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今年正值徐匡先生80岁诞辰,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北京画院,四川省文联,四川省美协主办的“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即将在北京画院2018年3月17日开展。
2010年"阳光高原——徐匡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据了解,即将开展的“匠心独行——徐匡独版画艺术展”是继2009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灵感高原”,2010年北京画院举办了展览"阳光高原——徐匡作品展",2011年上海美术馆又举办了“刻画人生——徐匡艺术作品展”之后,艺术家徐匡近十年来重要的首次个展。
2011年上海美术馆“刻画人生——徐匡艺术作品展”
八十年之中,艺术家徐匡20年学画成长,后六十年辛勤创作,为我国20世纪的美术史留下了一大批经典作品。作为20世纪的中国美术大家的个展,主办方将梳理出 “求学时光”,“刻画人生(版画经历)”,“独版画”三大板块,从艺术家徐匡最新创作出百余幅独版画精选出40余幅独版画展出,届时与观众见面。主办方以此记录、传播与研究徐匡先生的艺术,激励新一代的版画青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艺术家 徐匡
徐匡作为中国现当代版画的领军人物,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引领了新中国美术的木刻版版画。他出生于1938年战火纷纷的年代,经历了新政权的更替,在新中国成立后成长为一位出色的版画家,肩负时代的使命,创作了一批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
艺术家徐匡与夫人阿鸽
在长达近60多年的艺术生涯当中,他的题材、造型语言、风格的探索都呈现显着阶段性,但是贯穿期间是他所追求现实主义艺术的不懈努力。数十年如一日,表现着藏族人民生活的题材。古稀之年,他不断尝试新的艺术语言——独版画,以原版木刻与素描为综合材料的创作方式。
徐匡小学照片
一、艺术求学时光
徐匡从小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接触绘画,早年就读于陶行知创办的上海行知艺术学校,系主任为版画家王琦。1954年徐匡考上中央美院附中。附中首任校长丁井文随中国美术教育考察团访问苏联,考察学习了莫斯科美术学校、列宁格勒美术学校等美术学校的教学经验。
少年徐匡水彩自画像
因而徐匡在这里得以接受严格的苏联美术学院的严格训练,扎实的素描基础,也为日后现实主义题材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附中毕业后他到四川美协去体验生活,成为《重庆画报》的一名编辑,在老领导版画家李少言的鞭策和鼓励下创作了《待渡》《海员》《嘉陵江畔》《红岩》插图等作品。
1959 年,人民日报刊登
早年他的绘画风格还不确定,吸收了老一辈版画家注重形式感和抽象感,黑白分明的艺术特点,以及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绘画语言特点。60年代为了探索形式美,他将汉砖拓片的形式融入创作中,创作了一批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如《彝族女孩》《小山花》《秋收》《果园姐妹》。
乡村小学 43cm×57cm 1964 年 版画
而此后在乡村体验生活创作的《乡村小学》则是充满质朴情感。70年初除了具有文革色彩的《不许奴隶制复辟》,大多绘制美好的自然与人性。
二、刻画人生:艺术进入藏族人民生活
1974年,徐匡开始到藏区深入生活。第一次是到四川阿坝若尔盖的军马场生活了2个多月,回来便创作《草地诗篇》,创作形象明显具有那个时代的特殊审美,刻画人物及环境比较细致。1975年,他又随阿鸽等五位画家一起深入西藏腹地9个月,回来后就创作了大量与西藏有关的作品,并一直影响到他40多年来的创作题材。
1985 年和李焕民达瓦等在阿坝州若尔盖草原深入生活
作为新中国版画家群体当中的四川版画家,一直在建国以后的版画创作当中异军突起,风骚独领,他们创作出过一大批影响深远、具有时代代表性版画作品。特别是新时期的1980年中国版画协会成立以后,在常务理事当中的四川版画家,以李少言、牛文、李焕民、酆中铁、徐匡为代表,在这个代季之间徐匡显然是中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与承继人物之一。
主人(与阿鸽合作) 70cm×70cm 1978 年 版
在这样一个具有鲜明代季关系的创作群体的创作环境当中,徐匡先生的作品吸收和借鉴了前辈的创作,譬如李少言的强烈的表现力量、牛文先生的作品的抒情感与构图巧思,吴凡先生的由生活细节生发的清新内容,在徐匡先生身上都有或明或隐的体现。这一时期的作品画面留白很多,以白色的背景衬托画面的主题人物形象,以强烈对比衬托草原青年的强壮、藏族少女的质朴、藏族儿童的天真、草原动物的原始等特点。
