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塑造”——李军教授艺术云研讨会(实录摘要)
天津美术网讯 4月25日晚,“写意·塑造——李军教授艺术研究论坛” 举行!此次研讨会是“写意·塑造——李军教授学术研究展”收官的学术活动,创新的采用了“云研讨”模式。由天津美术馆主办,天津美术馆馆长、天津美协副主席马驰,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策划。
研讨会由《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教授担任学术主持,参加的专家有:著名策展人、雕塑家唐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黄兴国,天津美术馆馆长、天津美协副主席马驰,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全国政协委员卢永琇,天津美术学院教授孙建平,原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于世宏,天津雕塑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教授景育民,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教授陈钢,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谭勋,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教授李迅,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郭铁军,著名雕塑家陈敬忠,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岚,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雕塑专业主任庞渤。参与嘉宾还有:付莉薇、刘淼、白苓飞、王光祖、武沛、于兰、王春晓、景晓雷、王立伟、沈迪、万勇、山峰、侯丽丽、石秀妍、孙禹、高爽、张伟。会议由天津雕塑学会副秘书长武沛担任主持。
首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天津美术馆馆长、天津美协副主席马驰介绍了本次展览的背景,以及李军教授艺术发展脉络。对李军教授水墨、雕塑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在今年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招生30周年,借李军教授南开东方艺术系的背景,梳理一下以南开东方艺术系为代表的南开艺术发展,这对天津及全国的文化生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次会议学术主持,《雕塑》杂志主编朱尚熹教授表示现场观看李军教授的艺术展感到非常震惊,感受到他整个生命的能量。在作品中印象最深的是连环画和课堂写生,其造型功底,美术修养十分了得。此次展览二维三维相得益彰,在雕塑上,其宏伟性、空间感、对人物特点的把握一气呵成,雕塑写意凸显雕塑语言根本的品质,难能可贵!希望未来李军教授可以广阔的进行艺术创作。
雕塑家唐尧先生对李军教授艺术展的数量和宽度拓展感到震撼。书法、雕塑、水墨、连环画、装置艺术到公共设计是巨大的跨度。这是背后一个艺术家整体素养的支撑。他来自于思想的开放,只有具备这样的源头,才有可能汇聚各个领域宽广的大河!
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黄兴国教授讲述了与李军教授相似的经历,感受到其作品既有结构的准度又有水墨的恣意。在教育方面,李军教授把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创作勾连起来做系统的展览,教学感悟即创作的理想,相互交融。这样的展览很有价值。
天津雕塑学会会长、天津美术学院景育民教授祝贺李军教授此次展览的成功,认为李军教授在中国传统的思考上构成当代思维。出发点非常统一。其在绘画功力上非常震撼,感人,如果说他的笔墨是在宣纸上驰骋,那么他的雕塑作品就是在空间中把他的写意思考恣意挥洒。这种多元化思考得益于其自幼学艺的基础。在其作品中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又具有时代意义。
天津美术学院孙建平教授发言说,在天津美术馆高大的展厅里,浩浩荡荡地矗立着许多真人般大小的雕塑,我看到了熟悉的面孔 张伯苓、严修、穆旦、黄钰生……那些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骨都被他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他和我有着共同的一个文化理想。李军在实践中,也努力地沿着他的这个思路走 ,希望李军能够继续走下去,把他崇尚的“写意”做的更纯粹。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共同举办一个展览。
原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于世宏教授评价道:一个艺术家的意境深广来自于深厚的功底,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传统的熏陶。通过这些作品可以体会到他的学术思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既有文化内涵,又有形式上的新意。无论是平面绘画还是立体雕塑,李军教授多年来一直坚持写意精神的探索与实践,可以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值得我们来学习研究。
天津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副院长陈钢教授发言时讲到,李军教授凭借着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之中以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完美的完成了相互间的自由转换,尤其是作为授业解惑的教师,以其个人的艺术造诣、严格的专业标准,培养出了大量的艺术人才,有感于李军教授所言:“创作与教学是我的两翼和双轨,并行不悖”,愿李军教授艺术之树长青。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谭勋教授对于展览中李军教授的绘画作品高度赞扬。李军教授能够从绘画进入雕塑领域是其对生活和艺术的勇气与热情。虽然教学上分的很细,但是诗书画同源,所谓“打通”,李军教授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关于艺术的本体语言我们从形式、技术、观念、材料、媒介这些系统打开以后,一定是更多元的语言系统。李军教授可以把他绘画语言的精炼和雕塑语言的突破以及各种语言的探究,以宽广的心态形成合力,未来一定有更大的成就展现。
