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支持单位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版画系
文献支持 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
总 策 划 范迪安
学术主持 苏新平 王少军
总 监 张子康 秦建平 王华祥
策 展 人 蔡 萌
学术支持 张 烨 黄 洋
开 幕 式:2107年12月20日(周三)下午2:00
展览时间:2107年12月20日——2018年2月25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B展厅
缘起
李桦(1907-1994) 是我国著名版画家、美术教育家,也是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中国现代版画事业的奠基者。李桦一生的艺术追求和思想理念,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历程紧密相连,并以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青年时期,他积极从事以救亡图存为重任的新兴木刻运动,35岁即被徐悲鸿誉为木刻界的“老前辈”;中年后,以极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致力于高校版画教育体系建设及美术理论研究;晚年担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领导版画界开展各项开拓性工作。李桦为人光明磊落、大公无私、朴实无华,其师德人品至今仍被称颂。伍必端先生说他像一颗“透明的钻石”,黄永玉以“一切人格和艺术的赞美,只有李桦当之无愧”,以此形容他的高尚品德。
范迪安教授在前言中提到:“李桦先生对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的贡献还在于,他把自己全部的版画作品,特别是大量的木刻原版,以及丰富的文献资料,悉数捐赠给了学校,这是他和师母无私奉献精神的集中体现。本次展览以历史研究的视角和深化认知的宗旨,对李桦先生的艺术人生和不同时期的创作、研究与教学成果做了全面的梳理,形成学术的脉络,从展览策划到展示设计都呈现出一个可观、可感、可阅读的李桦艺术世界,让人们在李桦精神的烛照下认识和理解一代先贤的伟岸与不朽。这是对李桦先生最好纪念,也是我们今天在艺术上薪火传承、继往开来的意愿。”
主旨
作为现代中国版画的开拓者、系统建构者与艺术大家,李桦先生是他那个时代具有标高意义的角色。先生生前办过许多次个展,但主要集中在其青年时期,晚年及去世后并没举办过完整历史序列的大型回顾展。对于这位版画界的泰斗来说,这种现象与他的历史地位显然是很不相称的。因此,我们如何思考李桦在当下的意义?为他举办一次具有回顾意义的纪念展,对其史料和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并展开新的学术讨论,是将李桦个案研究逐步引向深入,也是对当代版画事业的一种推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如何让这种“老先生展”能够作出一种“突破性”,如何将李桦精神唤醒和激活?以及如何呈现一个复杂、多维而又饱满的李桦?也构成此次展览的另一主旨。
主题
此次展览主题中的“桦烛”概念,原意为“用桦木皮卷成的烛”,有光彩映照和华美的烛火之意。历代文人骚客也有多次提及,唐代沉佺期《和常州崔使君寒食夜》:“无劳秉桦烛,晴月在南端。”南宋陆游《雪夜感旧》诗:“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不一而足。此外,“桦烛”还特指旧时结婚所用的画有彩饰的蜡烛,借指婚礼,并有喜气祥和之意。而蜡烛更有教师的象征寓意——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因此,“桃李桦烛”也有“化成桦烛桃李香”的意味在其中——把物质的东西转化为精神。
我们将“桃李桦烛”这个主题的英文定义为Prometheus in Printmaking(版画中的普罗米修斯)。是因为,普罗米修斯(古希腊语:Προμηθε??;英语:Prometheus),在希腊神话中,是最具智慧的神明之一,最早的泰坦巨神后代,名字有“先见之明”(Forethought)的意思。普罗米修斯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从奥林匹斯山上给人类盗来了火,还教会了人类许多知识和技能。所以,普罗米修斯有火种以及人类老师的含义,而将Prometheus in Printmaking作为该展的英文标题,从文化上也会让西方人容易理解李桦之于中国版画的地位、意义与价值。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表示:“此次展览我们对李桦先生一生的艺术经历和艺术创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一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展览对史料和文献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益的梳理,以反映历史素材的当下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期冀通过展览的呈现和传播,引发艺术界乃至社会对这位在其所在时代具有标高意义的重要版画艺术家的再度认识和学术讨论,并启发大众对当下版画艺术创作的深度思考。
李桦先生在艺术上的实验态度和开拓精神是他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重要前提。在任何一个时代,这都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核心动力,我们的展览正是对这种创新精神的宣扬和回应。是这位“普罗米修斯”为艺术带来了万丈的光芒,照亮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也照亮了漫漫后世。