徐匡与阿鸽在西藏采风
如与阿鸽合作的《主人》是具有少数民族题材里程碑的作品,此外《新路》《小骑手》《牧场上的小学生》《两个小演员》《希望》《高原的阳光》《洁白的哈达》反映真实藏民的美好生活。这一时期还穿插其他风格的作品,如水墨画意味的套色版画如《花裙》、拓印风《珠峰的女儿》,以及具有中国传统木板画线刻为语言创作的《大渡河畔》《阿噶家的羊群》。
这一时期的徐匡信奉传统艺术原则,表现世界与自然的美好和希望,与其早年受苏联版画的影响有关。苏联画家作品大多体现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理想。苏联画家讲究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强调对生活的观察体会,并从中加以提炼。徐匡重视构图的灵活性,善于利用刀与木头的质感特点组织刻画人物在事件中的形态变化,作品当中洋溢着一种磅礴的浪漫主义精神,将抒情和宏大历史背景相互融合。
三、转变期:创作新的艺术语言“独版画”
90年代以后周思聪、詹建俊到四川写生看了徐匡的版画,梨木板可以更好的体现徐匡刻制的丰富性。他们认为徐匡的技术已炉火纯青达,到达艺术极致,木版原版就可以成为一幅绘画,建议他留下一些刻板不再印制。
艺术家徐匡在四川美协化龙桥工作室创作《花朵》
徐匡希望有所突破,渐渐放下木刻刀,转而对油画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此段时间的油画体验的沉淀为其2010年以后独版画的创作打下了基础。他大量去学习西方经典油画拉斐尔、米勒、维米尔、梵高等艺术大师的作品。
花朵 90cm×45cm 1988 年
虽然这段时间版画作品不多,但是他也没有停止操刀,如原版画《花朵》《老阿妈》《守望》《高原雄鹰》《背柴的女青年》。从素描稿直接起刀入手,光影、明暗、质感、触感,一挥而就。木版的原木色、特殊纹理以及起稿所绘制的素描相配合正可谓一种艺术形式。2004年他应四川美协要求所绘制《奶奶》是其转变期的又一个高峰。随后他又创作了《走过草地》《扎西和他的羊》《家园》《山寨依然美丽》等一系列作品,对于环境的处理刻画可谓精细入微。
红衣少女 100cm×150cm 2000 年
2009年至2011年3年时间,分别在北京、上海的三次个展亮相展出了艺术家徐匡的系列未印制的版画原版,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激发他在此后的创作,便直接以木版为创作对象,不再受印制成品画的拖累。也不会受木版画原稿需要镜像描绘在木板上的各种技术限制。
艺术家徐匡与独版画作品
雅昌艺术网:请您谈谈您创作这批独版画的缘起、初衷是什么?
徐 匡: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创作的版画最早主要还都是刻了都要印出来的。记得当时刻了一个《守望》那件作品,詹建俊、周思聪等一些北京的同行们到我的工作室来参观。看了刻好没印的原版,他们都觉得特别好,说别印了,特别丰富,当时是梨木板,很好看。后来我就慢慢留了一些没印的,也觉得在板子上效果很丰富。
艺术家徐匡与夫人阿鸽
阿 鸽:他有些作品出来以后,我是第一个看的,很激动的。包括刻这幅大头像。素描画好以后,我说不能刻,刻出来就没有了素描的效果。结果他坚持刻,刻出《斯朗卓嘎》来比素描效果更好。
喜马拉雅 120cm×180cm 2000 年
雅昌艺术网:八九十年代您也留了一小部分?
徐 匡:一般是不大的小件,很少。原因就是当时你刻这个干吗?要让你交创作,参加版画展览。环境时间不对,真正搞这个独版画是2000年。尤其是吴长江搞“灵感高原“展览,那时候已经开始了,还有王明明在展览会上认识我,进一步肯定了我,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也做了展览。在这之前两年我就集中搞了几十块。
雅昌艺术网:那是2009年之后,您这个转折有没有更具体的契机原因。
徐 匡:因为2010年左右,我就不大参加全国美展了。因为评奖的时候评委不给你奖又不好,不评吧,又觉得我的水平在这里,所以弄得我很恼火。那个以后,就觉得这个形式,不参加展览就可以搞创作,创作就放开了。从那个以后,我就开始比较集中时间搞这个独版画了。时间大概就是在在中国美术馆 “灵感高原”的展览以后。
山寨依然美丽 150cm×100cm 2009 年
雅昌艺术网:现在积累了近百幅作品,应该说独版画创作其实有意无意之中形成了您的第三个创作高峰。北京展览以后,大家就觉得很震撼。
阿 鸽:09年他刻的《山寨依然美丽》,当时还没有想做独板,08年地震,09年搞一周年纪念,当时就做灾后重建。他那个构图一出来我就说很好,一个藏族妇女从楼顶上往下走的形象,我说这个点子选的好。结果刻出来以后就不想印了,觉得很丰富,结果这一件就留下了的。
牧归 120cm×180cm 2008 年
《格桑和她的朋友》、《牧归》是在都江堰工作室做的。他不光是做一件,同时做好几件,轮换着每天弄一块。当时也没有觉得怎么样,他画过一张油画的《牧归》,效果还是比较好。后来他就刻在板子上,他平时都是平放着的,有一天他一立板子起来,我就觉得好丰富,他前前后后刻了一年,很费劲的。所以2000年以后,特别是在北京一展览以后,大家就觉得很震撼。
格桑和他的朋友 120cm×180cm 2008 年
雅昌艺术网:您一般创作的时候,直接用写生稿的情况多吗?
