祝大江兄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谢谢!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邹立颖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刚才他也从一个变量的角度,演变过程的角度来看大江兄的山水画创作,确实只有在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才会有这样一种分析。而且他也从美术史的角度讲到家族传承的问题,我觉得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在大江兄的创作里面经常会遇到的课题,应该说在他后面的研究和创作里面需要解决的,感谢!

    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著名画家邹立颍先生!

    邹立颍:以上三位老师的发言,我听了以后也有很多收获,主持人分析了每个人的谈话内容,尤其是郑工先生、杨惠东先生,我们都是朋友。几位的理论水平很高,而且后两位还是画家,他们的美术理论、美术实践中都作出了突出成绩。首先感谢主持人、策展人,还有我们美术馆提供这么一个平台。我们在座的画家,在座的各界朋友有机会在一起见面,在春节之前有幸在此相聚。

    我从我理解的角度有一些浅见跟大家也交流一下。

    吕大江,刚才大家谈的最多就是吕大江的父亲吕云所先生创作的比较。我认为吕云所先生成功的最大的亮点就是心中的太行,他把太行山画出了自己心中的形象,就是说所有的形象都是很注重张力的,浮线在他的山水里面运用的很多,他避免直线,避免平滑。我们看到吕云所先生以前的画,他的画有意识的画出抛物线的形状,用表现性的语言最多。美术创作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说明性的语言多,表现性语言少,你照搬生活,自然主义描绘。大江先生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是成功的,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研究,第一质朴,第二个润泽。

    中国画最大的一个问题,用现在六法的一句话就是气韵生动,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不管是以现代的、表现的、研究的、探索的,气韵生动永远是中国画的精髓,我觉得继承传统,传统是什么?就是笔墨。笔墨是什么?就是我们讲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在中国画体现的中庸这块是特别突出的。吕大江的作品,刚才大家也谈了,是艺术传承。艺术是无法传承的,传承不了,传承的是技术。父亲是唱戏,儿女未必能够唱好戏。可是手艺人,画匠、木匠后人可以做,小木匠、小画匠,可是艺术传承不了,传承的是技术。吕大江先生、吕云所先生我认为他们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吕云所先生的画在吕大江的作品中,近几年可以这样讲,这个影子已经没有了,消失了。随之取代的是什么?用了中国画的色彩和笔墨的结合,尤其是成功的用黑虚。我们说创作是照黑白,点线面提炼出来的关系,其中有一个“虚”,我们用白虚比较简单,黑虚比较难的。我们大家可以在欣赏他作品的时候,我也观察到他用的是黑虚,而且很注重画面的四个角、四个边。我们讲虚画四个角的区别是什么?用色彩,中国画用形状。而且他有意无意,或者研究抽象的构图引入到中国画,把抽象的笔墨引入到中国画。

    刚才郑工先生讲了,那就是勾线的一点皴。那这种皴法用不好就是堆砌,而且容易画僵,画的俗不可耐。在吕大江的作品中,这一点他很灵动,他的一点是透着气的。现在绘画的表现语言,无外乎机理、拼贴,还有传统的笔墨驾驭,拼贴在他的画里没有,但是润泽表现的非常充分,就是说他很会用气。刚才几位先生也讲到了,刚才王平先生说的,说他的画用笔很繁,但是看似很简,就是大的把握得很好,有一部分作品里面借助了版画的语言,就是黑白灰。有一些作品,比如说我们左右的两幅用的是线,线形的变化,就是我刚才所讲的完全是他心中的这些藤罗了,事实上他用的是直角。我们创作中画花鸟、画树粗枝法,一味的追求自然,用钝角、锐角这个力度就不够,所以大江用了直角,我注意观察。画面充满了冲击力。以上是我对吕大江先生作品的浅见,不对之处请大家批评,谢谢!

 


中国国家画院画家、研究员、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中国画硕士生导师顾平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邹立颍理事,他刚才讲的几点非常深入了。首先邹立颍先生也讲到了一点,关于可学不可学的问题,从古代画里面六法里面的气韵生动看过去,这个是不太好直接秉承的,所以他讲了一个技艺与技巧的重要性。从画面问题的角度,他讲到一个专门的词,黑虚。包括他的构图,四角的注重,所以这些都是来自于一个画家之眼的深入的观察。这个里面也有对于大江兄创作的一种指导,一种建议,这些我觉得都非常深入,谢谢邹老师!下面有请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著名画家顾平先生!

