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品读张建会书法艺术
张建会,1960年4月出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主任、天津市文联副主席、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评委。 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书法作品获全国第六届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正书大展、第四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最高奖),首届全国书法“翁同和书法奖”。参加首届全国“三名工程”书法作品展,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42人展,中国美术馆第二届全国书法名家提名展,获《中国书法》当代中青年60家书法创作学术提名。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第三届中国(天津)书法艺术节“书法十杰”,被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评为首批“五个一批”人才。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文/张弘
张建会老师以隶书闻名书坛多年,他的隶书朴拙端严、浑厚大气,以篆书笔意入手,因精研碑帖而充满金石气和书卷气,强调笔法,富于变化,结字方正,松而不散。
波磔较其他笔画起伏变化,书写缓慢,腕力凝聚,收笔前,借笔毫弹性迅速挑起,使笔意飞动,清新稳健,对节奏的把握,使笔画充满古意。
单个偏旁呈纵横之势,结体又是舒展开来,笔画沉实、朴厚、内敛。吸收《礼器碑》纵向的力度,细劲雄健,俊逸方整。“瘦劲如铁,变化若龙,一字一奇,不可端倪。” 清王澍《虚舟题跋》语。
左右结构的字体平铺直叙,多《张迁碑》笔法,看似松散,却相互照应,憨态可掬,就像不曾雕琢的野小子,浑然质朴,不乏灵气。上下结构的字体朴茂沉实,紧密疏离,或高瞻远瞩,或力拔云天。大气、沉稳、平衡之美,取魏碑之法融入方笔的雄浑;圆笔取篆,古朴圆融,方圆并济间,现中庸之道。
细品每个字,虽有规律,又不尽相同,一幅作品,处处充满变化,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具,非融会贯通所能及至。
不急不躁,娓娓动人。时而像歌者即兴高歌,时而像舞者蹁跹婀娜。有形又似无形,笔墨因作品之需调整,或朴拙稚趣,或大气肆意;或欲擒故纵,或舒放果收;或清奇端丽,或憨态灵动。
几乎每一个字,就有多重矛盾和变化的处理,字与字之间有协调统一,有承接转合,有遥相呼应。一幅字中,既有古碑的沉实杀厉,又有帖学的裹挟内敛,既有文人的智慧,又兼具舞者的迂回。
张老师的隶书,既与时俱进,又因循法度,有变化却不逾越,有驳杂却不离宗,依汉字之本,打破常规,糅进多种元素之美,可谓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合而为一,不拘泥,不抛弃,在破与立中,彰显个性,浑然自我。
书画本同源,可以想象张老师书写时所呈现的绘画状态:速写、细描、留白、虚实、疏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均不同。
既有诗意栖居的自由,又有兼容并包的理智,或直抒胸臆的率意。既有学者的旁征博引,又有哲人的抽象具理。
作品之丰富,有如一篇生动的散文,行散而神不散;又如一件重器,高古敦厚,流光溢彩。品张老师隶书之滋味,如遇才女之颖慧,君子之练达,温润如玉,气势如虹。
清代大画家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既要传统又不失时代的气息与风貌。近几年,张老师弘扬传统文化,讲学,组织活动,用行动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相信天津书坛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能够发挥各方优势,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使书协紧跟时代,快速发展,多出精品,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壮丽篇章。
创作随感
文 | 张建会
隶书资源丰富,其挖掘的空间还很大,当下我们还没有完全深入地吸收开来。在隶书学习过程中,要潜下心去,来认真挖掘整合这一丰富的传统资源,且要深入、要吃透。
