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李英杰近照
李英杰作品
李英杰作品
天津美术网讯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展览会上,一件水印木刻作品深深吸引了我,占据画面百分之八十的地方,摆放着一排排的钢管,从钢管的缝隙中顽强地钻出了几棵小草,作品的题目就叫《缝隙》。这件尺寸不大的作品的出现,正值当时的塘沽群体版画创作如火如荼、风生水起的时代,作品释放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对工业抒情版画的定位,给了准确而又恰如其分的诠释, 这件作品的作者是李英杰。
《缝隙》给当时的塘沽版画送来了一股清风,为以钢铁工业为主要元素的,以展示力量之美为主要审美情趣的塘沽版画增添了一丝婉约之美、一份人文关怀。《缝隙》对生活中我们司空见惯的小草有了一种牵肠挂肚般的怜惜,这在当时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其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也是那种口号似的表达方式无法比拟的。这种表达与其说是作者借物喻人,毋宁说是英杰内心深处的本真情怀,渐渐地这种情怀成了他的一种偏好,而这种偏好最终演变成他的审美追求。
我们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自有其道理,然而,源于不是照搬,高于不是脱离,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艺术家正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认知、感悟、提炼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达出来,完成创作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生活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第一线的滨海工业版画的作者们是富有的。正是有了这样的生活历练,加之自身天资聪颖,使英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塘沽版画作者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整个版画群体的核心人物。
英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塘沽版画群体中算是一位高产作者,那一时期,他创作了《盐田月》《月光曲》《码头交响曲》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反映现实生活与地区风貌的优秀版画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英杰对画面中格调的追求以及对形式美的探究之因素,较之早期的一般意义上的工业题材版画创作,有了进一步的创新与发展。他的作品中那种不羁的、肆意的、打破时空界线的编排与构图方式,充分体现出他对生活对艺术的透彻理解和充分自信。德国诗人歌德说:美是艺术的最高原理,同时也是最高目的,英杰深谙其道。纵观英杰的版画作品,不难看出其在艺术语言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一以贯之的个性化的审美追求,这一点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尤为重要。
英杰从长芦盐厂的一名普通的炼钢工人到画院的专职画家到公司经理再到城市建设的艺术顾问,一生转变过不少角色,艺术上集版画、油画、装帧设计于一身,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多面手。后来当了塘沽文联主席,事务性的工作多了,相对创作的时间少了。然而,他却在文联主席的位置上发现了自己得以施展才能的新天地,这个平台给他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他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他先后参与策划与设计了多项新区文化项目,对新区城市环境的美化,对新区城市形象的塑造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以提案的方式创建了素有“露天汉字大观博物馆”之称的海河外滩公园文化墙项目,并且,担任了该项目的设计与艺术总监。把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学作品请全国各地著名书法家,用不同的书体进行书写,并将这将近二十万字雕刻在形态各异的石碑上,在长达1.5公里的海河外滩公园按照设计图稿安装及整体建设完工,这本身就是个壮举,英杰认为最好的设计理念是当下看不张扬华丽,若干年后看也不过时陈旧。这大概就是他对自己设计的要求吧。如今海河外滩文化墙已经成为人们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孩子早期文化启蒙的重要场所,这与英杰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英杰在近两年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一门心思地放在对滨海工业版画未来的谋划与发展上,身为新区文联领导,又是新区版画重要作者,他深知要想把滨海工业版画这个经过几代版画家的努力,为新区文化艺术事业作出过突出贡献,并且,在全国曾有过较为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传承下去,让它健康地延续成长,没有一个职能部门操持是不行的,他不希望看到这样一张文化名片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毁掉。在他的精心策划与积极推动下,由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滨海新区文联机关、滨海新区美术馆三方共建的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大师工坊暨滨海工业版画创作及驻访基地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经正式启动运营,终于使这个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了最后的归属与安顿,实在值得庆幸。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新区版画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滨海工业版画会再现勃勃生机。
今年十月英杰退休了,人生出现新的转折,怎样规划自己退休后的生活,英杰早有盘算,但我知道,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他是不会停下来的,作为同道,作为朋友,我希望他每天快乐。(文/侯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