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张怀江
9月29日—10月15日,温籍著名版画家张怀江艺术展在温州书画院展览厅举行,共展出张怀江版画与速写作品200多件。9月29日下午,开幕式后,“张怀江版画艺术”讲座也在该院举行,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美协副主席张远帆主讲。张远帆为张怀江之子,他用“瘦骨刀魂”总结张怀江的一生,并向听讲人员介绍了张怀江在不同时期的作品风格。
张怀江(1922—1989),原名隆超,我市乐清人,我国当代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先后就读于温州师范学校、国立东南联合大学、浙江国立英士大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其艺术生涯始终紧紧地扣住时代脉搏,紧紧地跟随着中国新兴版画的步伐,创立了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为浙江现代版画人物集群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在我国当代版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我一直记得,父亲久受病痛困扰的瘦弱身躯上,一件旧圆领衫被汗水浸湿。他手执一柄铜质调羹,一下又一下,吃力而又用力地反复摩擦着纸背。他的又一幅新作,就要问世了。”张远帆说,父亲极瘦,结合他的作品审美,可以用“瘦骨”二字来形容。至于“刀魂”,意在表现他对版画事业的执着。“瘦骨刀魂”这四个字,淋漓尽致地体现父亲作品的艺术特征以及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1931年,鲁迅在上海筹办“木刻讲习班”,使中国新兴的木刻创作走向了“直面人生、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成为该时期最重要的美术事件,产生了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而张怀江创作的第一幅木刻作品《保卫祖国》就诞生于抗战爆发初期,当时温州地区的新兴木刻活动相当活跃,辅导老师郑野夫先生是中国第一代新兴木刻运动骨干,这样的涉艺背景和经历对他而言无疑是个响亮的“基调”。
于是,张怀江开始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岁月与激情托付给了刀与木的撞击。他用刻刀不知疲倦地犁开暗黑的板面,挖掘出新鲜木色,又连缀成充满温暖人性和纯净理想的心灵世界。
1947年冬至1949年春期间,张怀江进入浙南游击地区,先后在中共浙南特委宣传部和浙南游击纵队政治部担任艺术科、宣传科副科长,运用美术专长,开展抗敌文艺宣教工作。“这段记忆对他而言很重要。”张远帆介绍道,张怀江在此期间得以深入体会和实践党的文艺方针,留下了大量军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例如,《一切东西要归公》等作品非常实用,具有很强的目的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每每提起那段经历,张怀江总是感慨万分,他晚年时期的代表作《支柱》《战令》等也充满了这段烽火岁月的痕迹。
1979年至1989年,生命的最后十年间,张怀江焕发出强烈的生命能量和创作激情。在这一时期的众多优秀作品中,他尤其偏爱表现江、河、湖、海。代表作有《江上闻歌声》《西湖组画》《环海人家》《长江》《三峡》等。若与其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所作的《渔歌十二唱》对照,那个时候的风发意气在晚年依然昂扬,只是更增一份旷达隽永的深沉。这一切既是改革开放初期时代精神的写照,也是他涉艺50年现实主义木刻创作情怀的象征。
“父亲一辈子能安安静静进行艺术创作的年头并不是很多。”张远帆经常会回忆其父亲说的一句话:“我是玻璃人。”诚然,张怀江不仅在“反右”和“文革”中,两度遭受错误的批判审查,精神受过打击,而且身体也饱受病痛的折磨。张怀江在1985年创作的《不平处的激流》便是对他自己一生的概括。有人这样解释这幅作品:张怀江是一个一直受打击的人。正因为有不平,才有想要冲破的激情,才有精彩的作品。
张远帆认为,张怀江把一辈子的心血都花在木刻上,只有看到黑白“打架”(对立冲突而又融合一体,相辅相成)才有成就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只有穷极黑白才过瘾。”
张怀江版画作品
张怀江版画作品
张怀江版画作品
张怀江版画作品
张怀江版画作品
张怀江版画作品
张怀江版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