    顾平:今天来看大江的画,第一个感觉就是气势磅礴、顶天立地。胸有丘壑方能笔下生风。大江肯定胸装太行,气象万千,在这个画中我们反复看到宋代绘画传承在这个里面,都可以看到大山大水的气势恢宏的太行气息,这个里面有远古的传承,他的构图非常饱满,可以说是顶天立地,这个角度来讲是大江一个新的创造的,新的一个起点。这个起点带来的是一个视觉震撼,这个挺好的,正好把你这种太行的雄伟在这个里面充分体现了,是无边无际,是顶天立地。

    在这个气象里面我看到他的笔法问题,我们先看看笔法,就是刚才王平先生讲了,他很简单,我也看了一下,这个元素是二元的,大部分是以积墨的造型,好多山头我感觉有点像范宽的山头,所以上面宋画的元素非常多的,范宽的山头、李成的山头都可以看到,但是在这个里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语言。这种元素在目前北方用的比较多,在南方不多,这个是地区,江南江北的气象不同。我来自江南,我看到江苏,浙江很少人这样。但是在北方这种气象仍然存在的,这个气象我们觉得恰恰是太行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大江找到的一个非常好的元素、笔法和他的构图融合在一起。虽然简单,但是大道至简,气象磅礴,我觉得非常有气势,在当今画坛还不太多。很多人画的有点松,画的没有那么严谨,从画中我看到大江对艺术的执着、热情,和与神俱来的创造热情是非常敬佩的。而且他画的不失败,这是很难得的。有的人积墨很僵,很死,没有生气。这里画的每一个点,每一个积墨它有一种松动,这个是非常可贵的。这种可贵,我觉得也许是你在绘画过程中的发现、积累,或者对绘画的认识,这个就是你的长处。我看了整体感觉气象大、笔法简单、饱满、热情,不仅是绘画的感觉,还看到大江浓浓的创作欲望,谢谢!

 


天津美院教授何延喆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顾平老师!我们研讨会就是这样,研讨会有每个人的角度,顾平老师从江南到北京来,南北有一个比较,从他的观察角度看到大江兄画的有这种北方的笔派,相对来讲他的山水画的很紧,这个紧也是有两面的。这个里面也讲到北派山水的大山大水的气势,严谨、恭谨的繁密的立体的用笔,这个也是顾平老师从画家,创作本体上有一个深入分析。下面我们有请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也是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何延喆先生,大家欢迎!

    何延喆:因为我和吕大江的关系可能比较特殊,为什么说特殊呢?第一我是吕云所先生的学生,第二,吕大江是我的学生,就是这种关系。再就是过去一直和吕云所先生私交非常亲密,对他的研究也是非常多。

    刚才于先生介绍我是理论家,我也很有意思,我实践和理论是兼的,最近我虽然退休了但是在两个学校带山水实践的研究生,一个天津美院,一个吉林艺术学院。前一段和吉林艺术学院申请北宗山水的国家艺术基金,正好答辩,答辩的时候特别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提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太行。为什么提出太行这个问题呢?因为是北宗山水的国家艺术之列,因为太行涉及到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两大系统:一大系统就是北派,另一个就是北宗。因为南北宗和地域没有关系,但是北派和地域有关系,恰恰北派的这些画家在董其昌的画论当中,完全把它划到南宗里面去了,你想想董其昌从禅宗,南北宗的这种理念来划分这个南北宗。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这个里面北派和北宗又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为什么呢?比如说董其昌和其他人持南北宗理论的人不同,董其昌把它划到南宗那边,有人又划到北宗里面。后世对这个问题一直争论很大。另外一个,比如说有一个北宗画家把这种传统完全传到江南,李唐。我一直是研究吕云所先生绘画的,因为我又画山水,又搞理论研究,所以我对历代的画家的生活地区、家乡非常感兴趣的。比如说郭熙太行山的人,河南孟县。李唐太行山的人,河南温县。荆浩济源人,后来在太行山的红谷,而且红谷离他们家非常近。他们家乡在涉县,就离红谷一百多公里,因为涉县解放前归河南管,新中国建国以后才归的这里,地域的问题很有意思。

