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美育到写意书画:南开大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4月25日,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万丽君、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主持工作副院长尹沧海共同为“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揭牌。
天津美术网讯 继“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于2021年4月25日在北京中国政协文史馆揭牌之后,5月15日,“南开·百年风华: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作品展”在安徽时代美术馆开幕,这一系列活动标志着南开大学作为百年名校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美育事业方面又迈出了全新的一步。这两次活动在展示南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创作、研究现状的同时,也引发新的问题与思考,高等院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又应该如何有所作为和突破?
5月15日, “南开·百年风华——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作品展”在安徽时代美术馆开幕。
历史与当下:美育塑造完美人格
美育,是一个来源西方文化语境的词汇,由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其中“美”是目的和意义,“育”是途径和手段,旨在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促进人格的完美发展。我国早在周代确立的“六艺”教育也蕴含着朴素的美育思想,在历史发展中,“六艺”的内涵与外延逐步扩大,书画、书法、篆刻等艺术的创作与品鉴成为文人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下“美育”概念的补充。
近代,为重启民智,促进社会变革,知识分子看到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观点,并阐述了普及美育的设想,比如在学校教育层面创办美术学校、音乐学校等,开设美学、美术史等讲座与研究;在社会层面,创办公立的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等。这些观念和构想将国民美育素质提升与学院教育建立联系,并辐射至社会教育领域,这一路径方法直至今日仍被艺术教育工作者和美育普及工作者所运用。
蔡元培《美育代宗教说》手稿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强调美育在塑造人性、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作用的同时,还将其纳入中国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当中。比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提到美术教育工作对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作用,希望继续加强美育工作,扎根时代生活,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2021年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习近平考察时提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在这样的历史语境和时代背景下,国家决策致力发挥高等院校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优势与作用,在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以此作为美育事业的强力驱动。南开大学也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成功获批“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并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与传承经验。
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深入社区开展美育工作
中国书画:美育工作的重要之维
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国书画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的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以笔和墨完成的绘画创作或文字书写,它更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文化生活日常,背后蕴藏着对自然、历史、哲学的认知,是中华智慧、中华精神的集大成者,也能从中领略到中国历史各时期的文化脉搏,比如汉代的深沉雄大、唐代的异彩纷呈、宋元的清逸雅致、近现代的多元革新。了解中国书画的文化内核,也就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之源。
尹沧海 雪韵清辉 纸本水墨 210x170cm
中国书画成为美育工作的重要维度,也不仅仅因为其简练道劲的线条、虚实灵动的空间构图、舒朗通透的墨色晕染、艳丽浓厚的青绿色彩等构成的形式美学,更因为中国书画在本质上有着人格化的特征。比如书法家柳公权所说“心正则笔正”,清代松年所强调的“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即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可以说,中国书画是作者审美品格、艺术造诣、德行修养、知识内涵的综合体,这种特性是与美育工作的追求和目的是一致的。
尹沧海 九华秋莲 纸本设色 138×69cm
值得一提的是,南开大学申报建设“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并非一时的热情之举,而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坚实的现实基础。天津,自清末以来成为中国书画重镇,与北京画坛的良好频繁互动称为“京津画派”,金城、陈师曾、刘奎龄、刘子久等人是为代表画家。与当时海派、岭南画派的艺术主张不同,京津艺术家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浪潮中,积极探索中西融合的可行性,得益于宫廷文化的深厚影响,更加注重书画传统的传承。因此,在风云际会的近代画坛,一批天津艺术家积极护卫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让宋元以来的文人画传统获得新发展。南开大学的艺术教育正是延续这一文脉发展而来,今天以尹沧海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坚守传统笔墨意趣,借古开今,在当代艺术思潮汹涌的今天,仍坚守并致力于传承、弘扬着中国书画的写意传统。
尹沧海 五湖泛舟 纸本水墨 68x52cm
写意:领悟书画传统之美的突破口
从“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揭牌仪式以及此次“南开·百年风华”主题展览不难看出,“写意”是显著特征。写意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核心概念之一,与写意绘画相对的有写实绘画、工笔绘画等,论其概念内涵,它既是一种创作的过程状态,比如强调画家在创作时的随意状态,它也是对作品结果的描述,用来描述那种不求工整细致并能抒发作品意趣和精神的作品。倪瓒之言“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可作为对“写意”内涵的诠释。
尹沧海 疏柳寒烟图 纸本水墨 120x120cm
意象,作为一个文化概念,脱胎于先秦哲学理论,是以“意—象”结构存在的,即主体通过感性活动对客观物象加以把握、提炼与呈现,也就是中国智慧所追求的“天人合一”。这一概念在文化演进中生成更高级的形态“得意忘形”,“意—象”结构产生悖论:主体把握了客体,并用客体的象来表达主体的意,却又同时否定客体的象。我们通常所说的“写意画”,其如何可能基本根源于此。“写意”也就是“意象”在绘画领域的外在实现形式,亦有两种形态:写—象—意,用“象”表“意”,从这个角度而言,工笔画也具有“写意性”;写—象—忘象—意,通常所言写意画即此形态,其旨趣是表达悖论式的“意象”逻辑——“得意忘象”。“象”被“忘”了,笔墨与对象的对应关系就被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变为那种更加倾向主体状态的外在显现了。
尹沧海 武夷放棹之一 纸本水墨 64×45cm
从美术史角度而言,写意进入美术晚于写实,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徐熙开创的“野逸”花鸟画风,明代徐渭则是一个突破的高峰,结合文化史来看,写意的出现与科举的制度建立密切相关,只有文人阶层开始掌握了艺术的话语,写意才开始有所作为,写意主要反映的也是文人的价值观。因此,写意在本质上是艺术个体权力实现的结果。
尹沧海 武夷指墨 纸本水墨 64×45cm
这对于艺术家来说,追求写意就需要摆脱束缚,可以自在的进行创作,表现一个完全自由的自我,先秦美学概念“解衣磅礴”是这种自我状态的完美诠释,作为创作者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能与客体在更高层次实现“自然而言”的自由状态,达到主体内在状态的外在流露。对于美育工作,或者传统文化传承的对象而言,写意绘画也是一个释放对象自我、领略传统之美的突破。相对写实绘画,写意绘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状态,也就留给观赏品鉴者极大的自我空间,通过自我的解读、“完形”完成艺术美感的捕获。当代美育工作的核心是提升审美能力,塑造完美人格,写意绘画的这种“非写实”性正好提供了一个极佳通道。(文丨张文志、蔡志伟)
“山高海阔”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书画作品晋京展现场。
“山高海阔”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书画作品晋京展现场。
“山高海阔”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书画作品晋京展现场。
“山高海阔”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书画作品晋京展现场。
“山高海阔”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书画作品晋京展现场。
南开大学·百年风华——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书画传承基地作品展在合肥开幕
“山高海阔”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书画作品晋京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
南开大学艺术与美学研究院揭牌 “山高海阔”尹沧海硕博研究生作品捐赠展开幕
吾偶有闲暇信手一挥:著名书画家尹沧海在北方陶艺中心创作青花瓷
“神与物游——2018·北京·尹沧海书画艺术交流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开幕
尹沧海《意象造型与中国大写意绘画》专题讲座 探讨当代中国绘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