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是我国传统的陶瓷装饰品种之一,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朵奇葩,其艺术成就卓越,审美价值较高,深受国人喜爱,享誉国内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陶瓷史上有很重要的影响。古彩是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朱琰的《陶说》有言:“五彩,用烧过纯白瓷器,绘彩、过炉火烧成。”五彩起源于明代,到清康熙时,其数量、技艺、装饰形式、艺术成就都达到顶峰,形成了线条硬朗遒劲、色彩对比强烈的艺术风格。因此,古彩也有“硬彩”或“康熙古彩”之称。中国的版画源远流长,最早可上溯到商周,秦汉到隋唐是其形成和发展阶段。宋元时,随着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木刻版画走向兴盛。明清时,我国的版画达到鼎盛,此时各地区的版画竞相发展,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各种流派。此时期,小说、传奇、戏曲等文学艺术及民俗文化书籍繁荣,为了使书籍图文并茂,木刻版画插图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一时期的版画风格质朴,线条劲硬,人物生动。由于木刻版画艺术的繁荣,带动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发展,古彩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之有着很深的渊源。古彩与传统版画在我国民族文化的背景下诞生和发展,置身于民俗审美和意象思维之中,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从它们发展的历程来看,古彩风格的形成,主要是参照了版画独特工艺所形成的“黑白之硬”的效果,我们从以下的具体分析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惊人的相似之处。
1.线描
线描是我国书法和绘画艺术造型的主要手段。中国传统木刻版画都是用线来组成的,同时也兼顾点和圈的使用,用线、点、圈的疏密来表现物象的层次关系和性格特征。古彩的线描由于工艺的独特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硬而刚”的艺术特征。线描以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为主,点和圈作为辅助。古彩与版画的以笔线立形质、以笔线作骨架、以笔线传神是共通的。版画制作中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就是线刻法,用实心尖刀在铜版或木头面上刻出的线明快而锋锐,用线肯定而有力,追求质感和厚度,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刚劲有力。虽然因为物象特征的不同而使线条有粗细等变化,但线条明确,变化中有统一。古彩中的铁线描也具有同样的特征——物象轮廓线黑亮刚硬,有如嵌入瓷器里面的铁线,视觉效果和版画凹刻效果如出一辙。版画的制作中,因为全以线来立形,因此要用线条的疏密或长短顿挫来表达一定的形象特征。如某些版画中的树干,结节处讲究用笔转折之力,体积表达上讲究横笔之线。古彩对树的画法借鉴版画,不用国画画树的枯笔皴擦技法,而是先以挺劲利索的线条勾出树干,再用较齐的钉头鼠尾整齐排列的办法表现出树干的立体效果。圈作为线的一种形式,在版画和古彩中用来简练概括地表达一些物象,如树叶、盔甲鳞片、衣服上的纹饰等。如在一些图中,树叶都是用圈来表现的,虽然没有具体树种树叶的形状,但却很生动逼真。辅助线描的点,在版画和古彩中都是靠其疏密程度来表现层次关系的,如用点密集在线的边沿来表现山的阴影、用点来表现石头的立体感和花瓣的层次等,它们对点、对线、对圈的运用方法和目的都是相同的,从中不难看出古彩与版画的渊源。
2.色彩