    特别龚自珍在他的诗里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无双毕竟是家山”,所以这个主题写了家山。人对家山是最感兴趣,范宽陕西耀县,钟南山,太行山也是如此。这个就有很有意思的现象,刚才郑工先生提了这个问题,就是提到太行周边,京津冀。在古代有一个现象——个人风格的地域化。齐鲁之士惟摹营丘,关陕之士惟摹范宽, 一己之学,犹为蹈袭,况齐鲁关陕,辐员数千里, 州州县县,人人作之哉,就是说这种地域化。现在又出现一个现象,一个是个人风格学院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不同群体风格,不同所在地的群体风格地域化。这个地域化又形成学术圈里经常提的“太行画派”,但是这个太行画派和古代的太行画派不一样,他不是说这个人生活在地域,而是生活在京津冀,其他地区的人以太行这个作为生活基地表现太行山的景色,张扬自己的个人风格,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反映对太行山不同角度的认识。

    我们学校另外一位先生,白云乡,吕云所先生等等,北京、天津、河北,就刚才郑工先生所说的。这个现象这个里面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就是真正以太行山为家乡,土生土长的,因为吕大江在小时候他上小学就在他的家乡涉县,后来70年代末的时候才随母亲一起跟他父母到北京来,所以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比别人对太行山有不一样的认识,不一样的关系。

    在吕大江的山水画当中,第一继承他的父亲,再一个继承一些传统的元素,而且从目前的状态来看,已经开始走向个人风格道路,这是现在对他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

    从吕大江的山水画中,我刚才看了看,也看了一下画册,我个人有一个感觉,他山水画的特点。

    第一个,他主要的大作品都是全景式的作品,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属于密体,繁笔密体,他的大作品主要都是这样的。刚才有几个专家提到,他的画,能够体现山水画风格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山形石貌,山石的形态、面貌,以及机理笔墨特点,最能体现风格,表现性格、表现目的。他的这种繁笔密体,刚才郑工所长也说了,先放宽雨点,后勾线、豆瓣,为什么?豆瓣是雨点的放扩,笔触放大。再有一个特征是什么?虚其轮廓,放宽的轮廓线非常清楚,勾半线虚其轮廓,就是他的轮廓,他的轮廓都是暗含在笔墨机理当中,这是他的一个特色。

    另外一个特色,像他那种和斧劈比较接近。为什么和斧劈接近?古人就说过雨点本色绝似斧劈,和这个斧劈都是一个系统,用笔的方式。斧劈实际上也是把这种东西放扩,有人把这个叫小斧劈的方式,这是一个特点。第二个,他表现太行的时候和古人不一样,像荆浩,美国有一个研究学者方文(音)在研究荆浩的时候就提出来,他们采用的是一种叠景法。怎么叫叠景,把几个不同的阶段,把这个景物画完以后在一个透明的画面上重叠在一起。重叠在一起以后感觉一层两层的叠,一层两层的推。所以荆浩在他的诗里面,给大愚和尚的诗里有一句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峰峦次第成”。层层推远的方式。但是这种表现太行的方式,实际上在吕云所先生的时候就已经改变了。怎么改变?把层层推远的方式,看吕大江介绍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吕云所先生写的,有一个特别对的。王原祁的观念,就是龙脉、开合、起伏,他改变了这种方式,通过山的脊梁,因为太行是中华民族的脊梁,通过这种脊梁由近向远处递推,曲折的递推。他这种点状的皴法和树、石浑然一体,表现一种大气浑然的面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里说了一句话“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近实际上就是把镜头拉近,表现局部的特点。客观上大江的画就是这种特点,大幅画强调那种意向画、强调那种意韵,强调那种大气浑然。这种大气浑然怎么表现?小笔触表现。反过来小幅画,小幅作品,像那个很明显。镜头拉近,这个时候画面比较延展。小幅画是用大笔触机理,刚才看到那个画都非常明显。从而形成了他自己的这种风格,他对太行这种独特的理解。可以说他的作品,他的艺术目前正在走向成熟,而且他在体验太行的同时,他在北京人大画院这个地方也办过高研班,办班的同时带着学生到南方、云贵等等一些地方写生,用其他地方的感受来加深他对太行山水自己特殊的理解。

