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喆教授在天津美术馆展厅现场为观众解读国画大师陈少梅画艺
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为观众解读国画大师陈少梅画艺。
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为观众解读国画大师陈少梅画艺。
天津美术网讯 做为天津美术馆的跨年度大展《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的关注。这个展面向传统,以陈少梅先生的60余幅经典作品,传达我国古典艺术的诗意美感。
为了配合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陈少梅的艺术,春节前夕天津美术馆还邀请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在天津美术馆七号展馆的展览现场举行国画大师陈少梅及其画艺的专题学术讲座。
讲座当日,陈少梅艺术研究会会长、陈少梅先生之子陈长智,陈少梅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景宇等一行六人专程从北京莅津参加了此次活动,聘请何延喆教授担任陈少梅艺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并为其颁发了聘书。
在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画领域,陈少梅是独步于艺坛的英才早发的杰出画家,尤其于湖社,于京津画坛,更是影响深远。他与当时诸位前辈画家一起,深研传统,致力于国画的传承和发展,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和发展新中国的美术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少梅先生禀赋绝群,才华横溢,且刻苦勤奋,谦虚坦率。他功底深厚,能工能简,水墨与重彩并长,山水、人物、花卉和书法均有很高造诣,既是传扬古画精髓的“集大成者”,又是运用传统笔墨开启艺术新途的“丹青妙手”,被认为“在近现代画坛上竖立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令人仰止。这次少梅先生绘画作品专展,既是我们与先贤的一次对话,亦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弘扬。
天津美术馆馆长马驰说,我们的这次展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陈少梅先生的艺术有一些梳理,能够让大家看到,在我们这个城市里,还曾经生活过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是那么的儒雅、优秀,令人难忘。 (包仲川)
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为观众解读国画大师陈少梅画艺。
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为观众解读国画大师陈少梅画艺。
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陈少梅艺术研究会会长、陈少梅先生之子陈长智,讲座主持人天津美术馆办公室主任李颖在讲座现场。
著名美术史论家、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讲座主持人天津美术馆办公室主任李颖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教授在天津美术馆展厅讲解国画大师陈少梅画艺。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陈少梅,1909年4月9日生于福建漳州,湖南衡山人,中国近代书画大家。我对陈少梅的关注由来已久,而且很有渊源。我很早就拜在严六符先生门下,和他学习书画。严先生十分钦佩陈少梅的才华、学识和人品,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向我们谈起陈少梅,比如他的学画轶事和精湛的画艺。因此,让我很早就对陈少梅产生了一种既敬仰又神秘的印象。陈少梅的山水画中既取北宗画路的劲峭刚古又弃其粗莽恣纵,并部分地吸收了倪瓒恬静沉着、幽淡天真的韵趣,虽没有完全脱离前人的仪规,但也自成一家风格。章法多种多样,能繁能简,能放能收。题材上,也有多种尝试。今天我主要讲讲陈少梅及其画艺,我觉得除了赘述他的生平,描绘一个画家在时代大潮中飘零的图景之外,陈少梅这个名字有更多的意义可以追询。对时间发问,我们往往能够发现那些文化传承中可敬的坚守者。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作为传统中国画的近代代表画家,陈少梅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不是一个弄潮儿,甚至可以说是有些逆潮流而动的。陈少梅整个的艺术生涯都是在一片“砸碎传统”的叫喊声中度过的。主流所谓的进步艺术观点是要学习西方传统绘画中的具象表现方法。