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范扬、何加林、贾广健中国画展9月22日在永清县贾广健艺术院开幕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19-09-16 01:04

 

    天津美术网讯 由贾广健艺术院、范扬艺术馆、雁庐艺术馆联合主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三人行’范扬、何加林、贾广健中国画展”将于9月22日下午3时在廊坊市永清县人民公园内贾广健艺术院开幕。开幕当天还将举行公益讲堂活动,范扬、何加林、贾广健三位画家将与现场观众共话中国画艺术。展览将展至10月7日。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三人行”范扬、何加林、贾广健中国画展

    主办单位:贾广健艺术院 范扬艺术馆 雁庐艺术馆

    承办单位:北京美媒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绍兴市水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画畔风尚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绍兴文清书画院 大美陶艺

    参展艺术家:范扬 何加林 贾广健

    学术主持:王平

    策展人:温美玲

    开幕时间: 2019年9月22日下午3时

    公益讲堂: 2019年9月22日下午4时

    展览时间: 2019年9月22日—10月7日

    展览地点:贾广健艺术院(廊坊市永清县人民公园内)

    讲堂讲师:范扬 何加林 贾广健

 


范扬。

 

    范扬,1955年1月生于香港,祖籍江苏南通。1972年入南通市工艺美术研究所。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书画院院长、金陵美术馆馆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特聘院长。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闺怨 36x30cm 纸本设色 范扬 1994年

 


支前 124x183cm 纸本设色 范扬 1985年

 

    物以神聚

    文/范迪安

    范扬先生在当代中国画坛富有盛名,从1984年创作的大幅主题性作品《支前》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开始,几十年来,他在艺术上激情涌发,以开阔的思想观念不断探索,笔耕不辍。他的画路宽广,山水、花鸟、人物皆长,写意、工笔、书法跨界贯通,喜欢在表现题材和形式语言上多做尝试,从挑战自我出发,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大幅创作与精致小品均追求意境之美和笔墨品质,以高产的积累和鲜明的个性成为当代中国画艺术开拓创新的一位重要代表。

 


太平有象 36.3x74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3年

 

    以中国画的当代发展为理想,范扬一方面坚持深研传统、广收博取,体现出一种从融通到转化的学术智慧;一方面坚持深入生活,神游自然,以捕捉和表现物象的“神态”为追求,敏锐感受万物生命的情状,把握创作感兴的“禅机”,取象造型视角新颖,出其不意,构势造境落落大方,清朗畅怀,用笔用墨用彩浑然贯气,语言节奏与情感节奏交相迸发,在笔墨语言上自成鲜明的体格,焕发出生机蓬勃的时代气象。

 


山西明代壁画·捕蝗 40x40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8年

 

    在山水画创作上,他承继宋元以降大山大水的传统,朝向“笔厚墨沉”的美学境界。他在走进大自然之时畅开胸襟,直接体验自然给予的启迪,体察造化之妙。他所画的山水不拘地域之限,以超越传统的视角既画纯粹自然的山水,也画与田园、村镇乃至都市关联的山水,体现出一种具有当代视野的“大山水观”。近十年来,他在对景写生上尤下工夫,从太行到巴蜀,从皖南到云贵,从国内到海外,临场所感,逸兴盎然,性情所致,笔不能收,写生数量巨大,画出了可观、可居、可游的山水情境。“写生范扬”一词,不仅表现了他在山水写生上拓开的新途,也表明他在“写生”与“创作”同一性上所达到的精湛水平和时代高度。

 


《赵氏孤儿》剧照 53x4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7年

 


高人姚明 48.6x35.2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8年

 


花滑夺冠 53x42.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7年

 


迈克尔·杰克逊 59.5x41.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6年

 

    在人物和花鸟上,范扬也同样信手拈来,皆成文章。他的花鸟画章法别致,意态不凡,在笔线、墨色与色彩上放松自如,花鸟形象与形式语言都散发出活泼生机。在人物画上,他既有用浓墨大笔表现的乡土风情,笔墨粗犷有力,显示出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大写意风神,也有以墨彩并茂的形式画出的高士与罗汉,可见他在文人画系统之外还取用传统壁画、木板年画等民间美术资源,别开一方情趣。展览中最新的作品是他的“世事绘”系列,在这个系列中,他将游历观感与时事新闻结合起来,画出了当代世界和生活现实中的事件和人物,刻划出诙谐风趣、让人忍俊不禁的场景和形象,也实验性地延展了中国画的表现题材。

    作品形态多样而精神内在统一是范扬艺术的鲜明特征。万物华发,竞相自由,世相多姿,纷呈生机。在范扬笔下,物以神聚,生活与生命的光彩尽显其神。

 


白玛错小朋友 48x7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7年

 


藏族姑娘拉姆 摄影师刘昌琪 47x75cm 纸本水墨 范扬 2017年

 

     “乱线速写式”与“范家样”的可能性—范扬中国画释读

    文/王平

    范扬是一位既受到艺术市场追捧,又得到学术界褒奖的画家。有学者将其艺术风格称为“范家山水”或“范家样”,无论是鸿篇巨制的创作,还是盈尺之寸的小品,独特的“范家样”都能融入其中,使得他的山水、花鸟、人物、书法都具有非常强列的辨识度。

