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东北木刻年画原版。
东北木刻年画对东北影响很大。每年过春节,老百姓家过年可以没肉吃,但不可以没有年画张贴,有“没有年画不过年”之说。为什么老百姓对木刻年画这样深情?主要是闯关东人因战乱、灾荒不断,过日子整天人心惶惶,趁过春节贴上喜庆的年画,盼的是来年能过上舒心稳定的好日子。
宋志远今年40岁,土生土长的通榆人。年年在过年贴年画的欢乐中长大,他从小立志,长大当年画版画画家。他考大学选择了沈阳的鲁艺学院,专攻传统美术专业。但事与愿违,在他刚读大学一年级时,因家里生活困难,被迫辍学回家。小宋回家后一边种田,一边开商店,一边养猪、养羊,又搞杂粮交易和跑运输等。当他有点积蓄时,不忘大学时萌发的追求东北木刻年画的艺术梦想。经过多方打听得知,东北木刻年画发源地就是通榆县,现在传承这门艺术的是李氏家族。百年前,闯关东的木刻艺人李连春靠一手木刻版画的高超手艺谋生,在通榆县扎根安家。他的儿子李兴亚子承父业,掌握了一手好手艺,但已经87岁了,现在唯一能够传承这一门手艺的是李兴亚的儿子李向荣。宋志远得知后无比兴奋,从此开始走上寻师拜师之路。李向荣在当地依靠手工雕刻版画养家非常困难,不得不周游四方卖艺。当时没有手机,宋志远联系不上李向荣,一找就是五年,也未找到李向荣的踪迹。这事被通榆县政协的一位领导知道了,帮他联系上了李向荣。当李向荣看到这位小伙子时,深深被感动了。对艺术的追求,使他们各自找到了知音,李向荣收下了这位徒弟。
在几年的艰苦学徒中,宋志远看到,经营东北版画太难了,市场不景气,版画作品卖不出去,作坊已陷入了没有资金买材料创作新作品的困境。加之师傅年龄大了,创作版画力不从心。宋志远和师傅决意离开作坊,另找生意赚钱,赚钱救画,实业养画。
开始宋志远盯上了当地稀有的树种蒙古黄榆树,这是世界稀有的珍稀树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但还未得到广泛认识,少量原生态树种种群在通榆县境内,人工繁殖技术一直未有突破。宋志远看到了商机。开始对蒙古黄榆树潜心研究。他向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请教,得到大学教授的支持,在北京林业大学接受林木人工繁殖技术培训。宋志远在当地办起了人工繁育蒙古黄榆树的实验基地,并成立园林绿化公司。经过几年的试验,宋志远终于攻克了蒙古黄榆树人工繁殖的技术难关。大学教授和林业部门专家为之惊叹:这是对抢救保护蒙古黄榆树珍稀植物的重大贡献。百万株蒙古黄榆树幼苗成活了,园艺盆景、成片林移植成功了。这一项目有了经济回报,宋志远全部用于师傅买材料创作雕刻雕版,保证了师傅李向荣精心雕刻1000多幅各种体裁风格的精美版画原版。他又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地下恒温仓库,使这1000多幅木刻版画能够永久地保存下来。
东北木刻版画今后前途如何?2006年,宋志远斗胆给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和著名作家、民间艺术学者冯骥才去信,恳请他们给予抢救东北木刻版画的支持。万万没想到,这封信引起了李瑞环和冯骥才的重视。冯骥才从专业学术的敏锐眼光看到了这是抢救保护民间艺术的重大课题。他立即与吉林省民间艺术研究专家曹保明商量支持方案,并提出了东北木刻版画与山东版画、闯关东文化是否有历史渊源的设想。经过调研,曹保明得出的结论与冯骥才的推断一致。东北木刻版画起源于山东木刻版画,在百年前闯关东的浪潮中,山东先祖把山东木刻版画艺术带到了东北,经过发展,山东木刻版画与东北的民风民俗艺术融入一体,深深扎根,形成了具有东北文化风格的东北木刻版画新画种。由于版画张贴的易耗性,流传于民间各时期的木刻版画原版和雕版印刷的年画都无法保存下来。有幸的是俄罗斯有几位研究中国东北民间艺术的学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北系统地收集了一批东北不同时期的木刻版画雕版和雕版印刷品,这批珍贵的艺术品,现收藏于俄罗斯著名的地理博物馆。现在宋志远师徒收藏的过去雕版和新雕刻的雕版,非常珍贵,填补了我国东北木刻版画艺术保存传承的空白。
后来经过整理总结,代表东北版画的通榆县木刻版画,终于通过各种论坛、会议、展览、电视、报纸宣传出去了。从此,通榆木刻版画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树立和全新的展示。东北木刻版画被收入了《中国木板年画集成》,东北木刻版画李氏家族传承人被收入《中国木板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东北木刻版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排上了国家申报程序。
如今,宋志远正在和师傅李向荣筹划新的更加长远的规划,筹建东北木刻版画博物馆,进行人才培训,使东北木刻版画重新焕发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