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舍气氛烘托注重人物刻画
羊城晚报:您本次获奖作品是为参加全国美展而创作的吗?
宋光智:这幅石版画创作历时两个多月,是特意为全国美展准备的一件作品。但这件作品的题材其实是我一贯以来创作脉络,自然而然的延伸。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作为美院的学生,到福建下乡,就创作了第一张以“惠安女”为题材的石版画作品,名叫《远方海平线》,并入选当年的第十届全国版画展,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当时入选版画展的,都是许钦松、郑爽等老师前辈,自己作为一个年轻学生入选,这对我而言,是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1997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期间,版画家苏新平老师提醒我,“惠安女”系列作品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并建议我要在创作上延续这个系列。于是,我在中央美院创作了多幅该题材的石版画,并在第十四届全国版画展中,以《彼岸》获银奖,这幅作品后来被编入《中国美术六十年》。此后,这个系列也断断续续在创作。
羊城晚报:能介绍一下这件作品的创作思路吗?
宋光智:在我对全国美展的理解中,艺术家可以在自己原有的创作基础上,创作出更为饱满的作品去参展。我这次参加全国美展的作品《渡船》,在整体思路、语言脉络上基本和之前的创作是一脉相承的。
创作《渡船》之前,我重新对自己过去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尽管有很多场景画面都很吸引我,但最终在几易其稿后,选择了人物在船上不同的形态构成静谧的画面。主体人物经过认真严谨的反复推敲。在以前的作品里,我注重利用画面整体气氛,烘托情绪。而这次的新作中,我更加注重对主体人物视觉形象的刻画,希望通过主体形象带给观看者一种祥和的象征意义。
同时,全国美展是弘扬主旋律的艺术大展,要求艺术家以艺术的不同形式诠释中国梦。所以我们需要在考虑创作时,努力达到艺术性、思想性以及观赏性有机的统一,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进行视觉表达。这也是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因此,我希望自己的作品从颂扬人性的角度表现惠安女的善良、勤劳,通过细腻的石版语言塑造,形成隽永的雕塑感,以表现一种超越地域性的人性情怀。
个人造型能力起重要作用
羊城晚报:除了“惠安女”题材,您也有别的版画系列作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宋光智:回溯起来,我上附中的时候,正值“85美术新潮”,自己在艺术上受到一定程度的思想启蒙,后来受到当代文化、当代艺术的影响。1997年至2000年在中央美院期间,我创作了“惠安女”系列作品。虽然“惠安女”系列是具有很强地域特色的作品,它更体现了自己对远离喧嚣、远离尘埃的精神境地的追求。
但是,这类作品由于受到题材的局限,许多对现实社会、现实生活的感悟无法在此类作品中表达。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我就开始了“寻觅者”系列的创作,试图更多地关注和回到我们的现实中。画中反复出现的这名寻觅者其实是一个古今中外的人的复合体,也是我自己内心想法的写照,也更具当代性。
于是,这就成了我个人版画创作的两条脉络。
羊城晚报:您也从事版画之外的创作,比如油画。
宋光智:我在1997年的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范勃、蒋剑韬、宋光智 (三个展)”中,开始拿出了自己的油画作品。我从版画进入油画艺术创作中,个人造型的能力起了重要作用,也是媒材得以轻松转换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不会按油画学院派的创作方法出牌,我只把它当成工具来用。我画油画不是以一种油画专业的思维方式去创作,我会把版画创作的概括性,并以图式、结构上的特点融入油画创作。无论什么材质和画种,我都借助它们以视觉记录和表达我个人的思想。
版画出身的当代重要艺术家很多,例如方力钧、刘炜、周春芽等,他们在寻找自己语言时候,是从他们的思考角度进行建构的,而不是按着经典油画语言的路径走,反而建立了自己在美术史上的经典。
今天,我们的艺术创作如何建立问题意识很重要,真正具有文化、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思考和实践,是艺术家应具的品质。今天不是简单说跨界就是好的,就是走在前卫了。我觉得每个艺术家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方式表达对今天的人的精神和生活状态很重要。
版画市场还需要培育
羊城晚报:广东曾经是版画大省,现状如何?
宋光智:今天广东依然是版画大省。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广东的版画创作有高原但缺乏高峰。这可能不仅是广东的现象,在全国美术界也是如此,好的作品不少,但真正能在美术史上立得住,具有创造性的作品却不多。
过去,广东出了很多著名的版画家,例如:古元、李桦、胡一川、赖少其、黄新波、陈烟桥等大家,在美术史上占很重要的位置。今天,广东版画创作队伍也很强,我们来从数据上看今天的情况,这届全国美展,广州入选作品数达40件,在全国排第一。在广东,有广州美术学院,这是版画教育、创作的重要基地;在深圳,也日益建立起国际水平的版画展览平台。综合地说,今天的广东版画生态,正处于很不错的时候。
羊城晚报:今天有很多版画出身的年轻艺术家,纷纷转投新媒体艺术。您怎么看呢?
宋光智: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三:其一,今天的学生毕业后,可能没有特定的创作条件了,所以难以继续版画的创作;其二,学生们可能觉得需要拓展自己的媒介,这种情况在油画、雕塑等领域都看得到,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很正常的现象;其三,和艺术市场有关系,他可能觉得那样做,对他的生存更有帮助。
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想法,尊重自己想法很关键,比如说我要坚守版画,我是觉得版画依然能为表达我自己的艺术想法提供很大空间,那么继续在这条路上走。而一旦发现这个载体不能满足自己的时候,跨界出去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关键还是能让作品体现自己的想法。
羊城晚报:年轻人因为市场缘故放弃版画创作。今天的版画艺术市场情况又是怎样的?
宋光智:总体来说,今天的版画市场比以前好了很多,但相比较油画、国画,情况还是比较欠缺。虽然木版在中国产生,但版画在中国的文化土壤并不是特别深;中国人对黑白版画的理解和西方人的有所不一样;此外,一般中国人对版画复数性特性的理解,也是他们收藏版画的障碍。
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是需要努力培育的。今天以同样价格,可能你会收藏到品质很高,甚至是一流的版画作品,但其他画种上,只能收到三流四流的东西。艺术确实需要民众去了解,中国人目前的艺术素养可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注当下关心现实
羊城晚报:在您看来,今天的版画创作需要怎样的问题意识?
宋光智:今天的艺术思考已经跨学科的,关键还是艺术家的问题意识:你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和前沿问题产生碰撞,这将是今天艺术新的资源和增长点。
当年新兴木刻运动,非常强调关注当下、关心现实,我们今天如何关注现实,把这份艺术遗产发扬下去。针对今天的当代艺术,我们也提出文化自信,尝试重新理解中国的文化资源、创作资源,那就不是跟在西方后面走,而是同步走,发出自己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人民”与“生活”提得最多,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这很值得艺术家思考的。
羊城晚报:您如此强调问题意识,所以您认为今天版画最缺乏的是问题意识?
宋光智:总体来说,艺术家应不断提醒自己的。当然不仅仅是版画,在整个中国美术界也是这样。今天我们需要回到艺术家个体去,艺术家作品需要指向和针对性,不是说还简单地描绘一个场景、客观再现,更重要的是带着自己的思考角度来呈现画面。这涉及创作群体,说白了,就是我们作为艺术家,应该不断提醒自己需要具备怎样的文化意识,需要不停地对自己的艺术创作提出新要求。(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