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木版年画,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开封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可作为一个周口人,不能不知道咱也有自己的木版年画。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历史渊源,都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四大年画。
在关帝庙一间挂着“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牌子的房间里,不仅有锯、刨子等木工用具,还有大小不一的刻刀、宽窄不一的平凿。迎着门口的小方桌上,是刻了一半的梨木板,墙上贴满了造型各异、形象传神的木板年画作品,这都是老夏的宝贝们。
周口木版年画已有400年历史
老夏全名叫夏明月,今年70岁,家住周口市西华县东王营乡南陶营村,从祖父那一辈开始便从事木版年画雕版。在他的记忆中,祖父和父亲经常在河南、安徽之间奔波。“这门手艺在当时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夏明月12岁开始学习雕版,出师之后便随着父亲四处奔波。后来,随着胶印年画的广泛普及,耗工费时且题材单一的木版年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周家口木版年画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
周家口木版年画始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年,一张姓人携子赴安徽省界首市拜师学艺,出师后返回周家口,在作坊街创办“志远长”木版年画老字号,经营木版年画,同时收学徒数十人,除继承了传统的灶画、文武门神等常规品种外,还创作出五子登科、马上鞭、和合二仙等品种,使“志远长”老字号产品闻名山西、河北、湖北等省。
1891年,“仁和长”木版年画老字号创办。创始人夏殿君,15岁师从“志远长”木版年画第四代传承人张习恭。夏殿君刻工缜密、古朴雅拙,作品多以“灶王”、“门神”、“菩萨”、“玉皇”等题材的神像年画为主。
传统的东西要一代代传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第十二代传承人张训民、夏明月、夏明芳对传统技艺进行“以变图存”的革新,在传统年画制作的基础上吸收中国画的笔墨情趣,达到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壮、朴实;线条简练、流畅的效果,并能熟练掌握勾描、刻版、印刷等全套工序,内容丰富,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2011年,老夏收了原本就擅长玉石雕刻的于建军为徒弟。作为周家口木版年画的第十三代传人,于建军说:“最初拜师学艺是出于对雕刻艺术的爱好。可是随着对木版年画越来越深入的了解,对其越来越着迷。”
2012年,经过上级部门批准,在川汇区文化局和关帝庙民俗博物馆领导的支持下,周家口木版年画第十二代传承人之一的夏明月在周口关帝庙内,挂牌成立了“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同年10月,周家口木版年画列入周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去年9月,师徒二人接到天津市中国·杨柳青木版年画节的邀请,带着自己的作品参加了会展。国内知名民间艺术家、专家、学者,年画产地代表和50多家杨柳青年画作坊代表、年画传承人140余人参加了盛会。在会上,周家口木版年画获得了广泛认可和好评。
在今年3月,他们还参加了第五届中原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展出现场,便有游客询问是否可以出售,希望买几幅年画作品带回家收藏。
在创新中传承周家口年画
于建军说:“木板雕刻对木料要求很高。工作室刻板用的木料都是厚度在5厘米以上,且树龄较高的梨木,这是因为梨木木质较细腻,且不易变形。为便于雕刻和保存,梨木的树龄和胸径越大越好。”
“制作周家口年画需要绘画、雕刻木板、印刷、补色、装裱等近10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全部需要纯手工制作完成。最难的要数雕刻木板了,刻板又分为线板和色板,年画有几种颜色就要刻几块板,一般一幅年画至少要刻5块木板。”
在印制时,周家口木版年画主要采用手工水印,印出的年画颜色鲜艳透明,且不跑色,印刷过程较复杂。于建军介绍道,在印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印出墨线版,接着在专门的晾画架上晾干,然后再收回、套色。于建军说,套色这道工序很关键。定版、定位、立位、套准,然后套印颜色,每种颜色都要刻一个板,各个颜色需要逐个印刷。其中,套色时的定版、定位难度较大,颜色套准主要靠手摸。如果错位,年画印制出来就不规矩,其他颜色就会跑到墨线条的外面,很难看,整个画面看起来乱糟糟的,没有一点美感。
谈到年画作品,师徒二人如数家珍。于建军说:“现在创作的题材很广。不仅有灶王爷、门神、五子登科、文武财神和天地全神等常规作品,还根据关帝庙内的石雕,拓印下很多有典故的图样再进行木板雕刻创作。如鱼跃龙门、孟宗哭竹、张良进履、状元祭塔,这些都是最新的作品。”
于建军说,现在的木版年画与过去不同。过去家家户户都要买年画、贴门神,做年画有很好的市场。现在周家口木版年画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几乎没有经济回报。这门濒临失传的手艺是周口人的宝贝、更是中国人的宝贝,希望社会各界提高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让周家口木版年画发扬光大,让周口的文化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记者 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