 


丝绸之路-赶车的人 248x480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4年

 

    范扬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总是饱含激情地去描绘大自然。他把速写语言融入到山水画创作中,并以创作的心态进行写生,在“应物象形”的过程中快速提炼成自家语言,形成了两大特点:一是突出主体物象的刻画与塑造;二是强调色墨间的速写感和随意性。这不仅让众多画家同仁觉得范扬的作品独具创造性,而且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定。

 


明人玉蟾图 38.2x38.2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5年

 

    一、致力于将传统笔墨语言转化为现代表现

    范扬的绘画汲取了黄宾虹“五笔七墨”的创作经验,尤其是“积墨法”,但他的“积墨法”又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积墨”语言,而是对笔墨法的活学活用,形成了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一套独特表现方式。当今画坛学习黄宾虹者众多,但范扬是属于“既学进去了,又打出来了”的画家代表。他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语言如装饰、构成等手法融会贯通,同时,他又把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自由结合,在整体的构图与具体的塑造中选择不同而合理的解决方式。无论面对的是花鸟鱼虫、山川林木、都市街景,还是古今人物,他都能以己法将这些融入他的画面之中。

    这样“兼容并蓄”成就的“范家样”,让有些人很难理解。为什么呢?因为范扬总是以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眼前的世界,在行家眼里,他善用带有表现性和速写感的勾勒与皴法,画面中的物象与现实生活是一一对应的,但对一般观众来说,其作品与具体物象的日常经验有一定的距离感,让人很难释读,《淮南子·说林训》有言:“画者谨毛而失貌。”不识画者却往往拘泥于物象形似。然而在不识者眼中的问题恰恰是范扬画作的难点与优势,他打通了传统绘画与现实生活的壁垒,以传统的观察方式和笔墨语言来描绘现实的生活场景。尽管范扬在创作时抹除了外在形式的具像塑造,但始终坚守着内在的精神主体,因此,虽然范扬作品给人的感觉是“快、草、乱、粗”,但这些令人诧异的特征都只是外在的形象语言,真正支撑其画作的内核仍是对传统古法的遵循。

 


夜月禅悟 42x42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8年

 

    二、画理通透、处世通达的通才画家

    范扬是当代画坛中明星式的艺术家,这主要得益于他的综合性素养。在当代绘画越来越强调分科的形势下,范扬既是一位难得的综合性画家,也是一位强调创新性的画家。范扬是接受过系统科班训练的画家,他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并留校任教,曾任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而且他很早就在全国美术展览中获奖,名噪一时。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是师范大学的美术系,培养的是未来的美术老师,所以范扬在读大学时学得杂,后来留校任教又得是“多面手”的老师,因此,范扬人、山、花兼擅,跟学师范美术和当师范美术老师不能说没有关系。如今,范扬的绘画自由、自信,实际是他多年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必然结果。

 


黄粱一枕 42x42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8年

 

    范扬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画理通透,而且为人处世通达,是当今时代非常特别的通才画家。他能够体会到绘画带来的快乐,也会把这种快乐传递给大家。另外,范扬不仅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写生绘画,面对生活的思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尤为珍视。他在平日里也注重文字的抒写,在他的“只言片语”中时常闪烁出带有中国禅宗的精神与智慧。

    近几年,范扬创作的“世事绘”系列作品颇为引人关注,其创作题材来源于每天的新闻广播,这种特殊的记录方式类似于经典著作《世说新语》的图画版。这种绘画方式彰显了范扬对时代生活和历史文化的敏锐关注与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画家范扬身上有着公共知识分子的气质。他的这些作品我们更不能用一种纯艺术的角度来释读,因为这些作品是他借助笔墨载体来表现他对生活、公共事件的立场与态度,表现出他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怀与立场。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彝族同胞 48x7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8年

 

    三、范扬“乱线速写式”或为中国画带来重大革新

    范扬绘画中的“乱线速写”常常会让人感受到一种混乱的、无意识的“涂鸦”魅力,并以此联想到西方的梵高、高更以及杰克逊·波洛克滴撒式的抽象表现艺术,值得大家关注和探讨。中国传统绘画中强调绘画创作过程时的“随意性”,因为随意的心态往往会带来一种偶然的、天然的笔致,称之为“神来之笔”。而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涂鸦”当中,其“无意识表现”品质与传统绘画中强调的“随意性”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枯树云充叶 89.5x38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5年

 

    再观察范扬作品中的“乱线速写式”中国画,恰与西方涂鸦艺术中强调的“无意识表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的作品,表面上是带给我们类似“涂鸦”的视觉感受,而内在的品质又建立在中国绘画中“随意性”的基础之上。某种角度来说,范扬“乱线速写式”语言是范扬有意识地解放了中国绘画中程式化笔墨与刻意性书写的现代语言。如果具体来分析范扬的“乱线速写式”,会发现这种“乱”可以让我们在视觉上体会到独特的审美,也就是中国传统画所强调和希望产生的一种偶然的、随机的、惊喜的、天然的趣味。所以,在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中,范扬的“乱线速写”很有可能会为中国画的现代表现带来重大革新的突破口。

 


名为公器无多取 89x38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5年

 