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而言,为李桦先生做这样的展览,满怀敬意和诚意,更是颇感自豪,我们希望以细致严谨,也不失大胆创新的态度致敬我们敬仰的前辈。如果观者可以通过展览获得感染和启发,便是对我们工作的最高肯定和赞扬,我们心向往之。”
结构
此次展览的结构围绕李桦三个不同的文化身份展开,以此对其进行再解读:先锋骁将、美院先生、木刻作家。
1、先锋骁将
作为新兴木刻运动的一员骁将,李桦与鲁迅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鲁迅的引导下,他以勤奋的创作和执着的实验态度,将“新兴木刻”这一概念提升到“独立艺术”的高度,同时也最早将创作木刻、复制木刻等沿用至今的版画基本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这对于新兴木刻运动和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都是不能忽视的内容。此外,李桦终身以积极入世的态度、平和内敛的性格来践行着“走出书斋”的思想理念。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例子很多,但像李桦这样披上戎装亲历烽烟的却实属罕见。特别是李桦提倡并推动的“木刻流动展”并配合《现代版画》的出版发行,为普罗大众和知识阶层制定了不同的木刻实践方针。
因此,如何勾勒出这个特殊的大时代背景,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新兴木刻作为当年的“新媒体”,具体怎样被木刻家运用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实践中?而李桦作为其中的一员骁将和最佳案例,其个人的作用和艺术语言探索与大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构成怎样的互动和张力关系?是这一展览单元所关注的核心。
2、美院先生
作为一个始终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将艺术家身份次之,且桃李满园的美院老先生,李桦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德高望重、温文尔雅的教书先生形象。而作为新中国版画教育的开拓者和系统与格局的建构者,他经历了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两个时期,尤其在后一时期中,他作出的成就和贡献最大。不但主持建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版画家协会。那么,如何重点突出这一新的历史时期李桦对版画教育尤其是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的建立?而他的纲领、结构、人员和课程设置如何确立?当年的教学定位与态度立场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怎样的宝贵遗产?因此,本单元将突出李桦作为教育家的活动和学术思想。
3、木刻作家
毋庸置疑,在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李桦是少见的几位实践、理论与教学样样精通的艺术家之一。创作方面,李桦留下《怒吼吧,中国!》、《怒潮》组画、《天桥人物》等针砭时弊的经典佳作;理论建设上,李桦不仅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版画”词条,并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版画”概念的建构,其生前撰写的美术理论文章更是多达一千余篇。因此,我们将李桦定义为一种“木刻作家”身份,既符合他以刀作笔、刀笔兼得的独特气质,更符合我们对其艺术作者论的美学创作原则的认知。我们将从一个艺术家在各个时期自我身份认同建构的过程去考察李桦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
活动
展览期间还将举办系列学术研讨和公共教育活动:1、论坛:大时代与木刻作家,将致力于扎实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届时,我们将邀请专家学者围绕展览主题和架构,围绕李桦先生的艺术成就,以及与美术史的关系等诸多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研讨。2、讲座:我们将邀请日本著名版画研究学者三山陵面向公众,围绕李桦及中国现代木刻运动,进行一场公开讲座。
3、工作坊:凸凹之间——亲手体验木刻版画的制作。针对公众组织进行版画实践的工作坊,重点向公众介绍木刻版画的特色和区别,扩展观众对版画的了解。4、工作室探秘:以公众报名的方式,组织2-3次实地探访中央美院版画系木版工作室,并有专业学生和技师讲解。5、策展人导览:通过预约的方式,定期由展览相关组织策划人员带领观众看展览,讲讲展览背后的故事。
在本次艺展开幕之际,策展人蔡萌接受了新浪当代艺术频道记者的采访:
蔡萌,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副研究员,并兼任《大学与美术馆》副主编。曾供职于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2008)和广东美术馆 (2009—2010)。策划的展览有“第三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首届CAFAM未来展”(2012)、“首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3)、“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2014)、“第二届CAFAM未来展”(2015)、“第二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2015)和“罗杰·拜伦:荒诞剧场”(2016)等。
新浪当代:总体的讲一下您的策展初衷?
