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赤子之献——丁正献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浙江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4年10月15日至10月28日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8、9、10 号厅
近年来,浙江美术馆致力于构建现代版画典藏体系,举办了一系列版画展览及配套的学术研究活动。老一辈版画艺术家不懈的艺术探索精神令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形成了日渐清晰完整的现代版画发展脉络。这次,丁正献百年诞辰艺术回顾展,呈现的是一位版画家在20世纪时代变革最为剧烈、频繁的50年中,曲折跌宕而依然充满开拓激情的艺术人生。
丁正献先生像 约1980年代
丁正献(1914—2000),浙江嵊县人,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开拓者和组织者,历经抗战烽火锻造的木刻家群体中的杰出一员。1937年毕业于上海美专,次年春,受倪贻德之召入职由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艺术处美术科,投身于救亡图存的抗战宣传工作。1939年到1945年间的“重庆岁月”是丁正献先生的生命高地——这一时期,大批中国文化和艺术界精英集聚于重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指引下各展其长,撰下浓墨重彩的战时篇章,而具有左翼倾向的木刻艺术仍需寻求稳定的发展空间。1941年“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在“皖南事变”爆发后被迫解散,在丁正献与同侪的组织领导下,于次年以“中国木刻研究会”名义复会,丁正献出任主持总会工作的常务理事之一。他通过筹办展览、联络各方通讯、编辑木刻刊物、撰写评论等,为引领和推动新兴木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丁正献先生的刻刀仿佛利剑,迅疾刺向现实的最黑暗处,木刻速写《较场口惨案》(1941)记录下日本法西斯屠杀平民的战争罪行;“皖南事变”中周恩来所书名句“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也正是由他连夜翻刻制版,刊发于报端。同时,他的刻刀也是一管羽笔,真挚地赞美和平的生活,作于1942年的套色木刻《车水》、《赖家桥之秋》,以质朴的刀法、抒情的笔调表现日常生活。这或许正是最能反映作者内在艺术性情的创作。1959年前后,《南屏晚钟》等一系列西湖题材版画作品相继问世,承续的恰是作者心中的悠长诗意。
左起 丁正献、杨角、王琦 1937年摄于上海美专
1945年,周恩来同志在重庆设宴接见“木研会”主要人员,对抗战时期工作作出高度评价,这同样是丁正献艺术人生的一个光辉的小结。1946年“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复名并迁址上海,丁正献作为理事,参与筹备“抗战八年木刻展览”等中国现代版画史上的重要活动。1949年6月,丁正献再次受倪贻德邀约,赴杭州参与国立艺专的接管工作,先期在西画科执教;1954年参与版画系筹建,后主要从事基础教学。教学中,他以热情亲切的性格魅力、丰富的教学手段深得学生的好评,为学院基础教学水准的提升立下汗马之功。
1946年 部分在沪木刻家 集体照 前排左一为丁正献
丁正献最具自觉意识的开拓壮举,当属其晚年,为我国色粉画艺术的振兴所作的不懈努力。“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他不以条件简陋、身缠痼疾为阻,全身心投入到对色粉画艺术的专研、复兴,以及组织协会、交流推广等工作中去。多位同事和学生在回忆他这一经历时,不约而同用了“奔走呼号”一词,由此,似可遥想丁正献先生早年投身木刻运动时的精神与身姿。在此次展出的水彩和色粉作品中,我们可以从那潇洒的勾勒、微妙的影调、交融的技法,感悟他那不曾被磨灭的,感性而活跃的艺术气质,它们生动地印证了丁正献先生的一个期待——经过发展成熟,色粉画可与水彩一样,成为我国艺坛中的专门画种。现在,这一设想正逐步趋近现实。
丁正献与与粉画《五百年的银杏 》1985年
2013年,丁正献先生后人向浙江美术馆整体捐赠了丁正献先生各时期画作558件及文献220余件,此次展出的作品均遴选于此,共计147件绘画作品,40件文献。展览共分为“烽火-晚钟”、“涛声-岚气”、“传薪-留真”三个板块。“烽火-晚钟”板块包含自1937年抗战爆发后50多年的创作内容,真切地纪录了大时代的波澜;在表现手法和画面语言上体现出“从批判走向讴歌”、“从现实走向抒情”的时代内涵与审美诉求的转换。“涛声-岚气”主要反映丁正献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至去世前夕的色彩作品,涵盖油画、水彩和色粉画。其风格率真而练达,生动反映了活跃感性的艺术气质。“传薪-留真”板块主要反映丁正献的教育理念成果,在这些画面中,既有“密不透风”式的严谨细腻,又有“疏可走马”笔意勾勒物象神形,在数幅家人肖像速写中,更可见其中真趣。
丁正献在教学现场 1987年
通过展览,我们回望丁正献先生的奋斗不息的艺术人生、考察他所见证并亲历的历史性事件、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所从事的创建性工作,这些,已远远超越了他作为一位优秀的版画艺术家的意义,对整个版画艺术的贡献自有评定。
而今,这些成就已然汇入时代洪流,正如他的学名“正献”,寄予了父辈对他日后为社会作出“正正当当的贡献”的深切期望,不应更不能被人们遗忘!
《戴维族帽的老人》 炭笔 37×26cm 1961年
《公社的早晨之一》 套色木刻 58X76.5cm 1950年代
《黄山系列之雨后青山》 色粉 30.5×45.5cm 1980年
《木刻速写——重庆较场口大隧道惨案目击》 黑白木刻 7X9cm 1939
《南屏晚钟》 套色木刻 18X25cm 1959年
《劈山》 铅笔淡彩 25×35.5cm 1958年
《山寺之秋 晌午》 套色木刻 12X20cm 1950年代
《装油——沪渔油一号轮在大连油港》 色粉 30.5×45.5cm 1980年
《自画像》 套色木刻 18X14,.5cm 1938年
《围头巾的女子》 铅笔 38×26.5cm 1930年代
《中国木刻研究会”图章并记》 丁正献手迹 1992年
《五百岁的银杏》
《庐山系列之窗前孤松》 色粉 35.5X21.5cm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