徐 匡:从写生当中搞创作,我比较少。生活里哪有摆好的形象,完全靠你的感觉。上车、下车、过路,坐码头的时候,先有一种感觉,然后慢慢再琢磨形象。《斯朗卓嘎》,这个女孩很平常,很普通、很普通的一个人。我有次写生到了雅江以后,来了七八个女的,吴长江说你来选,我就选了这个当模特。我觉她很有味道,就拍了很多照片。最后呢,这个人和原形有一点点微妙变化,那就看你的修养和表现力了。
斯朗卓嘎 100cm×150cm 2010 年
雅昌艺术网:人物的表情跟背景揉在一块儿,她的表情您也做了变化。
徐 匡:我一般不要求摆,一摆就僵了,都是他在生活中我悄悄地观察,让她尽可能的自然。
远方来客 100cm×150cm 2009 年
雅昌艺术网: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版画创作比搞中国画的更注重生活中的原形,您得到的艺术灵感到底是写生的原形还是您心里的形象?
徐 匡:我是这样的,首先感觉这个情节和人物都有一点。比如说《主人》,当时去拉萨、去西藏其它地区,还是比较贫穷的,那儿哪有像现在我们刻划出来《主人》的形象。但是当时就有这么一个现实藏民形象,但是那个形象不能放在画面上。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搞的“三突出”,也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要求。我独立创作的《高原阳光》形象,现实生活里头都是很瘦弱,不是这么壮实的,就得回来加工。头发也跟我差不多的,稀稀的,这都是后来加的,包括他身上的肌肉。
远方来客(局部) 100cm×150cm 2009 年
雅昌艺术网:您看到他的第一眼激发了您什么感觉?
徐 匡:我觉得这个动态或者这个藏族人动态的形象可以。
雅昌艺术网:然后再把不满意的地方逐渐去掉。
徐 匡:对,加工或者是找到其他合适的。
珠穆朗玛 180cm×120cm 2012 年
雅昌艺术网:这就要说艺术源于生活,来源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感觉还是原始形象。
徐 匡:我觉得首先是他的感觉还是不错,但是要真正成为一张理想的作品,整个形象还不行,衣服也不行,我就来加工。把我想象中的加进去,这是很明确的。
看赛马 93cm×38cm 2013 年
雅昌艺术网:您的创作模式跟六七十年代提倡的典型化有点相象,当时强调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感觉他不能完美地表现您从他身上看到的某一点,就需要要把这个扩大、完善、修改处理。
徐 匡:《草地诗篇》原形真是感动我,等我后来搞成这个样子以后,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搞的“三突出”,也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要求。
雅昌艺术网:所有的艺术,不管什么画种,大家普遍都说要追求“味道”。
徐 匡:我感觉它很有味道,这个味道是有点抽象,但却是确实存在的,语言又表达不出来。
牧场 120cm×180cm 2013 年
雅昌艺术网:这个味道是不是当时您采风写生的时候第一眼看到的东西?
徐 匡:这个感动里边有些是,有些是可以变成画的,有些则不行。或者感动你了,它太抽象了。我们是造型艺术,是视觉艺术,全部要通过视觉的。有些是戏曲舞台上通过一个过程来表现。
火把节•风雨无阻 120cm×180cm 2012 年
雅昌艺术网:这个味道是您写生采风的时候构思的结果,还是最后落实到材料层面,刻板子的技法的效果,您觉得技法是主要原因?
徐 匡:技法绝对不是主要的,技法是为我弄成稿子,把我想象的做出来,真正到刻的时候是后期了,就靠你的经验了。最关键的是前面取材,最感动你的那部分,不能干扰它,必须以它为主,一切为了这个东西。所以后来我放弃了很多,我明确感觉到形式和内容最后标准是内容是第一。你说为了表现一下,不需要,首先是这个事情感动你,你为了这个让技巧为它服务。
回家 150cm×100cm 2017 年
雅昌艺术网:艺术家们都说深入生活、源于生活,落实到具体层面,您认为深入生活中拍照片、画写生,采集素材形象和感受气息、寻找感觉,哪个更重要一些。
徐 匡:如果照相能够产生艺术品,那么千千万万的照相机不都是艺术家了么,不是这样啊,它仅仅是个工具。我现在所画的这些东西,不管是速写得来的,还是写生得来的,包括从照片得来的,殊途同归,都是从生活感受当中来的。我经历过、我看见过,它感动了我,这样才出来的。一味的写生,也有不少单靠写生就成为伟大艺术家的,历史上有很多,这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来决定。但是有个共同点,就是你在艺术上能够感动人,写生也好、不写生也好,最后都是要在展览会上见,用作品讲话。
牧羊姑娘 120cm×180cm 2014 年
雅昌艺术网:感谢徐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提前预祝您80岁生日快乐,“匠心独行”独版画展览圆满成功,您和阿鸽老师幸福安康,艺术之树常青常绿!
徐匡:谢谢!(记者 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