天津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主任李迅教授通过这次展览对李军教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之深厚的国画与书法功力所惊叹。他的作品传递了包括中国书法绘画共同具备传统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形态。他在作品处理上的词语留白赋予了雕塑写意精神,给了人思维空间,让人去体会雕塑人物的精神世界。我们感受到李军教授的作品真诚质朴,率性而为。十分难得。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郭铁军副教授参与了本次展览的构想,也经历了整个过程。对这次展览从维度和跨界融合感受颇深。写意塑造,既同性又相对独立。李军教授研究关注中国古典哲学和西方文化,其作品时而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写意精神的研究时而传递现代艺术的视觉感受,充分展示写实与写意、感性与理性、艺术与设计、材质与媒介等多维度传递和多角度跨界融合,同时具有时代意义,值得我们学习。
著名雕塑家陈敬忠先生对李军教授的为人与对雕塑的热爱高度赞扬。他认为李军教授内心保持着18岁的热血与激情。作品如其人,雕塑作品具有北方的大气磅礴,每件作品都有精微差别和探索;在他的速写中能看到真性情和不凡的基本功。祝贺李军教授,个展是新的开始。
南开大学文学院杨岚教授认真的准备了稿件。从艺术理论角度进行了深度分析,每件作品图文并茂进行了解读。作为李军教授的同事杨岚教授还表达了他创办艺术设计与色彩学科、南滨艺术系的贡献和重要意义,公共艺术的美育功能和雕塑社会文化的大跨界尝试。她说:“从大家的评价中可见李老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风范,南开大学艺术学科发展史会留下您的印记”。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雕塑专业庞渤主任说李军教授是南开大学滨海学院雕塑专业创办人,倾注了全部心血,培养出很多优秀学生。他的身上很好的体现出南开人办学的精神。李军教授是国内较早研究写意塑造的艺术家,他擅长用体面做雕塑,追求整体人物精神气质,把泥巴当笔墨。希望今后不要低调,期待李军教授更精彩的作品。
研讨会气氛热烈,在场嘉宾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景晓雷说:从李军教授的作品中感受到艺术语言的探索,在教学方面可以看到整体发展的过程,值得学生们脚踏实地学习和研究艺术的根本;王光祖说:作为与李军教授共事多年的助手,老师修养至深,造诣之高,一直是学习的榜样。这次展览看到李军教授作品的全貌,领略其艺术发展轨迹非常钦佩;王⽴伟说:很多作品第一次看到,从上学时期的素描就感受到李军教授扎实的基本功,为后期打下基础。展览能够清晰地看到艺术家完整的心路历程,展览的气场是贯通的;万勇说:有幸跟随李军教授创作过程,当时很想了解老师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这次展览可以清晰看到创作思路和观念,让我找到答案;⽩苓⻜说:从李军教授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痛快的东西,敢舍掉的东西,他没有被技法套牢,他的作品中即兴的发挥恰好是艺术追求中最本质的部分;付莉薇说:作为东方艺术系的毕业生,李军教授的学生,首先祝贺老师展览的成功。李军教授的作品本身是一个无界限表达,其情感传递是可以让人忽略具体形式的。艺术家凝固时光,封存情感,再一并将其释放,十分震撼;韩淑英说:李军教授的人物雕塑让我感到看到人物分析心理学的部分,就像面对历史人物在同一个高度维度上的交流。李老师不仅在艺术上包括为人上都是楷模。
最后朱尚熹教授总结了研讨会,从李军教授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等方面做了评价:“作为艺术家,李军教授多领域尝试,无论是艺术还是教育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和启示。今天我们多谈到写意,把写意的概念进行翻新,在其中具有表现性。李军教授通过陶器进行空间绘画,他的现场展示和装置和雕塑是相通的。是作为艺术家在当代语境中的表达。在教育方面,李军教授对南开雕塑专业开创性办学做出贡献,此次展览对学生、教师、教学具有整体启发性。也是南开知识分子很有个性的表达。另外从雕塑语言上讲“留白”“建筑感”的提法很新颖。李军教授固然专业精进却为人低调十分难能可贵,对年轻人亦是榜样。
李军教授对各位专家、嘉宾、老师为自己相聚于此表示十分感谢和感动:“诸位精彩发言对我有极大的启发。正如马馆长前言所说,我在前进当中,前进是需要动力的,今天对我是一个续航。感谢天津美术馆,《雕塑》杂志,天津雕塑艺委会,诸位专家、嘉宾等;各位对我艺术的肯定和真情的流露让我十分感动!关于今天谈到最多的一个话题“跨界”,我还有另外一种解读:艺术没有边界,艺术创作如同讲故事,无论使用哪种语言,关键是讲清楚、讲好。写意和塑造就是精神和物质,可以转换。我所从事的创作和我所从事的教育我也将其融合,即高维度的表达。这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此次展览在天津美术馆平台展出备受瞩目,是李军教授毕生创作、实践,几十年在学术、教学和服务社会中卓著贡献的最好展现!祝福李军教授未来天地广阔,艺术生命更加璀璨!
李军
李军,南开大学教授、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色彩与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主任;全国城巿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艺委会常委,中国流行色协会理事兼色彩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雕塑艺委会副主任。
1987年至今,先后任教于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和艺术设计系。期间,主持设计创作了大量公共艺术项目,跨界研究并创作了涉及雕塑、绘画、书法、色彩系统设计、环境设计、建筑景观、综合艺术等作品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