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在智慧山艺术中心飞鸟剧场举办

文章来源:天津美术网 时间:2019-12-12 00:47


杜仲华与出席签售分享活动的艺术家、嘉宾、读者在智慧山艺术中心飞鸟剧场。

 

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天津美术网讯 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12月8日在智慧山艺术中心飞鸟剧场举办。《画里画外》书中采访人物作家航鹰、相声名家魏文亮、语言学家谭汝为、歌唱家李瑛、蜡像艺术家尔宝瑞、画家张胜、画家张运河、画家载庸等本市文化界知名人士,与现场读者一起互动交流。

    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画里画外》收录杜仲华对56位天津本土作家、学者、书画家和演艺人士的深度访谈文章,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较强的可读性。在作者从业三十年采访的文化名人中,本土人物占有重要位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都是喝着海河水长大的,有着这一地区独有的艺术气质与艺术特征,其才华与智慧在新时期“文艺复兴”的大潮中迸发出来。于是,做为时代的记录者,作者通过今晚报“老杜名人工作室”专栏,将目光锁定在他们身上,力求以生动鲜活的语言,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展示津门文化人物风采,一窥新时代津沽艺坛思维与观念的深刻变化,以及为形成各自艺术风格所进行的追求与探索。

    《画里画外》全书分为五辑:第一辑访谈对象为作家和学者冯骥才、航鹰、赵玫、谭汝为、黄殿祺、孙立群、刘光启、华梅、刘连群、万卯义、张永琛;第二辑访谈对象为画家王学仲、孙其峰、萧朗、秦征、杜滋龄、何家英、霍春阳、王书平、贾广健、邓国源、白庚延、赵国经、王美芳、张德育、邓家驹、张世范、张锡武、史振岭、张运河、陈钢、林浦、杜明岑、卢德辉、庞黎明、载庸、张胜、王立宪、华绍栋、沈佺、曹雪蓉;第三辑访谈对象为书法家孙伯翔、陈骧龙、曹柏崑、张建会;第四辑访谈对象为雕塑家庄征、景育民、王家斌、刘鑫、尔宝瑞;第五辑访谈对象为表演艺术家曾昭娟、魏文亮、马志明、杨议、李瑛,电视节目主持人尹畅,摄影家常津生。

 

杜仲华与小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小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本书作者杜仲华,曾任今晚报文化部主任、全国晚报文化记者学会副会长、今晚报《老杜名人工作室》专栏撰稿人、高级记者。从业30年来,采写各个艺术门类的文化名人300多人,出版有《明星大聚焦》、《驿动的音画》、《名人,开门》、《焦点大冯》、《独家星闻》、《名人还有光环吗》、《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指尖的彩虹》等纪实作品。曾获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杜仲华与航鹰、谭汝为、尔宝瑞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谭汝为、李瑛、尔宝瑞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老杜说《画里画外》

    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有关《画里画外》的写作体验。

    首先谈谈我的从业经历。《画里画外》是我出版的第九本书。这九本书中,除了前年出版的长篇传记《指尖的彩虹》外,基本都是我在今晚报发表的新闻作品的结集。如果也算一种成就的话,是今晚报成就了我。所以,我要感恩今晚报。人生有时很奇妙,有时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一幅画,就可能改变命运的轨迹。我能从工艺美院一个普通员工,半路出家当了记者,追根溯源,就是因为我的一篇文章。1974年,我写了一篇影评《潘冬子,革命小英雄——评影片闪闪的红星》,投稿到天津日报。几天后,接到报社电话,让我去报社看大样。接待我的是时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的李夫同志。令我颇为意外的是,我这篇3000多字、占据了大半个版面的”处女作”不但顺利通过,而且基本没有改动!从此,我成了天津日报影评作者,直到1984年,李夫组建今晚报时,将我调入报社,成为一名文化记者,一干就是30年。这其中还有一个小花絮。为了感谢李夫的知遇之恩,我去他家拜访,并送他一只磁州窑梅瓶做礼物。不料李夫执意要给钱。我说,这只瓶子不值钱。他问多少钱?我骗他说:一块八(其实是五块)。他就真的塞给我一块八毛钱。现在想想那时的人际关系真的很简单啊,真的是唯才是举呀!李夫卸任后,郭长久、贾长华、鲍国之、刘凤山等历任老总对我都不错,尤其是贾长华领导的社委会,为了进一步发挥我的写作特长,专门为我创立了“老杜名人工作室”,每周刊发一篇文化人物深度访谈文章,从2008年到2015年,共出版300多期。这本《画里画外》,便是其中56位天津本土文化人物的专集。

