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顶级艺术博览会巴塞尔艺术展创立 44 年以来,始终紧跟世界艺术市场的热源,从 1970 年在瑞士巴塞尔,到 2002 年在美国迈阿密海滩,再到 2013 年在中国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完成了包揽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据点开拓。如果说艺术史学家、评论家只能从学术角度论述艺术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迁移,那么巴塞尔艺术展的发展策略则直观地从市场角度介入了艺术世界的动态流向。44 年的金字招牌,让巴塞尔艺术展成为画廊、藏家、艺术家、观众乃至城市规划者趋之若鹜的移动城堡。
今年在香港举办的巴塞尔艺术展是第二届,香港巴塞尔展收编了已成功举办五届的香港国际艺术展(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rt Fair,2007-2012)的阵容,为其展览总监马格纳斯·伦弗鲁(Magnus Renfrew)换上了巴塞尔亚洲总监的新名片,这对伦弗鲁的事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提升。这位展览总监在定居香港之前,还曾是上海对比窗画廊的主管。
同样是在 2007 年,另一颗东方之珠上海也创办了属于这个城市的艺博会——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SH Contemporary),这个展会是中国大陆地区最为盛大、规格最高的国际艺博会,这对萌芽不久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界来说可谓开风气之先。然而因为经营决策、资源和政策的变数,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展的前路略显崎岖,其最初两届的展览总监,曾为瑞士巴塞尔和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工作过的洛伦佐·鲁道夫(Lorenzo Rudolf),如今已经过埠新加坡,任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ArtStage Singapore)的展览总监。
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加入亚洲艺术市场的争夺战虽然时间稍晚,势头却很猛,它创办于2011 年,今年1月举办的第三届“艺术登陆新加坡”4 天展期取得了 158 家画廊参与、45,700 名观众人次的战绩,直逼刚刚结束的香港巴塞尔展 5 天展期 245 家画廊参与、65,000名观众人次的纪录。200 家左右画廊参与、4-6万观众人次的数字,对瑞士巴塞尔展、迈阿密巴塞尔展以及其他一些欧洲大型艺博会来说也很正常。
香港、新加坡、上海三大城市均以贸易、航运、金融和服务业见长,相似的地理环境、发展规划和商业氛围以及国际艺博会总监们与这几个城市剪不断的恩怨情长,想要不把香港、新加坡、上海推上亚洲艺术中心的 PK 台反倒反常。然而在首轮竞争中,上海便出局了。虽然上海倚靠中国大陆,这里的艺术家们有着无限创作活力,而藏家们则握着涌动的热钱,最近十年来,中国画廊和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但上海比之香港、新加坡,缺少使用英语为工作语言的语言优势,意识形态的宽容度和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杂陈往来的多元性。致命的问题还出在税率上,香港对艺术品进口实行零税收,新加坡是 7% 的进口关税,中国则收取 6% 的关税加上 17% 的增值税,部分艺术品加收 12% 的消费税,扩大了上海与香港、新加坡的差距。因此,三城鼎立的格局远未形成,亚洲艺术的中心只有香港和新加坡两强。而日本、韩国、台湾、印度等地区,虽然当代艺术在各地的发展甚为繁荣,但这些地区安于一隅,缺乏足够的开放性。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vs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
要给艺术博览会打分则要讨论更多细节指标,比如艺博会的品牌影响力,选择的策展人的权威性和号召力,成交情况,策展结构是否清晰、主题是否鲜明,对谈讲座等教育活动是否兼顾学术性和公众性等。仅比较今年的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和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则后者稍胜一筹。艺术登陆新加坡博览会有 80% 的参展画廊在亚太地区开展业务,因此展方的策展方式是将画廊按国家地区划分八个平台(platform):澳大利亚、中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东南亚,每个平台都任命了一位策展人,中国平台的策展人是黄笃。讲座对谈也按地区区块划分,每个平台都围绕自己的地区话题开展对话,笔者旁听了一场题为“东南亚显示走向全球”(Southeast Asian Shows Go Global)的对谈,对谈嘉宾是乌里·希克(Uli Sigg)、洛伦佐· 鲁道夫和印尼艺术家安塔格· 维哈罗(Entang Wiharso),但因来自西方的主持人对东南亚艺术缺乏了解,对谈几乎难以为继。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展出场地占用了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两个楼层,每一家参展画廊都有足够宽裕的展示面积和布展自由度来呈现希望售卖的作品。展方将参展画廊做了层次区分,分为:画廊荟萃(Galleries)、亚洲视野(Insights)、艺术探新(Dicoveries)和艺聚空间(Encounters)。画廊荟萃是展会主要展区,汇聚了 171 家国际画廊。艺术探新展区的 27 家参展画廊以展位全部面积主推一到二名新晋艺术家。亚洲视野展区的47 家画廊来自亚洲,展示其代理的亚洲艺术家作品。艺聚空间展区设立在展厅的主通道上,由日本策展人长谷川佑子策展,展出 17 件大型装置,试图将销售艺术品的艺术博览会与展示艺术家理念的双年展的两种展出模式混搭,虽然用意颇为创新,但装置作品在这种嘈杂情境下的展出效果显得很是苍白,缺乏阐释。讲座对谈方面则有侯瀚如任主持人的“制造双年展”,对谈嘉宾是 2014 年悉尼双年展艺术总监朱莉安娜·恩伯格(Juliana Engberg),2 0 1 5 年沙迦双年展策展人恩洁·朱(Eungie Joo),第十届光州双年展艺术总监杰西卡·摩根(Jessica Mogan)。其他如“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谈话”、“方言的恩赐”、“动态经济中的当代艺术生态”等题目也颇为吸引人,嘉宾均是在业内叫得响名头的策展人、研究者、艺术空间总监和艺术家。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还在场外设立了“光映现场”(Film)展区,由李振华策展,在影院连续3晚播放影像艺术作品,颇为符合香港电影之都的气息,这一模式其实因袭了巴塞尔艺术展在迈阿密海滩的露天影像展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