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一生焕发着为民族大业而奋斗的革命热情、一生焕发着为人民群众而创作的艺术青春,不断用画笔和刻刀践行共产党人崇高宗旨的李焕民先生,虽然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3日在成都驾鹤西行,但对我而言,他并未离开,他的形象永在、他的精神永存!
在我心中,李焕民先生是永远高大的:作为一个优秀的党员,他无私奉献、一心为民,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曾经任职四川省文联和中国美协、四川省美协的老领导,他爱岗敬业、公道正派,是我们崇敬的偶像;作为一个坚持深入生活、创作不止的艺术家,他忠于艺术、根植百姓,是耸立在我们面前的丰碑!
初识焕民生敬意:把深入生活当成必修课
与李焕民先生相识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成都锦江大礼堂的一个画展上,我的国画作品初登大雅之堂。我就在作品前老实站着,想听听观众的看法,一位气质优雅、风度翩翩的长者看得特别仔细,看完我的作品后点评道:“画得拘束了一点,但有生活基础、有想法,还不错。 ”我稍后一打听才知道这位长者就是早年以满腔革命热情投身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刀笔不辍,在社会主义艺术道路上孜孜以求,创作出了《高原峡谷》 《扬青稞》 《攻读》 《藏族女孩》 《初踏黄金路》等大量精彩版画作品,在全国美术界享有盛誉的李焕民先生,他是年轻画家们崇拜的偶像。
之所以崇拜,是因为李焕民先生对艺术创作的态度令人敬佩。从1953年开始,他就把深入生活当成了必修课。他坚信“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 ,因此每年都会去高原釆风,而且决不走马观花,有时到藏族聚居区一住就是半年,甚至八九个月,全身心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为了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传递内在情感表达,以民族地区的变化彰显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他“将藏族群众的灵魂和体态、内容和形式糅合成一体,找那种酥油味,找那种神韵” 。因而他的作品总能充分表现藏族人民淳朴、粗犷的外形特征和豪放、自信的精神气质,以形传神,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在技法表现上不仅继承了中国版画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创造了具有符号意义的独特艺术语言。
不吝相帮见真情:既是乐于助人的典范,也是学术严谨的艺术家
认识了李焕民先生后,只要有大型画展我都会到场观看,只要有机会参加展出我都会送交作品,总希望能听到李焕民先生对作品的点评。他只要到场总是前呼后拥,许多年轻画家都想得到他的指教,他也总是不厌其烦,而且直言不讳,优点就是优点,缺点就是缺点,从不含糊其辞,遇到讨教问题也耐心解答,以其所知相助于同道。记得有一次,在审看四川省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时,李焕民先生在我丈六尺幅的作品前来回细看了两遍,然后侧身对旁边的四川省美协主席阿鸽说:“李兵用中国水墨画的方式把雪山的神态表现出来,而且有自己独特的皴法,在不用白和矾的情况下把雪画得这么亮,的确是个创新。 ”听了李焕民先生的话我很激动,问他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他说:“需要再提炼笔墨意蕴,需要增加些层次、增加些近景让画面更丰富。 ”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困扰我很久的画面单调问题从此大大改观。
李焕民先生既是乐于助人的典范,也是学术严谨的艺术家。在其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一直满怀着坚定的艺术理想和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他不仅以木刻刀法的变化和力度形成了个性化的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更为重要的是他用智慧、用心灵、用真情去观察、去触入、去讴歌雪域高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其作品既把版画语言提高到了一个新层面,为创造民族版画的新形式作出了突出贡献,又以深刻的精神内涵和美的品质而具有长久的穿透力,成为新中国版画艺术的一座高峰。
责任担当感后学:向外国学习,不当“盗版者” ;向文化传统学习,不当“活化石”