蔡萌:策展的初衷就是做一个跟以往不一样的“老先生展”。
假如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老先生展”,以往的经验会告诉你,基本上无非就是一些反应其成就的作品、按年代或创作主题划分的展览结构、年表、一些文献手稿或草图等等,似乎就是这几年“老先生展”的一个模式了。不可否认,近几年,由学院美术馆发起、带动的“老先生展”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展览领域独特的文化现象,而我所供职的这家美术馆就是其中的始作俑者。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个展览区别开之前的模式。如何让这个展览符合李桦的个人气质,如何更有效的针对李桦留给我们的作品和文献展开策展,如何呈现出一个复杂、饱满而又陌生的李桦,就成为了我们策划这个展览的逻辑起点。而我们定义的这个气质是符合一种我对他想象逻辑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李桦,因为真实李桦你是无法穷尽的。我们只是尽一切所能去把握住符合我们想象逻辑的李桦,并且基于这种逻辑,从中找出若干个要素出来,比如:你在展厅里看到的一些盒子,一些牛皮纸和报纸,一些隐隐的烛光,一些老照片,以及闻到的一些淡淡的樟木香等等。慢慢地让我觉得这些东西会符合他的气质,同时这些元素也能够在我们对李桦的想象逻辑中自洽。
当然,我们也是把李桦当作一个参照,不断思考他在当下的意义。一个时常被我们提及的话题是:如果我是艺术家的话,在当下是不是也要做一个像李桦一样的艺术家?我们不断地观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问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四种关系:
一是批判他;二是逃离他;三是被他和他所处的时代裹挟,沉浸其中,与他共舞;四是超越和穿越他。权衡利弊之后,我们选了第四种关系,就是超越。那么,如何超越?再往深想,又出现四个要素摆在我们面前: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爱情的。我认为这四个要素是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所以,我在四个要素里选择了“艺术”。于是,我开始找年轻的艺术家合作,并把这几位参与工作的艺术家以设计师身份放进展览,比如:空间设计、文献设计等。希望从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艺术品位、学术背景和专业背景出发,把李桦作为一个对象,对其进行观察、思考与呈现。此外,这次我也是头一次尝试这种与年轻艺术家一起工作,深入地做一个“老先生展览”。因此,在整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强调内容,所有的形式是围绕内容展开的,是为内容服务的,是从内容中生发出来的,二者彼此互相支撑、相得益彰。为了避免过度设计,或者说让箱子元素过于强势,在这一点上,我们始终在谨慎地控制展览的整体调性,以及拿捏各种要素之间的分寸关系,生怕把展览做过了。我时刻提醒我们的团队成员,我们的这个核心团队的工作是围绕内容展开的。
不难发现,这个展览我们没有使用常规的作品装裱和展陈方式。而是作品、文献、实物打散,重组后,统统被放置在90个大大小小四个尺寸的木箱子里。箱子是用香樟木做的,观众会在展厅里闻到樟木的气味,这也算是一种沉浸体验吧。但这不重要。我们的目的是,展出结束后,除去箱子里的光源、衬板和亚克力面板,将李桦的木刻原版与文献统统放在里面,使这批藏品现有的保存环境得到改善。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找到呈现木刻原版最佳效果的办法。首先,当我们去美术馆藏的李桦版画作品时发现,这八十几张作品,用了不到一小时就看完了。感觉有点儿失望。觉得李桦的版画作品有些过于简单与单薄。于是,又约了去库房看李桦的木刻原版。结果,当我们把裹在外面的牛皮纸打开,将板子拿在手里的那一刹那,一种复杂、精致、严谨的感觉凸显出来。这些板子太有温度了。所有人都被这些板子上的丰富而又微妙的细节深深吸引。尤其是李桦1949年以后的版画作品,由于形式上变得越来越简单,而体现出大面积的留白。而这留白在木刻原版上则体现在“铲底”上丰富而、多变,富有章法和控制力的刀法中。我们当时就明确了这个展览一定要展出大量的木刻原版。而这些尘封已久了李桦木刻原版如何得体的呈现,成为我们思考展陈设计的一个核心要素。那么,如何能够展好这些板子呢?最终,我们敲定了箱子的概念。这样才能让灯光从箱体内部的四边发出,并扫过木版表明轻微的起伏,让上面凹凸的刀痕浮现出来。当然,这个箱子概念既可以理解为书箱、画箱、工具箱,也可理解为旅行箱,寓意着李桦大半生所处的漂泊动荡过程。而这些自发光的箱子散发出来的光芒,有些体现为隐隐的烛光,呼应着“桃李桦烛”的展览主题;而有些则体现出一种生命燃烧,迸发殆尽的辉煌感。
最后,这策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开始了解李桦的过程,从开始试图接近他、走进他,进而试图进入到他的生活。我希望通过这次尝试,找到一种做老先生的方法——如何用一种新的方式对老先生们进行唤醒和激活,进而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整体提升,同时给观众一种类似剧场体验和沉浸感,通过展览去感知李桦的存在状态。我想,最后我们呈现出来的这个展览,既不是一个版画展,也不是文献展;既不是一个回顾展,也不是成就展。其实,它就是个纪念展,我们在纪念一个人,一位美院的老先生和一个老版画家——李桦。
展览协调 高高
展览执行 吴鹏 宿世存 闵志伊
藏品管理 李垚辰 姜楠 杜隐珠
视觉及展览设计 纪玉洁
空间设计 孙 华
文献设计 杨圆圆 王启凡 陈哲
灯光设计 刘晓光(微博)
媒体宣传 徐新立 赵晶 何一沙 吴靖
公教推广 任蕊 姚轶群 梁雯
行政统筹 蒋思妤 孙炜 杨柳
影像统筹 丁怡
影像制作 雅昌艺术网
资料整理 孙文 陈轩荣
鸣谢机构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上海鲁迅纪念馆 中华艺术宫 广东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 四川美术馆 墙艺术
鸣谢个人 江文 王雁 曹庆晖 王尽晖 李抗 李浩 郑于民 刘思源 张征 蔡涛 卢迎华 刘宏剑 周丽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