中国传统绘画中的诸多精华被批为糟粕,被认为是腐朽文化的代表。从“革王画的命”这句不知所云的口号就可以看出,传统中国画在当时已经成为了一种被革命的符号象征。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艺术家往往是喜欢逐新的。因为新事物容易引起注意力,这对于推销自己、占据地位是很有好处的。我们现在管这个叫注意力经济。有人关注了,成名往往就比较容易。而且这样又能顺应社会思潮,博得一片叫好之声,何乐而不为呢?可就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陈少梅却选择了坚持传统。这就是一个值得追询的问题。为何放着流行的思潮不用,还守着分分钟要被砸碎的传统中国画作甚。陈少梅糊涂吗?当然不是,恰恰相反,他是那个时代里难得清醒的艺术家。他知道,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来源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与艺术思维方式。搬西方的绘画方法与绘画理论根本救不了中国画,只能将它毁灭。与此同时,还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问题,陈少梅所要传承和振兴的北宗山水画在西风没有来袭之前就早已受到人们的冷落,在传统艺术的谱系中被遮蔽、被边缘了近300年,直到陈少梅的少年时代,仍没有改变,话语权依旧掌握在南宗的承袭者手中,北宗实际是受到了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双重挤压。透过这一现象研究陈少梅的艺术人生,无疑会提示出许多有待于进一步思考的深层问题。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清气,是一种清迥洁美,清明纯正。陈少梅采用的创作材质是用清谈的胶矾水在“六吉棉连”宣纸上刷一遍,使纸介于生熟之间,纸性柔和,不涩不光。同时,他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的大、小斧劈皴做过深入研究,并有着深刻体会和创意性的发展。作品中是一种苍劲有力、清秀脱俗、明丽透爽、清气袭人,给人一种烟岚轻动、畅快淋漓之感。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静气,是指陈少梅山水画的一种境界,即一种深藏不露的丰富。体现了他一种博学和原积的精神。他的笔墨,常常有外动内静,形险意闲的特征。“外动”是指其笔墨机制,虽果敢肯定,但灵活飘洒,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内静”是指除了表现境界之外,其笔墨秩序的一种和谐,从中流露出纯正而心地超然的生命气息。这是一种画家“内求”的结果,是成熟经验后的心灵回归。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灵气,是指陈少梅笔墨之间所流溢的天趣和灵性。他秉性豁达,天资聪颖,才思敏捷,作画自如随意,墨渍水痕的游移,深浅笔触的参破,都令观者感到超逸而焕然神明。他画山石、草木、人物,都能处理得神采气力、隽秀飘逸、很有个性。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骨气,是指陈少梅作品中刚劲雄健的笔力和劲峻顿挫的风骨。陈少梅所继承的“北宗”画路,不像“南宗”画路那样其力多包容,笔墨运行较松毛豁散,而是其力多外拓,其势多发越,笔墨运行往往需要发力且迅走疾行。他作画喜用锋稍长的狼毫笔,既有硬度又有弹性,落墨时虚枕或微悬;笔行纸上,沉着肯定,入木三分,灵活而不浮华,坚挺而不僵滞。运笔转折、顿挫、虚实、断连、轻重、疾徐、粗细、光毛等等,变化多端,意味深长。总之,陈少梅的画骨气清整,如同文学词采中的风骨一样,令读者神襟为之一畅。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剑气,原指剑的光芒,这种光芒在剑的运动状态中闪现。剑气在绘画中指的是一种笔墨运行的感觉,即意气风发,凌厉遄飞,如霜刃骤闪,十分强调速度感。往往从偶发的契机中去把握视觉与作画媒体接触的短暂瞬间,如闪电般的快速挥写,刹那之间定乾坤,使画家的情思、意兴在俄顷间宣泄无余。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我认为,陈少梅是那个社会阶段中,用传统山水表现新题材方面,比较成功和突出的一人。如果翻阅一些介绍当时全国国画展览的纪念画集,就会发现,陈少梅在用北宗的笔法探索反映新题材的山水画方面,画面中的生动性和真实性,都是很引人瞩目的。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在陈少梅看来,中国画的问题在于传统的断裂与遗失。很多优美的绘画语言,近代人已经不会说了。传统技法的散失,导致的是很多画家在创作时,绘画语言的词汇量不够。因为词不达意,所以很难作出大文章来。想要解决中国画的传承发展问题,那就必须要从传统上下功夫。他这一观念和老师金城是不谋而合的。金城游学欧美多年,受过正统的西方高阶教育。而且金城在欧美期间还专程考察过美术、法制。照理说金城满脑子都应该是用西学改造中国的观点。