    我觉得我的人生道路上,最幸运的是三件事:一是从事了自己喜欢的职业,二是遇到了几位好领导,三是心无旁鹜,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我儿时的理想是当作家,后来却当了记者。近三十年的记者生涯使我意识到:其实这是我最好的选择。因为我的想象力不如作家丰富,结构故事的能力不如作家强大,人生经历也不复杂坎坷。而记者的角色正好可以取我之长,避我之短。我认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从事的职业完美结合起来,是人生的最大幸福。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才华也是有限的,除了个别“超人”,一般来说一生中能全神贯注做好一件事,就很不容易了。拿我来说,参加工作的这几十年,除了采访、写作和组织文化报道,就几乎没有“玩”的兴趣和时间,不下棋、不打扑克、也很少参加娱乐活动。因为这些东西要是“玩上瘾”,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事业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心无旁鹜,一生只做一件事,才会有所作为,看到成效,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其次,谈谈《画里画外》这本书。对我写的文化人物,大冯有过一段形象而中肯的评价:虽然杜仲华写的都是中国文艺界最响亮的人物,然而他却不关心他们头顶的光环,手中的奖杯,不仰视他们,也不带着世俗的好奇钻到幕后偷窥他们一眼。他热衷于与你探讨艺术,以及每个人成功的秘诀。于是,这些采访便成了一种挖掘、一种提炼,一种宝贵的价值观的弘扬。

    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文化记者与所谓“狗仔队”的区别(当然,“狗仔队”也不容易,可能比我们更辛苦)。

    在《画里画外》这本书中,我怎样讲述天津本土文化人物的故事呢?

 


杜仲华与航鹰、魏文亮、谭汝为、李瑛、尔宝瑞、张胜、载庸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一、通过讲述人物奋斗经历,弘扬励志精神

    写文化人物,主要是写其艺术理念、艺术追求和艺术成就;同时也必然会涉及其人生经历。因为,一种艺术成就的取得,一种文化风格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人物的三观,也取决于各自的奋斗经历。例如,已故国宝级书画鉴定家刘光启,十几岁就在北京琉璃厂学徒,练就了博闻强记的本领,库房内几千件书画的名称、存放位置,他能倒背如流,如数家珍;来天津后,又随吴玉如、龚望等名家苦读经史画论,文化积累丰厚,艺术造诣日深,所以才有了一双识别真伪的火眼金睛、一个”刘半尺“的雅号。现今天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宋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便是经他发现和鉴定的。

    另一个例子是画家庞黎明,他是我工艺美校的校友,当年的毕业生中,只有少数留校,多数都被分配到工厂当工人。庞黎明去的是暖水瓶厂。有同学曾看到他手持一根一米多长的空心铁管,一端从熔炉中蘸取玻璃溶液,一端用嘴吹出模具中瓶胆形状的场面。但他始终有个梦:有朝一日,做他喜欢的美术工作。终于,机会来了。一年后,他被借调到杨村部队搞展览,与他同居一室的,便是花鸟大家孙其峰。经孙先生举荐,他顺利考取了天津美院并留校任教,创作及教学成果不凡。退休后他又做了一件更大的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传神写照,迄今已创作了300多幅历史文化名人的水墨肖像画。

