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派玉石人物雕刻技艺传承人杜雷——以艺抗疫 致敬英雄
杜雷雕塑新作:《张伯礼院士》
“钟南山院士,张伯礼院士,医护人员逆行者……”在津派玉石人物雕刻工作室,一件件精美的人物雕塑作品让人们在感动的同时内心充满了无限敬意。河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玉石人物雕刻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杜雷以他特有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于抗击疫情的关切与支持,宣传疫情防控理念,歌颂一线医护人员大爱仁心,鼓舞全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勇气。
津派玉雕形成于清末,距今已有近120多年历史。最初的玉雕作坊集中在现在的鼓楼、解放南路、大沽南路等地,艺人们以家族形式进行个体经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把散落民间的玉雕艺人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1956年又组建天津市特种工艺品厂,津派玉雕得到长足发展。津派玉石雕分为五大类,有人物、山水、走兽、瓶素、花鸟。津派人物玉石雕挑选人们喜爱的美玉,选择好的题目进行设计,寓意佳有创意,雕出来的玉件形态逼真,做工精良,独树一帜的制作工艺和超写实的艺术风格。
疫情防控牵动着全国社会各界的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军人、医务工作者们奋战在一线,这些最美的“逆行者”成为艺术家们的灵感源泉,多地艺术家们组织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创作抗疫作品。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杜雷希望用艺术的形式,以艺抗疫,记录抗击疫情精彩瞬间。“我们工作室从今年3月份开始抗疫人物雕塑制作,目前创作出了5件人物作品。”说起制作历程,杜雷告诉记者,雕塑创作极为复杂,每件作品至少需要20天左右的时间,工作室的全体人员也因此没有休息过一天,从春寒到酷暑,一直坚持创作,我们创作都在室外,所以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大家充满着对英雄们的敬仰,所以再苦再累也都毫无怨言。“一开始最头疼的是原材料问题,因为疫情原因商店都不营业,根本买不到雕塑泥,网上快递也邮寄不到,这下让我们非常着急。后来经过多方联系,通过各种渠道,终于凑齐了这些材料,才得以开始创作。” 杜雷说。
杜雷创作的这些作品以媒体公开发表的素材为参考,以纪实手法,运用擅长的雕塑形式表现值得铭记的一幕幕情景,歌颂一线医护人员大爱仁心,表达自己对于抗击疫情的关切与支持,宣传疫情防控理念,鼓舞全民抗击疫情的信心和勇气。“作为一个非遗传承人,应该用手中的雕塑刀和画笔记录抗击疫情的瞬间,去讴歌和赞美祖国、人民和民族精神,大爱无疆,向奋战在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以及各行业的志愿者英雄们致敬!”杜雷说。
孙新国是杜雷的徒弟,是名退役多年的老兵,此次和杜雷一起创作,他感到非常激动。他说:“原来我是从事紫砂创作,现在和老师学习玉石雕刻,又有机会参与到抗疫人物创作,我觉得非常荣幸。在每一次创作中,我们把对英雄们的敬仰和崇敬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的雕塑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杜雷告诉记者,制作的雕塑作品本来是要在今年6月份参加抗疫作品展览的,但是展览推迟了,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他们的作品。
杜雷正在创作人物雕塑《张伯礼院士》。
杜雷创作《张伯礼院士》心语
岁已尾,庚子之春,新冠肺炎在江城武汉爆发,逐渐蔓延整个中华大地,变成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危机。国有担当,党施统领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场防控阻击战就此展开。吾国吾民没有旁观者,人不分长幼,地不分南北,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于无硝烟处参与抗疫,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平凡伟大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值得永远铭记的生命壮歌。
身穿“战袍”的白衣天使,舍小家为大家,不顾个人安危,告别亲人,驰援武汉;逆行而上,发挥医者仁心之精神,与“死神”搏击,甚至牺牲生命捍卫患者平安。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的毕生信念。年逾七旬,临危受命,在坚守江城时,他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
艺术家杜雷作品:《白衣战士》 (雕塑)
艺术家杜雷作品:《致敬,逆行者》 (雕塑)
艺术家杜雷作品:《四季常青——向坚守防疫一线的白衣天使致敬》 (中国画)
艺术家杜雷作品:《悼念李文亮医生》 (白描)
艺术家杜雷作品:《向白衣天使致敬,你们辛苦了!》 (白描)
艺术家杜雷作品:《出征,把思念藏进行囊》 (白描)
艺术家杜雷作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还我一片蓝天》 (白描)
艺术家杜雷作品:《战胜疫情,建设美好社区》 (白描)
艺术家杜雷作品:《赞社区工作者》 (白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