汉碑和帖有所区别,汉碑经过刻凿的过程,又历经长期的风化,字口斑驳模糊。而帖大都是原迹,即便是后来刻帖者将其移到石木板上,与原迹出入的程度也很小。所以,汉隶的临习吸收要更注重意象上的把握。隶书入门容易提高难,也就是说汉碑与帖有本质的区别,其字形和笔画的风蚀剥落给人感觉既真实又模糊,与帖上的字的清晰度就有出入、有差距。因此观照汉碑的临习,切忌概念性地继承,单纯地依形而形,要在这虚实之间去体会,加入临习者的主体感受和心理体验。
隶书的临习,更多地体现是书家的综合素养,是学识、意识及对汉碑的解读和把握能力的总和,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对朴茂、古意,要在认真理解、反复参悟的基础上去表现,而刻意地去描摹追求以还原隶书的斑驳雄浑古拙就会显得做作。在我们对碑刻的理解观照中所形成的墨迹,肯定与原碑有差距,而恰恰是这种差距给了我们更广阔自由的表现空间。所以隶书的临习创作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碑刻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学习隶书一定要认认真真地去沉淀、去打磨,不能一蹴而就,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隶书创作追求一种味道,这种味道的前提就是对汉隶的形质方面要有具体的表现,表现要深入、精微、全面,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提炼概括。具体和概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在具体表现的前提下的概括是“含蓄”,而在没有具体表现的情况下一味强调概括就是“含糊”。在形质做到位以后去概括去提炼,这样在笔画、结体上表现出来的才能更加“含蓄”。
高古、雄强、朴茂、浑厚,这是汉隶的审美主基调,就好比京剧的行当,隶书的基调就如同“花脸”,要有那种雄强气势,如果改成了“青衣”,隶书作品即使在技法、形质、意韵上再到位、表现得再好,缺少了这股劲,也就会大打折扣。
隶书以追求高古、朴茂等为审美取向,追求“拙”的韵味,但“拙”是以“清”为前提的,如果失去“清”,“拙”就成了“浊”。
隶书于古质之中,也不乏巧妙典雅之处。我所追求,于其气象之外,求以空灵。注重体现出笔情墨趣,在追求金石气的同时不失书卷气。
学习隶书,不能仅局限于两汉碑版、摩崖石刻、简帛等资料。要融会贯通,要兼及篆书、楷书和行草书。要学会思考,辩证地去学习。楷书在结体上对隶书有所帮助,但在用笔上会带来一些阻碍和局限,忌用楷书的笔法写隶书;学习借鉴行草书以求气息和节奏的把握,以及性情的抒发和表达。习隶不应仅局限于隶书本体,更要注重各书体间的借鉴、变通和融合。
隶书以用笔为上,隶书运笔讲求笔和纸的摩擦,所谓写得要“毛”一点。用笔是隶书最基础最重要的因子。
临习汉碑要注意隶书碑刻割裱本和完整拓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范本的局部和整体的差异,临习中要将割裱本和整拓的有机结合。割裱本对学习每个个体字带来便利,整拓本更能使我们观照到碑版的整体章法、气息和风神。割裱本和完整拓片比起来在感官上也是有差别的。如《张迁碑》割裱本,其文字的方整雄强视觉反映很强烈,但从整拓看,其方整中又不失圆转,雄强而不失意蕴,方整雄强的感觉并不如割裱本那么强烈,庙堂之气反而更浓重一些,这些是只看割裱本不能感受到的。所以隶书学习还要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要学会比较,从中找到自己认知的学习方法。
隶书的学习和创作,要将古人遗存的宝贵资料作为主要的取法元素,当代人的作品,只可作为解读古人经典的旁证和参考。不能图一时之快,试图走捷径,一味效仿时人,这样今后的路会越走越窄。学习古人可能慢一点,但路会越走越宽。
汉隶重质轻妍,创作中应更多地表现其古质的一面,尽量少拼接,不要过多地在形式上下工夫。这样可以避免过度追求形式而有伤作品气韵的情况。把握住隶书书写的格调,隶书创作的格一定要“朴”,调一定要“雅”。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张建会作品欣赏
↓ 延伸阅读 ↓
天津文艺界到人民中去主题系列活动启幕 张建会走进静海漫谈书法
中国书协副主席张建会为全国第十届残运会书写口号“同心同梦、幸福中国”
天津市书法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张建会当选新一届主席
- 张建会:书隶如也,磊落清彦
- 大朴不雕——张建会临《西狭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