    因为过去研究吕云所先生的时候,他大体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吕云所先生成熟期,《黑色太行系列》,我有写过这个,我那篇文章题目叫什么?叫《山下夜想曲》,那个时候吕云所先生画画是在太行山里面画太行山。后来他实际上在太行山外,画他所理解的,他自己的太行山,已经完全从写太行山,写实那里脱离出来,进入到一个精神境界的状态。大江的画,现在的作品更多的继承了吕云所先生后期作品的一些有益的成分,正在完善他自己。因为大江也老了,我原来以为他还很年轻,现在已经年过半百了,时间非常可怕。所以写太行山水的人,大概都有一种共鸣,就是对人生的自觉意识,感觉时间很紧迫。而且写太行山的人经历都不一般,差不多都有人生的苦难。比如说荆浩到处避难,他也是通过涉县这个地方,从红谷和大明县,大愚和尚来往,他给大愚和尚的诗里告诫,你欣赏我的画一定要注意,注意什么?“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你得把我的画面当中的苦空的情调要表现出来。就像曹操写太行似的——“艰哉何巍巍”,太行山,就是那种感觉。太行山这个地方风景美,但是这个地方充满了苦难,确实如此。大江也好,吕云所先生也好,这一生很不平坦,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比较了解。

    所以看到大江的山水画能够走到今天自己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什么我对他的画那么期待,我觉得有这个关系。看到以后很高兴,吕大江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但是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而且还很艰难。特别我们知道现在的这种状态,现在有很多种提法,各种专家也提了。比如说山水画的这个现象,后黄宾虹时代,后李可染时代等等,还有追求神秘玄虚,洪荒、无人等等各方面追求,追求那种神秘,还有鬼气森森等等各种各样的思潮,正在以各种面目,山水画向我们走来。所以这里对吕大江也有一个希望。

    我不知道谁给你写的,哪位专家写的,我觉得现在说还有点太早。走进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吕大江,当然这是一个鼓励之话,这一点应该肯定的。但是不能认为我已经到了这样的目标,所以希望吕大江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真正成为走进艺术史的画家,谢谢!

    主持人(于洋):何老师也从艺术创作的解读和美术史研究的两个方面对吕大江山水有很好的解读。尤其何老师前面讲到对南北宗的问题,特别对画家的籍贯也可以看到一个老艺术世家的如数家珍。我前两天还到了广东的韶关,正好是南宗入宗会员的南华寺那边,那边有一个讨论南北宗的山水画的问题,到那边主要是讨论南宗,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是讨论北宗,特别听到何老师讲到这些问题,都是能够把这些问题引入到非常深入的程度。

    最后他讲到这个,其实当下的艺术家,确实是被一个艺术史的标准,或者是一个不同的概念所笼罩之下,同时也是在一种史观的角度之下去备选,这个也是对大江兄提出更高的要求。感谢何老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研究员、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周尊圣在研讨会上发言。

 

    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的画家、研究员周尊圣先生!

    周尊圣:大家下午好!能够参加这样一个活动,参加大江的展览,太行骋怀,真的感觉到了大胸襟、大概念、大山水的这样一个情怀。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山水的人,感觉到很震撼。希望能够看到这种大山水,这是我多年来追求的。首先祝贺大江的展览,无疑是成功的。今天来的这些艺术家们,还有一些理论家们,还有我们正在进行的这样一个研讨会,我觉得都是给大江这些年的奋斗成果和他的艺术追求有一个很好的肯定,一个褒奖,还有一个奖励。

    我想谈论两个方面:一个是地域性,这是一个老话题了。所有追求山水画的人,包括理论家,经常谈的一个问题,地域性,我想拿大江本人来说,追求历经几十年的经历,包括吕云所先生,就是花费了一生的经历追求太行山水。从这一点,大江在他父亲没有去世之前,这种把山水画画好,把太行山画好这种精神不是很强烈,刚才大江在开幕式也说了,尤其是父亲去世以后愈发强烈,这种革命只有后来人的这种胸襟,父亲未尽的事业,我现在能够接替父亲把山水画画的更好,说到这里我很感动。

    这些年来大江把山水画,尤其在父亲吕云所的影响下,短短几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完全改变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是大江这几年下的功夫,今天看到的成果。