    但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涂鸦”,还是“速写式乱线”,并非是毫无章法的“乱”,前提一定是画家熟练掌握了传统书法用线的基础上,再将现代艺术当中“涂鸦”的因素带入中国绘画中引发碰撞。只有当画家在“有法”之后进入“无法”阶段衍生的“乱”,才能让中国绘画中强调的“偶然性”与“涂鸦”的内在品质相通互融,进而在艺术创作中迸发出新的涵义。

 


本来无一物 69.5x33.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4年

 

    或许这种“乱”会让我们在视觉上无法轻松接受,但正如“格式塔”视觉心理学原理揭示的那样,视觉经过训练认识和理解“乱”中之理后,就能体会到画面中的游戏感与寻找感所带来的乐趣,甚至会带给我们一些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事实上,黄宾虹作品的魅力,多少也与其作品“粗服乱头”中包含了涂鸦的品质并因此给人们带来一种愉悦和激动的感觉有关。视觉审美总是在追求新鲜的事物,而范扬的“乱线速写”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即是超越传统规范之后所形成的综合美感。

 


一榻萧然傍翠阴 69.5x33.5cm 纸本设色 范扬 2014年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画家,范扬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不过也有一种声音认为,虽然“范家样”卓然而立,但范扬的艺术已经到达尽头。其实不然,我曾见过他意临董其昌的一幅小画,得见他对传统绘画技法有着深刻的研究和体悟。既能消化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又能转化成为独具现代性的笔墨语言,这种综合实力能支撑他走得更远。未来的范扬会怎样呢?我觉得他还是会在传统笔墨与现代艺术语言的融合上有新的表现,也就是说,“范家样”的个性化绘画语言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送别 36x30cm 纸本设色 范扬 1994年

 


何加林。

 

    何加林,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博士后、博士、硕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客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何加林作品-太行南坪远眺 38x6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笔墨与情感的对峙

    —从山水画写生中“熟”与“生”谈起

    文/何加林 中国国家画院 

    山水画写生始终面临着程式化与去程式化之间的 矛盾纠结。在写生当中,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 出对真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 命题。现代的传统型画家和中西合璧型画家在写生中所产生的 “生”与“熟”皆与笔墨和情感的失衡有关,读书与审美、游历 与实践是平衡好这对关系的唯一方案。

    山水画写生古来有之,至于源于何时,以何材料写生,则无 从考据。“写生”一词,大概是近百年西学东渐的产物,一说是 从日语中直借而来,但在古代与之相仿佛的大概有“粉本”、 “草稿”之说。至于材料,或用柳条烧成碳,或用毛笔,在绢、 纸、树皮、动物皮上作画,皆有可能,这些留待理论家去考证吧。

 


何加林作品-尕古清秋 34X4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中国画的学习方法与西画不同,自古都是先学规矩再图拓 展,就像古代小孩子成长一样,先立家法再行学习。西画初学素 描、色彩皆从写生开始,面对真实静物或实景揣摩画去,而非先 临习已有的素描和色彩作品。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发挥个人的想 像和潜质,展现个人的天性,经过多年积累,由此产生的审美标 准自然是风格加气质。中国画则是先临摹作品,再面对实景、实 物去画,有些画家甚至一生都不画实景、实物(贡布里希说中国 画没有写生皆源于此)。尤其是山水画,先从课徒稿学起,再从 前人作品里学东西,然后才去画写生。课徒稿的树石诸法又有一 定的程式和规定性,所临作品不易展现个人天性,初学易千篇一律,因此只有在临摹质量上下功夫,经年累月,由此产生的审美 标准是笔墨加品格。正因为山水画的学习是临摹在先写生在后, 在写生过程中就不像西画写生那么单纯了。山水画写生不仅担负 着收集素材、表现客体的功能,还担负着印证古人、发现语言、 表现笔墨、创造图式的功能。因此,山水画写生始终面临着程 式化与去程式化之间的矛盾纠结。程式化即通过学习与积累,形 成一套驾轻就熟的笔墨系统。然而这一系统一旦成熟,就容易被 画者所依赖而重复,失去早期对客观物象的那份真诚与探索,从 而形成概念化(这种情况在西画写生中是不存在的)。要摆脱这 种情况,去程式化,重新回到尊重客观物像,找到真情实感的原 点,就必须舍弃许多原来的套路,在写生中表现出虔诚和单纯, 有勇气和胆略面对失败,勇于探索。

 