李焕民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气派和时代精神,能够创造一个时代审美的高度,成为中国版画一个时代的经典,其根本原因就是他有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崇高的使命感。在担任四川省文联和省美协、省美术馆主要负责人期间,他坚决贯彻党的各项文艺工作方针政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为四川省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他身体力行,以精品力作不断给后来者审美上的启示,激励着后来者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为山川代言、为时代作证、为人民挥毫、为百姓放歌。李焕民先生常常告诫年轻美术工作者,要把为中华民族文艺复兴而创作的责任担起来。创作出的作品既要有深厚悠久的民族气派,又要有崭新的时代精神。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既要对国外的艺术非常熟悉,又要对中国传统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还要跳得出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成果,但不当“盗版者” ;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但不当“活化石” 。要画出中华民族的魂。
李焕民先生还经常结合讲话、讲座、点评画作、接受媒体采访等机会,阐述自己的艺术主张,引导年轻画家以传统为师、以自然为师、以人民为师,使美术真正成为“美的艺术” 。他认为美术既要论事,也要论美。要高度重视艺术的形式感,讲究画面构成,黑白对比,块面组合,点线穿插,用多种造型元素构筑起画面的节奏感、韵律感。
深得下去、扎得下根,不断思考、不断创作,这既是李焕民先生艺术人生的写照,也是他为后学做出的榜样。记得我到四川省文联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去李焕民先生家看望他,已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家正在操刀创作巨幅版画《守望》 ,作品已近尾声,见我到来,寒暄一阵之后就把分刻的两块板合到一起,让我给作品提点意见,看老人家如此真诚谦逊,便仔细打量起作品来。只见一位身材健硕的藏族美女迎风而立,左手将酥油茶桶挂在肩上,右手搭棚式挡住耀眼的太阳光,充满深情、充满希望地遥望远方……作品将“中国梦,人民的梦”这一主题通过一个在阳光下展望前方的藏族妇女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看后当即向他表达了对作品的高度赞赏。但李焕民先生还是非要找不足,于是我小心翼翼地说:以我在藏族聚居区工作生活了10年的观察,当肩上负重时身体上半部要略为前倾,因此建议在腰部有一点向后展的表现。他一听便说好好好,而且后来真按我所提的建议做了改动。这幅版画作品《守望》在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时,获得了创作奖银奖。每当看到这幅作品便对李焕民先生虚怀若谷、精益求精的态度油然而生敬意,让人永远难以忘怀。
谆谆教诲铭于心:创作就像打井,不要到处去刨坑
李焕民先生的辞世是中国美术界和四川文艺界的巨大损失,他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忠于党、忠诚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美术事业的杰出艺术家。他虽然走了,但他政治上立场坚定、思想上追求进步、工作上勤勉务实、作风上淡泊名利、艺术上勇于创新、生活上勤劳朴素的高大形象,却永远伴随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去完成他始终追求并为之奋斗的事业。
他常常引用李可染先生的话提醒我们,搞创作就像打井,不要到处去刨坑,要真正打一口井,要见水见油。他在给我们谈他的创作体会时曾说:“一个人一辈子,究竟能干多少事啊?一辈子能够干好一件事,就算不错了。现在回头看看,我感觉我走对了。 ”我觉得一个画家,之所以能够画出一些画,是他内心里深深藏着的感情,与现实的时代融合起来,深深地打动了你。无穷的激情和动力,来源于我对生活的发现,我要表达我的发现。表达把艺术的形式美和内在美,以及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精神融合起来的艺术追求。
就在李焕民先生离世前两个月,当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和中国美术馆共同策划主办的“向人民汇报——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当代十五位美术家作品展”在四川美术馆开幕时,李焕民先生还和我等在《初踏黄金路》作品前合影。也就在当天,我陪他在观看展览过程中谈及当前美术创作问题时,他还语重心长地说,画家一定要眼睛盯着现实生活,要到生活中去找创作灵感,闭门造车是没有出路的。中国画要发展既不能离开传统也不能脱离时代,没有了创作的源泉和营养,就不可能有精品力作!他还鼓励我说:“你以水墨画表现高原雪山的探索很有意义,也很有成果,路子正、有创新,要继续往前走。 ”
教诲又岂止在艺术、岂止在我等画家同道。当生命走到最后时刻,李焕民先生趁着精神状态稍好时面对摄像机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叮嘱子女要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共产党的光荣,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李焕民先生虽已离去,但他却永远活在我心中。(作者 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