    这个地域性,我们对一个地区,比如说画天山,或者是几位先生,还有贾又福先生画太行,还有于志学先生画东北的冰雪山水,这个固然是好。但是很快就被学界、美术界、爱好者也好,很快被接受,但是很快又容易僵化。美术评论有这样一句话,风格的形成就是僵化的开始。今天时间很晚了,我不想说太多,我希望大江能够继续强化自己的风格,把太行归你所有,所有人强化你的风格,坚定你的信念将来一定会走出一个真正的吕大江。

    我再说一种时代感,这个时代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当下的时代,无疑是怀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在我们国家提倡热爱文化,尊重文化、崇尚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无愧于这个时代,用大山大水赞美祖国山川,无愧于这个时代,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院长穆家善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周尊圣老师,刚才提到一点特别好,讲的是地域风格,或者一个画家山水的母题,风格的形成可能是他走向僵化的开始,这是一个辩证的课题,也是每个画家遇到的问题,谢谢周老师。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画家穆家善先生!有请!

    穆家善:非常高兴参加大江的画展,看了以后很受感动,我想起苏联的一个画家列宾说了一句话,伟大的劳动造就伟大的艺术家。看出大江的投入,付出的辛勤和劳动,有了今天的成绩,非常可喜可贺。

    刚才郑工老师提到一个京津冀的绘画现象,这样的一个学派的取向,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如果是京津冀我们就会想到江浙沪,中国南北二宗的绘画争论很多年,也有很多探讨,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刚才郑教授提出这个思考,我觉得今天对我们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机会!我看到大江的画,从南北方的绘画吸收了非常多的营养,刚才大家也讲了,从画上可以看出来,吸收了很多。我想起来当年有一首诗,他这样写过——“画闻与画见,巧拙不同科。譬如未入蜀,想像图岷峨。可以欺他人,不可欺东坡。”。就是说在画里,他画的太行的这张画上,《太行山洪谷图》这张画提的这个,说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应该画有生活。很多画现在看的出杜撰的和生活离开的距离太远,让你看上去纯属一种游戏,甚至虚无了。大江的画很多从生活中来,有很多写生体验和到过的地方的生活,所以画看上去比较鲜活,这是我感受比较深的地方。

    同时从生活当中吸取营养,发现自然的山川这些题材,又不被自然所左右,又是自然的画家,心灵自由的放飞。他不仅在题材上放飞自己,同时笔墨语言的形态上南北兼容,这是大江在中青年画家非常突出的一方面。

    我在国外教书,在美国教了20年,这几年才回国,对国内才开始渐渐做这些现在这些画家的研究和关注。因为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带研究生,带学生写生的机会比较多,去太行的写生也比较多,所以我对吕云所先生比较关注。他在美术馆的展览,专门做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就是人家怎么写生太行,我看到里面很震撼,也很惊人。大江我不是很熟悉,最近才有交集,但是看到他发的很多作品,参加的很多活动,微信里面传来传去,最近看的实实在在的作品,看到他继承他父亲的遗志,笔墨上、文化取材、取向继承非常多的一些方法。我想在画太行,中国画太行的里面,刚才这位教授提起来的,太行山画派一直有这个提法,但是没有完全被大家明确的一个印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太行画派,很多人做了这样的实践。

    比如说吕云所先生、贾又福先生等等,都做了这样的努力。我记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课题,这个本身会有一个不分南北方的画派之说,但是会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一种风格,在我们中国画坛,在当代,现在走向未来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选题。大江父子在这个选题上走的比较前,比较早,我祝贺他们能在这里,特别是大江在未来的时间、空间当中能够更多在太行山的表现绘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笔墨上、形态上,在线性的方式,他的表现更加的丰富、完满,那个时候会表现出更加接近你内心向往的典雅和清然,祝贺你的画展成功。

 


天津美协秘书长李耀春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穆老师!他也是从画家的角度,下面有请中国美协理事,天津美协秘书长李耀春先生!

