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葛冰作品:《民族脊梁—陪都国立艺专七任校长》 54×50cn×7 凸版
左赛男 1939.5中国陪都重庆 80×100cm 漏版
金洪刚 1小时09秒 96×163cm 凸版
姜陆(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主任)
山城重庆,素与中国版画有缘,历史上,“国统区”的版画是抗战版画的重要一支,其中心就在这里。进入新中国之后,又有一批优秀的版画家生长于此,一件件重要的版画作品产生于此,在中国的版画艺术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影响深远。
近些年来,重庆的版画同行辛勤耕耘,积极探索,佳作迭出,成绩斐然。尤其是在去年的第12届全国美展上荣获金奖,更令人格外瞩目。第21届全国版画作品展又在重庆举办,意义自在不言中。
两年一届的全国版画作品展览,数十年下来,对中国版画艺术的推进有目共睹。当下,版画的展览和相关学术活动十分频繁,不同地区、不同模式的活动,构成了版画艺术、版画艺术家与公众、与文化互动的立体化格局。相比较而言,定期举办的全国版画作品展,具有在本领域中集中检阅的意义,并因此为业内和公众所关注。本届展览亦如往届一样,吸引了全国版画家的热情参与,收到了送展作品达2200余件。除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海外华人版画家特邀参展之外,涵盖了全国所有省份。
参加全国版画展览作品评审,对评委既是机会,也是考验。说是机会,在评审过程中可以了解全国版画界最近的创作动向和创作成果,无疑是一次可贵的学习经历。谓之考验,是在当下艺术和文化背景之下,版画创作多元指向的探索与变化,在不同程度上对评判提出了超直接经验的挑战。
这些年来版画整体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这些变化在本届展览上继续得以表现。归纳这些变化,有两种主要的追求十分明显。
其一,可以谓之内向型。伴随着国内版画创作条件的不断提升,中国版画家的工作环境、条件甚至已超越美欧,这在当下各美术学院的版画专业以及以深圳观澜版画基地为代表的诸多社会版画工坊中都可以有清晰的体现。除一些机器设备和专业纸张之外(进口和使用也已十分普遍),大量的工具材料,包括一些机器设备都开始实现国产化(有些工具也为国外版画家所喜爱),这种可喜的进步为版画家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另外,有许多活跃在当下的中青年版画家从国外学习归来,对欧美传统的版画技法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了解和掌握,加之中外版画交流的持续活跃,使得中国版画家有条件、有基础、有能力以精湛的技艺进行版画的制作,追求版画本体语言的深度锤炼以及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独有的审美价值。尽管期间出现过一些纯技术追求的倾向并为许多人所质疑,但不可否认,这个追求的过程对中国版画艺术品位的精致性和完整性之提升功不可没,使得中国版画真正能够融入国际专业语言系统,获得了平等对话的权利,并引来国外同行的赞叹。而且,如今绝大多数中国版画家都已有了精神表达和精湛技艺的创作自觉,这才有了中国今日版画整体面貌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的巨大进步。我以为,这种与精神表达融合在一起的精湛技艺的追求劲可鼓,不可泄,而且确实存在提升和发展的现实空间。
其二,可以谓之外向型,也就是常有的跨界或是拓展之说。版画发展到今天,与其他传统画科一样,也面临着是否以及如何融入当代艺术的挑战。不少版画家,特别是年轻人,已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版画范式,开始探求更为个性、更为宽泛的创造可能性。版画先天属性就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相连,印刷技术的革命和图像时代的到来,无疑会给版画艺术带来新的变化,当代艺术表达方式同样动摇着习惯的标准,版画自身美的价值开始以新的形势大量出现。这种现象在深圳观澜新落成的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版画大展”上,以及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第9届国际版画会议”期间的几个展览中得以比较集中的体现。
本届展览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前述两种指向的同时,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感受到版画家创作思想格外活跃。对生活因人而异的感受和理解,表现生活选取的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使得展览作品整体上展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历史上曾经因为创作主题雷同或形式雷同而“撞车”的苦恼早已离我们而去,代之的是无限的想象和创作空间。
参展作品的多样性特征既与当下的文化语境紧密相关,也反映着艺术家的个体生命体验和真诚的创作态度,从主观和客观两种基点上体现着版画创作汲取自生活的养分,以及对生存环境与状态的哲学思考。占有相当比重的写实作品,以多样的形式选择比较直观地传导出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白山黑水,茫茫草原,雪域蓝天,敦厚的中土和秀丽的江南,因地而异的自然人文景观和生活印象带给观者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今年又正值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故有不少作品以此为主题,记录血与火的历史,唱响正义与人性的强音,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道义担当。具有观念性和抽象性的作品,则从更多的维度,以更个性化的视觉语言叙说内心的独白,令观者在感受版画独有的形式美感的同时,获得自身参与和想象的更多空间。
此次展览从版种的角度看,基本上比较均衡。由于制作条件的限制和由此产生的普及程度上的区别,木刻版画仍然占有相对多的数量。同样因为制作媒材的限制,画幅尺寸会因版种而异。本届版展取消了尺寸的限制规定,有许多尺幅很大的作品参选,且多为木刻作品,这就给评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确切地讲,作品的优劣不因尺幅的大小而分,反之,尺幅大小的确定应服从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因此,评判则更要细致审读,力求不因尺幅的大小而留下遗珠之憾。
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觉在参展作品中也能得以明显的展现。早期的中国版画曾有过模仿欧美版画的经历,新时期的中国版画也有同样的表现,这在学习与借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时过境迁,如今的版画创作已经表现出精神的独立和文化的成熟。绝大多数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散发着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所特有的淳厚气息,即使对文化传统的表现追求也不再是那么生硬和直白,而升华为自然的流露。
近些年来,对中国绘画,当然包括版画,一直有一种质疑:缺少令人震撼的作品。许多作品常常能使人眼前一亮,但细读之后,似乎力道尚有欠缺。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值得分析。时代的变迁,多元文化的形成,去单一性的标准判断,图像时代的快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创作水平的普遍提高,都与这种现象的产生存在因果关系。有为者需要沉静下来,获取更深切的生活感受,苦心孤诣于更高水平的艺术凝练,或许于高原之上能够出现高峰,这是社会的期待,也是文化的期待。
浏览本届送审作品,仍有一些值得商榷和需要注意的问题。比如,写实性作品中,有些缺少灵动的精神表现和对生活本质的深入发掘,存在着自然主义的倾向。尽管技法非常纯熟且有创造性发挥,但仍是略显苍白,减弱了艺术的感染力。个别作品立意不清晰,令人难以准确把握,影响评判。关于如何利用计算机软件的话题,许多先生都在不同场合提及。这次的作品中仍有数字模拟痕迹过于简单和粗糙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缺少主观情感的表达,缺少贴近画种本体语言的处理和组织,会使作品流于平俗,失去应有的生动和力度。
体验版画的创作过程,不妨可以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并因此而使版画自身具有了独特的严谨性、适应性和开放性。在融入当代艺术语境的同时,仍会以自身的方式和态度追求更高的学术定位,远离浮躁和喧嚣。相信未来的中国版画会一如既往,砥砺前行,继续贴近大众,也会重视市场,但不入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