    第三个例子是摄影家常津生。他任今晚报总编室主任期间,患了一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留下下肢无力和跛脚的后遗症,医生嘱他多休息,少外出,这等于宣判了他摄影艺术生涯的终结。一向性格坚强甚至有些执拗的老常,毅然选择了不向命运低头。他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战死沙场!”术后不到半年,他就在老伴陪同下,拖着一双病腿,拄着一根拐杖,开始了周游世界之旅,迄今已踏足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大半个中国,用他手中的相机,拍摄了一万多幅作品。他的经历生动证明:愈是在危难和困境中,生命之花绽放得愈发绚烂。

 

杜仲华与航鹰、谭汝为、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航鹰、谭汝为、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二、给读者一点“画面感”

    文字与画面不同,画面直接诉诸受众的视觉感受,比如《鲁豫有约》,主持人与受访者交流互动的场面,观众通过电视画面可一目了然;而文字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转换成“画面”。所以,设法让文章里多一点想象,多一点画面感,是避免文章枯燥、吸引读者眼球的必要手段。譬如,2012年,大冯在北京画院举办了一场《四驾马车——冯骥才绘画、文学、文化保护与艺术教育展览》,对他的人生与艺术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总结。如何在文章的一开始,便给读者一个“画面”呢?我是这样想象和描述的:“最初听到大冯关于‘四驾马车’的创意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这样一组画面:一棵大树,根深叶茂,虽经风雨侵袭,却岿然不动,历久弥坚。大树下,七十初度的大冯神情专注地审视着每个一片枝叶,每一颗果实,然后让助手搬来一架梯子,他径直攀上树顶,精心修剪着,选择着,将他认为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的东西采摘下来,安置到他的四驾马车上……”如此一来,就比讲述他将展出多少幅画作、多少本文学作品和多少件图片、手稿等等,要显得形象一点、有趣一点。

 

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三、增加一点文学色彩

    做为一个“资深”媒体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在多年的新闻写作中,总是希望借鉴文学的某些手法,来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例如对画家形象的白描式勾勒:“从外貌到衣着,邓国源都显得很质朴,面目清瘦,光头,人还未老,脑门上就刻上几道皱纹;尤其蹲在院落里在一段树干上摆弄他的‘装置艺术’时,宛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农。而经他手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却常常惊世骇俗,十分前卫,被国人视为另类。”

    还有对采访环境的描写:“采访在萧老的客厅‘萍香阁’进行。大约二十年前,记者首访萧老,写下一篇小文《萧朗和他的花鸟鱼虫》,老人记忆犹新,你那篇文章说得好,我是‘戴着镣铐跳舞’!交谈声仿佛激活了阳台上的小鸟,最初是伴着主人的谈话低声呢喃,不知何时忽然撒起欢儿来,像是展开了一场歌手大PK,其声婉转悦耳,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视线被鸟儿的啼啭所吸引,但见阳台上花木摇曳,修竹婆娑,两只玉鸟与一群黄雀正抖动美丽的羽翅,争强斗胜,使有限的空间里充满无限生机……”通过这段描写,让读者产生这样的联想;萧老一生历尽坎坷,侍奉丹青,不就是在与大千世界花鸟鱼虫的亲密接触中,不断探索和发现着艺术真谛的吗!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粗浅体会,与大家分享。因为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改变,即时性、碎片化阅读成了主流,所以我写的这些东西可能较难为年轻人接受。但做为对天津文化名人事迹的真实记录,相信还是有它一定的价值的。 (文字统筹、摄影:包仲川)

 

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上介绍书籍的写作经历。
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上介绍书籍的写作经历。

 

作家航鹰在签售分享活动上向智慧山赠送书籍。
作家航鹰在签售分享活动上向智慧山赠送书籍。

 

主持人向到场读者介绍作家航鹰。
主持人孙媛向到场读者介绍作家航鹰。

 