    李耀春:谢谢大家!今天参加大江的画展感觉非常高兴,在座专家们也评论了很多。我感觉大江和他父亲吕云所先生有不一样的地方!吕云所先生画太行是画一种魂,大江画太行是画它的一种梦。而且吕云所先生许多的作品大多数以仰视,看大江的画大多以俯视为视点,而且感觉大江的画,刚才何先生说的,从山外,从另一个角度,就像现在坐无人机在空中看的感觉。我感觉大江从自己在山水画笔墨的探索上有意识的吸收了许多他父亲的东西,而且又自己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的东西。他现在一直在探索如何表现他自己的一个新的东西,所以看大江的山基本上是他心中的太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一幅画里看是哪座山可能感觉不出来,大家感觉他的山,这是我自己的自我感觉上,感觉大江的山水是自己胸中,也许是他童年的记忆,也许是他在某个梦里的一个回顾。而吕先生画的太行是一种魂,太行的那种魂。他离开家乡,多年以后魂牵梦绕的那种魂,我觉得吕先生画的还是具像居多,后面从笔墨上、表现语言上有所宽松,有所写意。大江现在在笔墨上有点繁琐,构图上有点饱满,我感觉这个也是一个阶段。在座的专家也提了很多,我希望大江作为天津的中青年实力派画家,现在已经影响很大,希望大江要继续的为天津山水画努一把力,力争在我们十年,或者再长一点,以自己更成熟的面貌来展现给大家,谢谢!

 


中国美协理事、中国公安美协主席李冬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感谢李耀春先生,从天津美协的角度提出了更高的一个期望。下面我们有请中国美协理事,全国公安文联的主席李冬先生!

    李冬:首先祝贺大江这次的展览圆满成功!这次应该说比较全面,比较近距离观看了大江的作品。应该说他在这个作品里面,这个里面倾注了他的这种追求,这种追求应该和太行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和父一辈应该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吕云所先生应该说是“太行画风”的开拓者中国山水画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中国美术教育的杰出人士。在他的绘画里面倾注了对家乡执着的热爱。

    前不久我们全国公安文联在邯郸博物馆做了一个展览,有幸到涉县,大江的家乡专门看了一下太行山,也感受了太行这样一个圣地。今天看到大江的作品又有这种感觉,应该说大江的作品,我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一个是师古人、一个是师自然,一个是秉承家学,这三个方面对大江画面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他的绘画里面,前面很多老师都已经谈到,有一些绘画构图很满,而且绘画里头是有意识,有黑白灰这种黑虚和白虚,刚才也有专家谈到了。在这个里面有一些肌理,肌理的这样一种涌动、一种流动形成了一种韵律,这种韵律体现了更加强化他的画面的气韵生动。六法里面气韵生动是放在首位的,后面的五法是为第一位服务的,恰恰大江从这一点表现的非常突出、非常不错。

    而且他的绘画有太行,北太行,太行的那种苍凉、阳刚,也有南方的山水的那种雄浑,苍润这两种特点应该都具备,应该说他把这种太行升华到自己胸中的太行,而且追求的是他自己精神的一种境界,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而且从水墨语言的表达,体现的是当下中国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尤其在新的时代,在当下美术的园林当中弥足珍贵。在此我希望大江先生的画越画越好,路子越走越宽,越来越深远。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导师、教授、黄宾虹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初中海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李冬主席,下面我们有请中国人民大学特聘导师、教授,也是著名艺术家初中海先生!

    初中海:时间已经不早了,简单说两句,今天参加这个活动非常高兴,刚才几位专家老师谈的很多,非常赞同,我接下来从一个画家的角度谈谈对吕大江先生绘画的感受、感觉!大江先生的山水,我感觉浑厚华滋、蓬勃大气,呈现出一种大气,阳刚的精美。按照黄宾虹先生的画学思想,好山涌学术,全景落花明(音),我感觉吕大江先生是深得其中韵味。当然这个也和吕大江先生绘画家学渊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性中对绘画艺术的热爱,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青壮年时期吕大江先生比较系统的学习了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加上他的努力,成就了吕大江的今天,成就了吕大江的绘画。

    一般来讲,绘画的路径应该是从古人入,从造而化出。如果我们绘画不如古人,就没有传承。没有传承就不可能有根基,就缺少根基。不入造化就没有自然,没有自然就没有心源,得不到心源就不可能做到天人合一,如果没有天人合一你的绘画就是匠画,就是市景画。不能继承就失民族特色,不发展就没有时代精神。大江先生的山水就是对传统的传承基础上注入了时代的精神。他的绘画极其擅长运用积墨法,但是吕大江先生梳理了自古以来文人冷凝、清俊、箫瑟的面容,而是用积墨法厚重、浓郁、大气、润泽描绘北方的山水,描绘太行。高峰建瓴、雄伟壮阔的一种大的气势。用笔雄阔,运用豪放,有一种至大至刚的一种审美体验和强烈的一种视觉冲击。