何加林作品-甘南秋色  34X4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何加林作品-金山在望 34X4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笔墨是山水画重要的审美标准,既是表现力又是审美对象, 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殊语境所决定的。什么是中国文化的特殊语 境呢?中国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喜欢用一个典故去表达一种思 想,而这个典故能举一反三,比如庄子的《逍遥游》;二是喜欢 用一种程式去表达一种审美,而这种程式能让人产生联想,比如 京剧里的套路;三是喜欢用一种技艺去表达一种境界,而这种技 艺能产生一定的功夫,比如中国的武术。而这一文化语境必须遵 循一定的法则,符合普世意义,并能从中体味出弦外之响。如京 剧《霸王别姬》,故事在具有隐喻和警世后人功能的同时,戏剧 人物中一招一式都具有相当的观赏性和审美功能。而同样是虞 姬,梅兰芳扮演的角色就活灵活现,体现出别人难以达到的功夫 而成为经典。如果你不按这些经典套路去演,而是在台上花枝 招展、胡扭一通,怎么能使观众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呢?但同样 按照这些经典套路去演,而不根据自身特点去发挥,一味摹仿, 也会味同嚼蜡,毫无生命。山水画写生也是如此,其所面对的是 活生生的大自然,由于笔墨的原因,往往会受制于已有的经验, 而对眼前的生命客体视而不见,一味地去画自己习惯的东西,缺 乏与真山水的情感交流,久之便会结壳。而如果不注重笔墨的运 用,只注意客观物像的描绘,表面上看是很接近生活了,但所作 之画一定是只画所视所见,难达所思所想,最多是拿着毛笔画风景,不是好的山水画。明代董其昌说:“以境之奇怪论,则画不 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论,则山水绝不如画。”他所说的“奇 怪”二字,就是指真山水间的变化千奇百态,是山水画的母本, 有着取之不尽的审美源泉。他所说的“精妙”二字,是画家运用 笔墨的那种高深功夫,是画家对真山水的个性表达和二次创作。 世界上没有不“奇怪”的真山水,只有不“精妙”的笔墨。千奇 百态的真山水就在那里,如果你对它视而不见,一味地画自己的 套路,你对真山水的认识就缺乏情感,你的笔墨自然也就不够 “精妙”,自然也就无价值可言。

 


何加林作品-秋入百家岩 38X4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何加林作品-太行山秋居 38X4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在写生当中,如何既体现出笔墨的审美价值,又体现出对真 山水的情感表达,这是一个关于“熟”与“生”的学术命题,十 分值得研究。

    中国山水画自李可染开始,写生风气日盛,画家们从以往类 似于黄宾虹那样注重笔墨表现和经营心境的写生类型逐渐转入到 了李可染那种注重中西融合和表现情境的写生类型上来。这种转 变,一定程度上改观了山水画的审美,并把山水画推向了一个与 前人不同的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境地。从此,山水画写生逐渐成 为山水画的一个专门学科而进入学院。近二十年来,山水画写生 潮逐渐升温,一方面是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它很适合扮演“文艺 为工农兵服务”而深入生活的角色;一方面是年轻的画家通过大 量的写生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并从中获得了意外的收获,由于 这些画家的知识结构比前人更加多元,他们的写生既不是黄宾虹 模式,也不是李可染模式,而是一种更注重形式语言和观念变化 的写生模式。这种模式与每个人的知识与绘画背景有关,有传统 型,有中西合璧型。

 


何加林作品-宑底秋色 38X45cm 纸本设色 2015年

 

    首先说说传统型。现在的传统型已不是黄宾虹那个时代的传 统,从学术层面上讲,黄宾虹的写生是一种晚清文人画的写生 类型,他的成功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他本人的学养过人,这 包括读书、游历、书法功底等;二是他融入了印象主义的审美 观,使他的作品超越了旧文人画的审美境界;三是我们这个时代 回观他们那个时代时,发现黄宾虹的画对我们最有启示价值。当 时,像黄宾虹这类画家很多,但他们都没有达到黄宾虹的高度,也就自然被历史湮没了。即便是黄宾虹,要不是隔了一段时空去 回望,发现其有现实意义,也许也会被历史所淡忘而与我们擦肩 而过。现在的传统型画家,其传统文化并非像黄宾虹那个时代那 样是“养”出来的,而大多是“补”出来的,他们对传统文化的 学习比不上黄宾虹那个时代,无法获得黄宾虹那种超越笔墨的文 化境界。但他们中大多数源于学院,单从绘画技术层面上讲要更 丰富和全面,这使得他们在写生中既保留了对笔墨的观照又善于 去描绘客观物像。黄宾虹的写生手法主要来自明、清文人画的经 典(虽然中间有宋元气象),主要还是以表达文人心性的笔墨品 质为主旨。而现在传统型画家的写生手法,往往是直接将学宋、 元、明、清的方法融入到对客观物像的刻画中去,路子虽然宽了 许多,却大多是些传统“皮相”。由于少了些文心经营,他们在 山水写生中无法用内心去解读自然,而更多地去套用古人画法。 这往往容易依赖于技法运用,一旦技法成熟,就容易结壳,在写 生中很难再见到“生”,显得缺少真诚的情感和鲜活的生命气象。

 


何加林作品-辋川拾梦  144X36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何加林作品-四面青山古寨多  37.5X37.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再说中西合璧型。这类画家与李可染当时所处的背景也不相 同,李可染当时不希望陈旧的山水样式(即与黄宾虹同时期那类 绘画样式)被边缘化,提出要“为祖国河山立传”的责任感, 用西画中素描的明与暗和油画的光与影来合理改造山水画。这一 步,虽然与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关,却跨越了千年。现在这类后学 的画家由于有更多的机会见识西方的各种画风和流派,他们在山 水写生中已不满足于停留在光与影的问题上了,而是更多地将西 画的画法巧妙地转借到山水画写生中来,加上中国画坛又经历过 “85新思潮”,他们又在艺术观念上迈进了一步,山水画写生越 来越疏离传统,加上西画审美注重图式与视觉感受,其方法融入山水画必然会消解传统笔墨,从而剔去了能承载人文情怀的笔墨 表现。这类写生越来越难见文心与修养,有时更接近风景画。 由于这类写生更多的是关注对客体的情感揣摩,写生中常会被客 体所感动而时有“生”机出现,但又缺少了传统文化特种语境中 沉淀的审美“熟”,显得缺少笔墨的韵味和文化的厚度。如此看 来,这两种类型的山水画家在写生中所产生的“生”与“熟”皆与笔墨和情感的失衡有关。前者重笔墨则易被笔墨反制而失情 感,后者重情感则又被情感反制而失笔墨。如何平衡好这种关 系,使前者达到“熟”后“生”,使后者达到“生”后“熟” 呢?我想,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是唯一的方案。