版画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是劳动人民在精神境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一种艺术形式。版画在色彩的表现上鲜艳明快,追求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热闹气氛。为着套印的便利,它不可能使用过多的颜色种类,因此,其色彩主要有大红、紫色、黑色、黄色、桃红色、绿色、蓝色等有限的颜色。这些颜色通过面积上的大小分割和多样化组合,一色多用,象征性地表现宇宙万千物象,色彩纯度很高,冷暖对比强烈,又让人不觉得单调。古彩与版画在色彩的种类和色彩的用法上是一样的,古彩由五彩演变而来,五彩是指五种颜色,分别是红、黄、蓝、绿、紫,色彩表达上“以一顶十”,如可以单用红色象征性地表达仙人的衣饰、牛及一些物件的色彩,但同时色彩又有少量的色阶变化。如绿色就有大绿、水绿、苦绿等多种,这既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又丰富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古彩在色彩搭配上借鉴版画的自由表现、灵活多变,造就了“无法”中的“有法”,形成“料地古彩”、“素三彩”、“黄地古彩”、“金地古彩”、“虎皮三彩”等多种的类型。古彩着色采用单料平涂的技法,类似版画的平印套色手法,色彩没有明显的色阶渐变,色块清晰,界线分明,装饰风格硬朗。古彩的色彩总体上呈现大红大绿的风格特征,重用红色,是我国人民生存求吉心理的艺术表现,迎合了民俗审美的需求。在许多这类的图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古彩与版画不仅在题材上都追求吉祥彩头,在色彩上也都是重用红色,借红色的喜庆和强烈视觉冲击力来表达这种浓烈的吉祥氛围。
3.构图
版画的创作者对待不同的题材,采用灵活多变的构图,常见的有中心展开式、对称变化式、适合外框式、上下阁楼式、星罗棋布式、全景大观式、舞台式等。古彩的构图除了在现当代少量借鉴西洋画的构图模式外,大部分构图形式都来自版画艺术。如方形、圆形、如意形、桃形、扇形等,这些构图形式叫开光装饰。再如舞台式的构图,这种构图多用来表现历史故事和戏曲题材,人物聚散变化、高低错落,背景留白或略置景物,画面层次较单一。古彩的构图形式不仅大量借鉴版画,甚至很多的构图几乎就是版画的翻版。如此可以看出,古彩的绘制是以版画为摹本的,它在构图上受到了版画深刻的影响。
4.形象
版画由于创作的自由性,形象大多是主观的想象和臆造,如人身兽面、远近大小不分、树枝上长金元宝、灶神、门神等。版画的形象还注重完整性,是民俗审美中追求圆满心理的体现,如画人物一般要画出全身,画人物头部或为正像,或为三分脸,忌半个脸。又如画动物、植物或其他静物时,力求面面俱到,正面反面全都要表现出来,是二维画面上的多维表现。古彩受其影响,在形象上比较重视繁复、艳丽、热烈的节奏美和色彩美,不受三维空间透视法的限制,不摹写空间的深度,而使观者在精神上感觉到空间。如一朵茂盛多瓣的牡丹花,无透视关系,从花芯到花瓣完完整整地平铺开来,直观地让人们看到花朵本身的结构特征和生长气势。又如牡丹和莲花本来是木本花卉,为了装饰的需要,有时会被加工处理,变成草本或藤本缠枝的形式;蕉叶、莲花、梅花、如意等许多形象都被夸张变形处理成抽象的、图案化的几何纹样;凤凰、龙、云、寿星等这些在自然界中本不存在的东西,都经过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臆造出来,并加以美化。古彩中,不论人物、花鸟、山石等的形象都是从物象本质中夸张提炼和高度概括出来的,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参照版画和年画,形成了一定的程式。画人物时,武将无颈、美女无肩、老人无胸、孩儿无腰,男嘴宜大而方、女嘴宜小而圆、老嘴宜扁而瘪、少嘴宜圆而突等。古彩题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人物、花卉、山水、异兽、禽鸟、杂宝、文字等几大类型,尤以人物题材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在人物题材上大量借鉴版画插图,如历史戏曲人物有《三国演义》、《水浒》、《西厢记》、《封神榜》、《西游记》、《史记》等,历史故事有《文王访贤》、《空城计》、《苏武牧羊》、《苏东坡游赤壁》、《岳母刺字》、《杨家将》、《十八学士》、《三英战吕布》、《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竹林七贤》等,神话故事有《钟馗捉鬼》、《麻姑献寿》、《八仙过海》、《三星图》等。古彩中的题材还有许多描绘世俗生活的,如庭院仕女,渔猎图,耕织图,婴戏图,渔樵图及山水、花鸟、动物等,这些题材与版画是共通的,形象几乎直接来自于版画,在内涵上也都蕴含着人们万物求吉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