    吕大江先生的绘画,我感觉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一点我是从一个画家的角度来讲的。从这么多年研究这个角度来谈的,黄宾虹先生说“章法面目时刻翻新,笔墨精神千古不变”。所以吕大江先生在前几天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就说让我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我很高兴!我就更细致对吕大江先生的绘画,更细致的看了一下。我是画山水的,我自己评论一幅作品,看一幅作品我一般不看他这种面貌,用黄宾虹先生的话,“章法面目时刻翻新,笔墨精神千古不变”。我要看就看内容,看笔墨。笔墨就是两个层面,一个是技术层面,一个精神层面,作为一个著名画家肯定要达到一个精神层面,技术层面我们就不多看了,我认为吕大江先生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吕大江的绘画当中,放大了看,看局部,看笔墨,黄宾虹讲笔要见之于墨,墨要助之于笔,就是这个墨要来自于笔,不是随便的往里泼,所以要看他的笔墨的形态,笔笔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点。

    吕大江先生的绘画所呈现的虚与实、方与圆、巧与拙、苍与韧、刚与柔、阴与阳、浓与淡、轻与重、开与合、繁与简、疏与密、生与熟,这些每个相对的审美范畴,他的对立统一。有道的玄妙、有佛的传承,也有儒家的中和,所以我感觉吕大江的绘画充满了中国哲学的韵味,所以我说他的画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祝贺吕大江先生的这次画展圆满成功,谢谢!

 


天津青年美术书法协会主席徐文汉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下面我们邀请天津美协理事,天津青年美术书法主席徐文汉先生!

    徐文汉:非常高兴新年伊始参加大江的画展,我表示祝贺。

    再有,以前看大江画都是没有那么多,那么集中,这次看还是很震撼的。大江这么多年非常努力,上次参加大江的研讨会,那次的展览作品没有这次这么全面,这次比较全面,而且大江的脉络也看的比较清,早期和最近的创作脉络,首先表示我的祝贺!刚才前面各位先生讲的非常多了,而且从精神上,从技法上,从绘画的角度讲了非常多,我想从这么两点说一下,我们说画家形成面貌怎么形成的,有这么几个因素在里面。一个就是做人,和他的性格,和他的做人非常非常关联的。我们从整个艺术史也可以看出来,现在搞一些行为艺术的,肯定是他的艺术磁场和这种质朴这种偏离的很大,做人是一个方面。只有做人厚重,才表现在艺术上是厚重的。

    比如说到江南那种环境里面,过的比较清的那种,是表现不出来的。

    还有一个,大江应该算是非常有好的,就是生在太行山,这是谁都不一定有这样的机缘,也是非常好的。很多画家现在画太行山,到太行山画太行山,而不是真心、真情的表现,因为从小生在这里,这种表现和其他画家表现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所以我们这次看大江的太行,确确实实是倾注了大江的深情的,这是其他画家不具备的。

    还有一点,情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没有大的情怀,这种雄浑也是表现不出来的,情怀也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大的山水,我们不具体分析,具体分析我们在课程里面学习都可以体会到山形、山势,但是情怀达不到那种面貌是出不出来的,情怀也是非常重要的。

    从这一点来讲大江诗情画意,他的那种厚重有的,画的那种轻松也有,这个很难得。还有又加上了这种灵动,色彩表现上也是很丰富的,不是单一的表现太行,这个和他生长在太行关系特别大,不是简单的一个点,而是全方位的面貌。现在提一个人的全心很重要,我觉得这是一个全心的,对太行整体的认识深刻的表现出来,其他画家应该没有小的时候就生活在这里,他只是成年,上学到太行山写生也是有壮阔的感觉,画太行非常好,但是毕竟是山势上的,细微的生活的体验可能稍微少一些,这是我说的。