 


何加林作品-乌代布尔水上皇宫 38X58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何加林作品-匈牙利议会大厦  38X58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何加林作品-记忆碎片  200X180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先说读书与审美。山水画家读书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对 画论的研读。画论是古代文人画家对中国画理论与创作的精辟见 解,读画论能帮助你理解画理与画法。比如明代画家唐志契在 《绘事微言》中说:“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生 动,殊可笑。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色气;而又有气势,有 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而生动处则又非韵之可代矣。生 者生生不穷,深远难尽。动者动而不板,活泼迎人。要皆可默会 而不可名言。”他说气韵生动并非表面作气氛渲染那么简单, 提出要以笔墨层层生发写去,使画面鲜活意深,让我们明白作画 的重点不是把画面画得如何漂亮,而是要用笔写出一气呵成方 是要领。而要做到“生动”二字,山水写生又何其重要!这就是 画理。又比如他在提到画水口一节时说:“一幅山水画中,水口 必不可少,须要峡中流出,有旋环直捷之势,点滴俱动,乃为活 水。”这种细节须从写生中观察才能明白,这是画法。第二境界 是对文学书籍的研读,这类书能让画家增加无尽想象和文心,何 况意境本是诗歌的语言,后来成为山水画所追求的意趣,你不能 想象一个读不懂古诗的人,能画出好的有意境的山水画。第三境 界是对哲史类书籍的研读,而这类书能让画家端正价值观,找到 追求艺术的正确方向。当今山水画家千千万,百分之九十的画家 只懂画什么,有百分之八的画家知道怎么画,只有百分之二的画 家才明白自己为什么画画,这是一种智慧,读哲史类的书无疑是 开启画家智慧的金钥匙。读书之外还须审美,审美重要的一课即 读画。读古人的画可以学方法、明画理、正笔墨、养气格、求品 味、得境界。读今人乃至西方绘画可以拓眼界、广汲取、择定 位、判优劣、辨流派、别风格。当今画坛有个人语言和风格者 稀,众多画家或追摹古人,或追摹名家,或追摹时风,一眼望去 皆同一色,原因就是审美单一,眼界狭窄。如某一区域画家看 展,所喜作品皆同一味,对其他作品往往不屑一顾,这是一种生理状态。如好吃甜食者往往不喜咸,好吃辣味者往往不喜清淡。 但审美不应停留在生理状态,而应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去观照, 不喜欢的不等于不好,有时你多看几眼往往会给你带来诸多经验 之外的艺术可能性。

 


何加林作品-家园  50X90cm 纸本设色 2019年 

 


何加林作品-太行山秋色  144X36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再说说游历与实践。游历是画家必不可少的人生经历,遍游 名山大川、造访各地高人,使画家既开眼界又长见识。自然山水 千变万化,画家游来万千丘壑尽在胸中,作画时自然笔底块垒, 纸上烟霞。各地名家山外有山,画家访来取长补短,作画时自然 胸有成竹,厚积薄发。而实践又是画家将所学知识用于写生与创 作的行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消化所学,不断磨砺笔墨,即 石涛所谓将“一画”变成“浅近功夫”。这种实践包括画家平时 的“日课”,即每天练练书法,画些画,尤其是写生实践,更能 让画家面对生活获取灵感,并将案头笔墨与自然山水反复磨合, 推敲出一套既不同古人又不同今人的笔墨新语言。总之,只有将 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增加画家的见识和自我觉 悟的能力,才能不惑于眼前的既有成绩,而在写生中纵情放怀地 去发现新的境界,去挖掘新的个人潜质,去探索从未表现过的新 的笔墨样态,使写生由“生”到“熟”,再从“熟”到“生”, 如此往复地达到笔墨与情感的对立统一,彰显写生的真正价值。

 


何加林作品-甪直残院 38X58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何加林作品-太行山秋色   144X366cm 纸本设色 2016年

 


何加林作品-登高远望  38X6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何加林作品-山静福芳左居 38X65cm 纸本设色  2017年
 

 