天津南开允公集团有限公司产业运行中心总经理张丽君发表感言。
天津南开允公集团有限公司产业运行中心总经理张丽君发表感言。

 

天津广播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书法家朱懿发表感言。
天津广播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书法家朱懿发表感言。

 

现场读者与艺术家、文化学者互动交流。
现场读者与艺术家、文化学者互动交流。

 

现场读者与艺术家、文化学者互动交流。
现场读者与艺术家、文化学者互动交流。

 

杜仲华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杜仲华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谭汝为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谭汝为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魏文亮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魏文亮与现场读者互动交流。

 

《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由天津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孙媛主持。
《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由天津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孙媛主持。

 


左起:杜仲华、航鹰、李瑛、魏文亮、谭汝为、尔宝瑞、张运河、张胜在《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资深媒体人杜仲华的新书《画里画外》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里画外》作者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里画外》作者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里画外》作者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里画外》作者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作家航鹰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作家航鹰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作家航鹰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作家航鹰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作家航鹰、歌唱家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语言学家谭汝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语言学家谭汝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语言学家谭汝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语言学家谭汝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歌唱家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歌唱家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歌唱家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歌唱家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蜡像艺术家尔宝瑞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蜡像艺术家尔宝瑞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蜡像艺术家尔宝瑞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蜡像艺术家尔宝瑞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胜、张运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胜、张运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胜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胜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运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运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运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张运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载庸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载庸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载庸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画家载庸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航鹰与家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航鹰与家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刘婉华、马明、韩萍、王霭馨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左起:杜东刚、张运河、朱懿、张维、孙大圣、杨文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左起:孙大圣、李瑛、杜仲华、尔宝瑞、孙媛、张丽君、杜东刚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左起:孙大圣、杜仲华、尔宝瑞、杜东刚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左起:杜仲华、尔宝瑞、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左起:杜仲华、尔宝瑞、李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马竞、王霭馨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马竞、王霭馨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朱懿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朱懿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小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小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艺术家刘芳、姚小洁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与艺术家刘芳、姚小洁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接受记者齐祺现场采访。
杜仲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接受记者齐祺现场采访。

 

航鹰、张维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航鹰、张维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航鹰、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航鹰、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谭汝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谭汝为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刘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刘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魏文亮、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刘婉华、马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刘婉华、马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李瑛、马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李瑛、马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李瑛、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李瑛、李有华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李瑛与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李瑛与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尔宝瑞、张丽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尔宝瑞、张丽君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尔宝瑞、刘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尔宝瑞、刘芳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张胜、张运河与康乐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张胜、张运河与康乐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张胜、张运河与小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张胜、张运河与小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张胜与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张胜与读者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马竞、张维、杜东刚、孙大圣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朱懿、许丽娟、康乐、王霭馨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朱懿、许丽娟、康乐、李剑、王霭馨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朱懿、杨文、杜东刚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朱懿、杨文、杜东刚在签售分享活动现场。

 

 

 

 

 

 

 

 


·杜仲华新书《画里画外》出版 记述本土文化名人艺术理念与追求

杜仲华:我怎样写画家——关于《画里画外》
·杜仲华:我怎样写画家——关于《画里画外》

 

 

 

鹤艺轩

 

 

 

53K
责任编辑:毓昱
  • 季家松在创作大幅画作《芦鹤图》 季家松在创作大幅画作《芦鹤图》
  • 董克诚对造型艺术的探索 董克诚对造型艺术的探索
  •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揭牌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揭牌
  • 于小冬300幅素描欣赏 于小冬300幅素描欣赏
  • 郑少英书法蠡评:且将文心化墨魂 郑少英书法蠡评:且将文心化墨魂
  • 王冠惠百蔬图:在真中觅得灵性 王冠惠百蔬图:在真中觅得灵性
  • 马明的“三无”、“三不”与“三自” 马明的“三无”、“三不”与“三自”
  • 青年女画家王霞新作摇曳生姿的风情小品 青年女画家王霞新作摇曳生姿的风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