    还有一个说情怀,大江的为人特别好。因为我们是天津青年美协,有一些公益活动,大江每次都是特别热情的参加,这个也表现了一种画家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实际也回过头来激励画家画面的情怀表达,就是不虚伪,很真诚,这是我的一点体会。因为和大江也是多年的朋友了,大江这次的展览还是很好的,我祝愿大江在今后的发展上更能够上一层楼。因为每个画家都有自己的一个母题,太行可能是大江一个母题,将来可能阶段性的还有更大的发展,因为以大江的素质,以大江的积淀将来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这是我的祝愿。

 


博宝艺术网品牌总监田地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谢谢!下面我们请博宝艺术网的品牌总监田地先生发言。

    田地:我简单说两句,其实我把大江老师的作品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我觉得这个画,包括一山一世界,很强的带着视觉冲击力和灵魂震撼。表面上这个山没有人物出现,我觉得恰恰传递的厚重的人文精神和社会的滋养。比如说从牛、小木屋我就看到,实际上他传递的是这种滋养,人文的滋养,他的精神是厚重的,这种灵魂的东西带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的山性壮美,更多是灵魂的滋养。我也祝愿本次画展圆满成功,也相信吕老师有辉煌的明天,谢谢!

 


吕大江在研讨会上发言。

 

    主持人(于洋):我们最后请我们展览的主人公,请我们吕大江先生致谢词,大家欢迎!

    吕大江:各位专家,各位老师!今天时间都不早了,让大家饿着肚子在这里开这个研讨会,我非常感动和激动!真的不敢想象这么多老师、专家给予我这么好的鼓励和首肯,也给我提出了很好、宝贵、珍贵的意见,明确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此次展览真的是我部分作品,我胆战心惊的,我跟于洋老师说搞这次展览,配合博宝的艺品进万家的活动,第一次搞展览在北京,请到于洋老师、郑工老师、杨老师,各位专家们跟我做这么长时间的研讨会,我都不敢想象,特别感激大家。

    时间也不早了,刚才各位老师都说了,我确实是受天津美院现实主义学院派教学体系,还有家学的双向蒙养,也是一路从传统走过来,真的是靠临摹画,临摹范宽,沈周,龚贤等这些积墨,可能父亲是一种北派斧劈的这种面的博大磅礴,阳刚厚重的东西表现出来。我可能更多用南宗的线性和点皴,也是用积墨的这种元素在里面,但是我可能加进了很多人文情怀的东西,可能出现了房舍、人物,包括车马,更加人文化、更加柔性化。

    后期父亲去世之后,我内心痛苦,悲凉,人生经历坎坷我就想把这种积郁通过笔墨体现出来,我后来就采取泼墨、破墨、积墨这种三墨法来表现美好的太行景象,阳光的太行,和亲和的太行是我人生现阶段状态,正像各位老师所说的探索阶段。所以刚才你们给了我那么大的鼓励,给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下一步在各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会继续探索,不负重望,争取在下一阶段画出更好的既有传统功力,又有现代资质的作品。谢谢大家,谢谢各位老师!

    主持人(于洋):好,研讨会结束!

 


“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研讨会”现场。

 


“太行意蕴 壮写家山——品读吕大江的山水意象研讨会”现场。

 

 

“太行骋怀”吕大江山水画个人作品展在北京博宝美术馆开幕
“太行骋怀”吕大江山水画个人作品展在北京博宝美术馆开幕

中国书画30家巡展天津暨吕大江艺术研讨会在鸿德艺术馆举行
中国书画30家巡展天津暨吕大江艺术研讨会在鸿德艺术馆举行


造大山浩气 铸大山神魂-吕大江的艺术世界

 

 

鹤艺轩

 

 

53K
责任编辑:正轩
  • 天津高新区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 天津高新区第五届文化艺术节主题活动
  • 陈浙闽同志在天津画院参观调研 陈浙闽同志在天津画院参观调研
  • 孟庆占的绘画与乡愿 孟庆占的绘画与乡愿
  • 天津书画名家走进海洋高新区 天津书画名家走进海洋高新区
  • 与佛有因-天津书画名家走进鹤艺轩 与佛有因-天津书画名家走进鹤艺轩
  • 天津工笔女画家到航天城社区公益辅导 天津工笔女画家到航天城社区公益辅导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天津市美展开幕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天津市美展开幕
  • 贾广健带领学生工笔展现场教学 贾广健带领学生工笔展现场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