    在我参加的诸多写生活动中,许多画家在写生中提笔就是老 方法,对所观景物视而不见,一味顾自画去,所画写生既无情趣 也无新意,这使我噤若寒蝉,发誓绝不效仿。在我多年的写生 教学中,我要求自己和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从整体到细节,不 要轻易下笔,要多思考各种方法的可能性,不要重复自己,更不 要模仿他人,而是既尊重客观物象,又尊重自我内心。有人问 我写生时的状态是什么,我说是主体与客体的“若即若离”。过 于尊重客体,会被客观物象牵着鼻子走,会失去自我,所画写 生依样葫芦,无笔墨审美可言,有时甚至会过于刻划、琐碎和呆 板。过于自我,会被老套路牵着鼻子走,会失去情感,所画写生 缺乏生活气息,笔墨也无新意,有时甚至会过于陈旧、乏味和习 气。凡此种种,都因缺少读书与审美、游历与实践的功课,无法 进入“若即若离”的最佳写生状态。在写生中,我可以画得没以前漂亮,甚至画得没以前好,但我也绝不重复以前的套路。每次 写生,我都要求自己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宁可失败也要继续。近 来,我感觉自己在色彩上的表现还处于弱项,于是,我这些年把 写生重点放在了色彩写生上,虽然我用水墨写生能画得更好,我 还是义无反顾地用色彩去写生。通过色彩写生,我发现了以前从 未发现的情感世界,挖掘了以前从未挖掘的艺术潜能,虽不理想 却也颇有收获。“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面对真山水,我往往会 很激动,想用自己的内心与之对话、交谈。明代唐志契云:“凡 学画山水者看真山水极长学问,便脱时人笔下套子,便无作家俗气。......故画山水而不亲临极高极深,徒摹仿旧人栈道瀑布,终 是模糊丘壑,未可便得佳境。”正因如此,我的每次写生都明显 与前次不同,有时甚至每天画得都不一样,这也许就是我对写生 真正含义的理解。因为我每一次的写生都会被自己感动,每一次 的写生都获得了笔墨的突破,每一次的写生都很快乐,每一次的 写生都充满期待。

 


何加林作品-阿尔卑斯山远眺    39X53cm  纸本设色 2015年

 


何加林作品-藏屋  39X53cm   纸本设色 2014年

 


何加林作品-嘉峪关  29X36cm  纸本设色  2014年

 


何加林作品-秋雁叠嶂   244X122cm 纸本设色 2016年

 


贾广健。

 

    贾广健,1964年生于河北省永清县。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主持日常行政工作)、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教学部主任,国画院研究员、院艺术委员会委员、青年画院副院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画学会理事、北京工笔画学会理事、十一届天津市青联常委、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十二届美展中国画评委、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全国“四个一批”文艺名家。

 


贾广健作品-巴中恩阳古镇作品系列之六68×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表现自然花卉的生命质感

    文/尚辉

    贾广健是当代花鸟画坛中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也是当代“京津画派”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之所以提到“京津画派”,是因为在民国时期的北京和天津,形成了以继承传统为主脉花鸟画家群体,并且在天津地域以及现在的天津美术学院中得到了极好的继承和发扬。如较早的画家有孙其峰、霍春阳等,他们试图把传统花鸟画向青藤白阳和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进行优良的传承和当代性转换。而贾广健就是从这条文脉中跳脱出来的代表人物。

 


贾广健作品-重瓣粉纸扇花之二 45×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火焰花 45×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泰国洋蘭 50×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巴中恩阳古镇系列作品之一50×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非洲鸳鸯茉莉 50×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赤苞花 45×50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西双版纳写生之一 50×45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的花鸟画是以小写意没骨画为主体,他的没骨画虽有恽南田的幽深寂静和清新高逸,但在视觉感受上又比恽南田更加写实和生动。因为今天的画家都经历过专业院校的造型和色彩训练,具有扎实的对景写生功力。所以,在贾广健笔下的花和鸟,尤其是在表现花头、花茎和花叶之间的关系上更加贴合实际,而且这种鲜活感绝不是来自于画家个人编造的笔墨趣味,而是画家长期以来对充满生机的自然形态的一种体会和感触。

 


贾广健作品-巴中恩阳古镇作品系列之三 68×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巴中恩阳古镇作品系列之四68×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巴中恩阳古镇作品系列之五68×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作品-独本菊68×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实际上,贾广健非常善于表现花的种种细节,在某种意义上讲,他的作品之所以充溢着饱满的意象正是因为细节的生动刻画。因此,我设想贾广健可能会经常或者至少在他的青年时代对花的自然生态做出过细致的研究,所以他才有能力将花朵、花茎到花枝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如此微妙和精彩。再者,贾广健在花卉的表现方法上,特别强调虚实的变化。如最常见的荷花题材,他多采用色粉的晕染和冲撞方式,在粉的成分和水的成分较多的情况下,将色彩冲撞到花朵的边缘地带,也就是说,贾广健的绘画并不是涂满了红色或黄色,而是用清澈的水去撞击浓厚的色粉,使得荷花的明暗和冷暖变化更具有一种淡雅的美感。

 


贾广健作品-杜鹃花开 68×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花瓣与叶梗之间的叠加结构是最能体现花科种类的特征,也就是说,在普通人看来,更多在意的是诸如牡丹、桂花、菊花等各种花卉在叶瓣形状上的不同,而关于花瓣与叶梗之间应是如何叠合,却少有人去关注。所以,我认为贾广健在表现自然花卉的细节能力方面明显是超越前人的。正因如此,我们看到很多画家笔下的荷花,只是徒有荷花的外形,却缺少一种生命的质感。另外,贾广健很少描绘败落凋零的或是完全绽放的花卉,最喜欢刻画花朵刚刚盛开的瞬间姿容,如同美丽的年轻少女,这表明他是希望借助花卉的容貌来体现人性的美感。贾广健作品中的禽鸟也非常出色,尽管他的画面中很少出现禽鸟,但也不同于一般画家仅仅把鸟当作绘画符号,仍然是用心绘画、细致入微,趣味感也非常丰富。虽然画面的勾染不是十分厚重,却能够显现出鸟的精神和风采,这是贾广健花鸟的重要特色。