但是在绘画上,金城恰恰认为中国画的未来道路必须发掘和发展传统,继而才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陈少梅正是这种思维的坚定践行者。因为他知道,一味的西化改造,最终的结果只能使中国画沦为笔墨工具,不再有自身的神韵。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从客观上讲,陈少梅的探索道路是成功的,他已经意识到,中国画的革新不一定非要走西方的写实道路或跟中西结合的风潮。中国画的新形态并不等同于中国材料加西方的理论和技巧,而是可以通过一种新艺术思维的确立来完成。有很多人至今都认为陈少梅是一个泥古的人,其实是一种误解,从他当时的绘画作品所反映的艺术思想来看,其实他是具有开创精神和先锋性的,只是这种先锋性被淹没在当时新技术等于新艺术的等号下了。这时期的《江南春》和《小姑山》都是优秀代表作品。但可惜,他的人生历程太短暂了,还没来得及继续攀越,就英年早逝了,非常令人惋惜。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但可惜的是,像陈少梅这样的人太过稀少了。从1924年陈少梅16岁在第三次中日联展中名声大噪开始,到现在也有九十年的光阴了。中国画传统的流失越发严重,到如今所剩多少很难估量。但保留下来的那些笔墨精华中,一定有少梅先生的功劳。1954 年中秋节前夕,陈少梅去京南湘乡会馆看完母亲,却不意倒在母亲面前再也没有起来,年仅46岁。他的早逝为人们留下无尽的遗憾与惋惜,非止恨春华凋陨,更多的是痛情他未曾出现的未来。正值陈少梅诞辰110周年,重读他的画作。你会看到一种执拗而可敬的坚持,蕴藏在他凌厉的树石、劲奔的湍流和洒脱的高士之间。那是中国的文人风骨和画家的灵魂,值得追询。
何延喆教授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陈少梅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继承了业师金北楼的教学风范,深谙为师传道的方法和责任,真正做到“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在“湖社”众多同仁中,他不但是最年轻的会员,而且是最年轻的教师,先后培养出了一大批“术业有专攻”的绘画人才。在陈少梅到天津以后的二十余年中,先后从他学画者有百余人,其中成绩卓著的有王叔晖、刘继卣、黄士俊、孙天牧、关雁修、刘维良、吴咏香、王宝铭、冯忠莲、邵芳等等。正由于陈少梅画艺精湛,教学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在津门课徒授艺的画家中虽然年轻,但最具有凝聚力,一时从学者甚众。孙其峰曾说:“天津现在的画家,主要从师于陈少梅、刘子久两大家。”可见其对天津美术教育的影响之大。
何延喆教授、陈长智先生在讲座现场。
何延喆,1946年生于天津。先后毕业于天津工艺美术学校和天津美术学院。现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客座教授,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协名誉理事,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天津湖社画会副会长。山水画家、美术史论家,多年从事传统山水画创作、教学和中国画史论研究、教学,创作成果和学术成果颇丰。
陈长智先生向何延喆教授颁发陈少梅艺术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书。
陈长智先生、陈长智夫人林庆萍、何延喆教授、陈少梅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景宇在颁发聘书现场。
何延喆教授、陈少梅艺术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赵景宇在颁发聘书现场。
何延喆教授与陈长智、卢永琇、赵景宇在现场交流。
何延喆教授与陈长智、林庆萍、卢永琇、赵景宇在现场交流。
何延喆教授与陈长智、林庆萍、赵景宇、严可馨等在天津美术馆。
陈长智、卢永琇、赵景宇在《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现场。
陈长智、缪文杰、王霭馨等在《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现场。
陈长智在《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现场为书画爱好者点评画作。
陈长智、缪文杰在《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现场。
缪文杰、赵景宇、逄玉春等在《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现场。
陈长智与外孙女严可馨观赏展出的陈少梅作品。
陈长智先生夫人、山水画家林庆萍与赵景宇观赏展出的陈少梅作品。
孙国胜、袁增万观赏展出的陈少梅作品。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
《云彰深处——陈少梅作品展》春节期间吸引了众多美术爱好者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