 


贾广健作品-丝兰 45×68cm 纸本设色 2018年

 

    贾广健在没骨花鸟画中还借用了水彩画中的透明画法,包括不同色彩之间的叠加技巧。这些技巧更多是在没骨里面能够体现用笔的特点,花瓣、花叶与花茎之间,如何在体现形的同时体现笔意,或者是在用笔的同时体现花草的外形。实际上,花鸟画的最大难度在于既能表现出对象的形象特征,又能通过传统的笔墨体现出物象的意趣,从这方面来看贾广健做的非常出色。

 


贾广健作品-翠盖倚风 58×96cm 纸本设色 1996年

 

    贾广健在画面中追求的饱满感也是一般画家所不具备的。传统的花鸟画多是淡雅清秀的折枝花鸟,是一种在极简的笔触中感受花鸟画的趣味。而贾广健喜欢在画面中制造出很多繁复紧密的图示效果,即使荷花、叶片以及花和叶之间的位置与实际不符,甚至同时加入了两三种不同的花卉来充实满构图,也会在贾广健淡雅笔意的转化中给人以空灵、疏淡的感受。

 


贾广健作品-溪塘过雪 170×218cm 纸本设色 1999年

 

    自在水云乡

    ——品读贾广健的“没骨莲花”系列

    文/王平

    20世纪以来,中国画发展的一条主线是如何与写实主义相结合。写实技法与现实主义题材为人物画和山水画创造了鲜明的时代面貌。人物画自不待言,我们能够从画中衣着服饰、生活环境中看到鲜明的时代特征;山水画也是这样,无论是“金陵画派”还是“长安画派”,包括立誓要“为祖国山河立传”的李可染,都是主张关注和贴近生活,其作品中的城市、工厂等现代形象,将我们的视野引入到新时代和新生活。唯独花鸟画很难与具有时代性主题创作衔接在一起。不少人认为,现当代花鸟画的创新仍主要是境界上的开拓。事实上,如果细细地品味,我们会发现,不少现当代花鸟画大家的绘画风格也是得益于写实主义开创出新的艺术语言和时代面貌。

    在现当代花鸟画中,工笔画受写实主义影响是最大的,很多工笔画家可能会不认可这样的说法,在他们看来,他是选择了唐宋工笔画传统,但就是这种选择回溯唐宋工笔画传统的推动力中就有写实主义影响的因素。正是受写实主义的影响,现当代工笔花鸟画与唐宋花鸟画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代人比古人的写生能力更强,在物象造型的把握上更加准确和细腻,精致程度已近惟妙惟肖。因为古代绘画整体造型观念是写意取形,对于形象的刻画中还带有一些程式化和套路性,从而在主观性的观察中形成意象化的造型特征。当代写意花鸟画在题材上较之传统也有更大的开拓,花、鸟的品种较传统多出太多。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当代花鸟画在写实技法的介入下产生了非常大的发展。贾广健本是一位以工笔花鸟闻名的画家,也就是说,工笔绘画建构了其绘画艺术的基础。但他的“荷塘”系列既吸收了唐宋时期荷花绘画的语言形式,也在客观上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情景感受。他画的荷花、荷叶、莲蓬、水鸟,层次分明,形态丰富,各种物象的造型特征显然都能在现实中的荷塘景象中找到原型,并非是一种概念化或意象化的表现。由此可见,坚实的绘画基础始终贯彻于贾广健的绘画血液当中。

 


贾广健作品-碧水金荷 65×72cm 纸本设色 1998年

 

    我们今天欣赏贾广建的花鸟画,首先可能要感叹的是他对于物象形体的精准把握。他笔下的蔬果,笔墨的皴擦都是顺着物象的形体结构来画,不仅巧妙地运用了写实技法,而且体现了笔墨的情趣,有些作品尽管画得非常简单,但栩栩如生的自然之美总是能打动你的心灵。他在作品中甚至通过强调光来凸显物像的体积感和分量感,这是古代绘画中不会出现的绘画语言。事实上,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画家大多出身于专业的艺术院校,受到了以素描、速写、色彩为训练基础的西化美术的教育。受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很多国画家即使是画水墨作品也是先以线条找形,然后再在形体结构上施以水墨,尽管也可以做到墨分五色,但作品明显是“西学为体,中学为用”。贾广健不是这样,他在绘画意识上实现了中西主体的转化,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的花鸟画以中国画传统的审美意境入画,与此同时,他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没骨花鸟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语言,并有意识地把写实技法与之结合起来,成功开启了花鸟画的崭新面貌。

 


贾广健作品-平常味道 50×50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其次,贾广健在色彩的运用上遵循着传统绘画的赋彩理念,明显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这种倾向在他早期的工笔绘画中就已有所展露。例如,他追求色彩的丰富层次与意境的奇妙变化,使得主观的调色方法演化为一种新的使用方式。在色彩表达上,贾广健追求艳而不俗、媚而不妖的视觉感受,在明澈响亮的同时又呈现出一定的灰度,作品清亮而不失雅润。贾广健的用色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清、亮、雅、润”。长于用色使得贾广健的没骨花鸟画更具情趣。在当代许多画家还在极力重现客观事物“真”的意义时,贾广健已经在有意识地追求一些奇奥微妙的唯美意味。

 


贾广健作品-大道若虚 50×50cm 纸本设色 2014年

 

    其三,当代花鸟画家中有些人沉缅于单纯停留在笔墨本身的表现上,还有很多画家的创作或是为了入围某场大型展览或是为了满足公共集体审美需求,作品往往致力于表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而贾广健的绘画是在表现自身对美好事物的诗意情怀,指向的是画家个体在心灵层面的惬意感。这种超脱的心境说明贾广健的绘画已经回到了传统文人画创作的初衷,即是董其昌所提倡的“烟云供养”状态。无论这种超脱的心境是画家有意或无意地转换,都体现了贾广健在艺术创作上高深的认识与修为。

 


贾广健作品-西塘双禽 58×68cm 纸本水墨 2007年

 

    其四,对于贾广健这样专业单位工作的画家来讲,超脱的心境是画家创作态度和意识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即使是在面对严谨的或是带有主题性的创作时,他也能够主观地把绘画作为慰藉、调节和放松自我的手段——在每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既能够完成某些公共的审美需求,又能够实现个体的心灵追求。与之相对应的,一些画家在创作困乏时会选择音乐、电影、运动等其他方式缓解疲劳和压力,但贾广健的调整途径仍然是艺术创作。这种状态深刻地反映了隐藏在画家创作背后的最真实的心理情绪,他是否对绘画是真正的热爱,是否能够体会到艺术带来的快乐。可想而知,如今许多艺术家在创作中并不能感到快乐,甚至会认为绘画是一份日夜劳顿的工作,从而进入不断应付展览和主题创作的恶性循环之中,画家在创作中永远享受不到快乐的体验。

 


贾广健作品-晴雪 66×66cm 纸本设色 1996年

 

    欣赏贾广健的荷花,不能不说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比德”文化。正是“比德”文化架通了中国画中人与自然万物的联系,中国画家尤其钟爱梅、兰、竹、菊等“君子”题材,就是“比德”文化影响下的结果。“比德”使得许多题材演化成为人格的象征,画家们描绘这些题材不再是表现物象的外在形态,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物象指向的人格化涵义的追求。正是从这个层面上,中国人得出了人品与画品相通的概念“人品即画品。花鸟画家在描绘自然万物的形象时,由于每个人的修养不同,其作品的深层涵义也就不同,换句话说,就是个人修养的高低都会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李苦禅先生甚至认为“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荷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荷”的寓意与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中和”相关,而且荷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质。因此,贾广健有意识地选择并反复绘画荷花题材,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至深影响,另一方面是他在荷花题材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正如他在没骨莲花作品的题字“自在水云乡”,体现了一种自在从容的创作状态。同时,“自在水云乡”的美学境界也是贾广健对生活境界的一种表述和向往。因此,通过贾广健的没骨莲花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一位当代专业单位的画家内心中流淌的诗书画意以及充溢在骨髓中的文人情节。

 


贾广健作品-瓷玫瑰 50×45cm 纸本水墨 2018年

 

 

 

 

贾广健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 主持行政日常工作
贾广健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 主持行政日常工作

庆祝建国70周年“文新秀古”贾广健师生作品展在廊坊市开幕
庆祝建国70周年“文新秀古”贾广健师生作品展在廊坊市开幕现场

第五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宫扇作品展在永清县贾广健艺术院开幕
第五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宫扇作品展在永清县贾广健艺术院开幕

贾广健艺术馆更名为贾广健艺术院 2018贾广健花鸟画工作室毕业展开幕
贾广健艺术馆更名为贾广健艺术院 2018贾广健花鸟画工作室毕业展开幕

第四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永清县贾广健艺术馆开幕
·第四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中国画作品展在永清县贾广健艺术馆开幕


心系家乡,恩报桑梓 “澄怀观道-贾广健艺术精品展”在永清开幕


第三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展亮相贾广健艺术馆


第二届“庭前春早—贾广健师生中国画作品展”举行

 

 

 

鹤艺轩

53K
责任编辑:正轩
  • 霍春阳助学助困奖学金颁奖典礼 霍春阳助学助困奖学金颁奖典礼
  • 孙伯翔先生荣膺“杰出老书法家” 孙伯翔先生荣膺“杰出老书法家”
  • 2019年天津市书协工作会议召开 2019年天津市书协工作会议召开
  • 天津美术学院设立“景育民奖学金” 天津美术学院设立“景育民奖学金”
  • 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作品展 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作品展
  • 2019天津美院主云龙于广琛指导作品 2019天津美院主云龙于广琛指导作品
  • 一门四代 翰墨飘香 “吴门书风”作品展 一门四代 翰墨飘香 “吴门书风”作品展
  • 丹青溢彩墨飘香—霍春阳从教五十周年师生作品展 丹青溢彩墨飘香—霍春阳从教五十周年师生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