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困兽“(Stuckist)组织的抗议观众正在观看邓肯•坎贝尔(Duncan+Campbell)作品《它之为他们》D CampbellIfO 玫瑰花蕾,2013 HD Video邓肯·坎贝尔(Duncan+Campbell)作品《它之为他们》Tris Vonna-Michel联合策展人莉兹·凯利·汤姆斯(Lizzie+Carey-Thomas)正在为媒体进行介绍美术馆外景西娅拉·菲利普斯(Ciara+Phillips)作品《分享的物事》西娅拉·菲利普斯(Ciara+Phillips)作品《分享的物事》西娅拉·菲利普斯(Ciara+Phillips)作品《要讨论的事儿》詹姆斯·理查德(James+Richards)作品《屏幕》詹姆斯·理查德(James+Richards)作品《无名货品》詹姆斯·理查德(James+Richards)作品《无名货品》展厅外展厅内第一件作品是詹姆斯·理查德(James+Richards)的影像装置
(伦敦当地时间)2014年9月29日上午10时至12时30分,2014年英国艺术界最高奖项——特纳奖(Turner Prize)的提名奖得主作品展在泰特英国美术馆(Tate Britain)进行了媒体预展。今年受到提名的四位艺术家分别为詹姆斯·理查德(James Richards)、特里斯· 冯那·米歇尔(Tris Vonna-Michell)、西娅拉· 菲利普斯 (Ciara Phillips)和 邓肯·坎贝尔(Duncan Campbell)。最终得主将于今年12月1日揭晓,届时4万英磅奖金中的2万5千英磅将被收入其囊中,剩余奖金由其余三位提名奖得主均分。
风口浪尖上的特纳奖
特纳奖当初使用J.M.W. 特纳 (1775–1851) 的名字来冠名只是出于偶然,首先特纳是英国本土艺术家,其次他曾有意建立一个鼓励年轻艺术家的奖项。但事实证明,特纳奖的命运与他如出一辙:在早年饱受争议,多年后却能够扬威立万。1984年成立的特纳奖今年正逢三十周年,它曾几易东家,改换评选规则,历经女权主义者,反政治化、商业化艺术人士的轮番指责,如今已经成为引领英国当代艺术进程,提高大众对艺术关注度的不二奖项。其影响力甚至波及到整个欧洲地区,而每年的发布会也总是引发国际媒体的瞩目。
每年4月或5月,五人评委会都会根据过去12个月中英国本土艺术家在世界各地展览中的表现,评选出大约四名五十岁以下的候选人。为了保证评选的公正性,不至于让某几个人的艺术品味左右英国艺术界,评委会每年更换。2014年的评委会则由斯泰芬·卡尔玛(Stefan Kalmar,纽约“艺术空间“执行总监, 策展人 ) 、海伦· 莱格(Helen Legg,布里斯托“钉子岛“总监),萨拉·麦克劳利(Sarah McCrory,“格拉斯哥国际“总监)、德克·斯洛瓦特(Dirk Snauwaert,布鲁塞尔“威尔斯当代艺术中心“),以及担任主席一职的佩内罗普·克提斯(Penelope Curtis,泰特英国美术馆总监)组成。
在谈及今年候选人的评选标准时,此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莉兹·凯利·汤姆斯(Lizzie Carey-Thomas)认为,评委们不会一味求新求异,反而更看重那些出色运用已知艺术元素的作品,并且要衡量这些作品建立起的影响力。不过,自1999年翠西·艾敏(Tracey Emin)被提名之后,对特纳奖是精英主义者游戏的质疑一直没有消失。预展时美术馆正门外就有一位来自“困兽“(Stuckist)组织的成员在散发传单。该组织据称于1999年由13位艺术家创立于伦敦,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在52个国家有240个分支机构的国际性组织。他们推崇具象绘画,认为泰特美术馆对所谓“新媒介“的观念艺术进行着极权式的推广。为了表达被迫淡出艺术讨论圈的愤慨,他们一般每年都选择在预展日和奖项宣布日,于美术馆外着小丑服示威,试图“恢复英国国家艺术的尊严”。但是今年他们仅有散发传单,因为“此奖项的价值已然降到零点“。对此,莉兹表示:“其实与过去相比,今年的作品好懂多了。“
本届影像艺术为王
预展后四小时,BBC新闻的首条小标题就是“今年预展的观众发现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晦暗中看电影“。今年四位得主中不仅三位毕业于格拉斯哥艺术学院,他们的自我表达也极为类似,视频,幻灯片,音频,并且内容均采用碎片化、并置的手法。
詹姆斯·理查德的电影作品《玫瑰花蕾》(Rosebud,2013,12分钟) 是进入展厅之后观众看到的首件作品。部分画面是从东京图书馆的书中摘录下的色情图片,私密部位有明显的被砂纸刮擦过的痕迹。另一部分则是放大的或被屏幕截断的人体部位,比如汗毛,毛孔,嘴唇,手臂,等等,试图把人的器官从附属地位解放出来,赋予独立的想象。他的另一件视像作品是《屏幕》(The Screens, 2013),用四台投影仪并列投射出一部剧场化妆指南,同样是将观众的目光聚焦在放大的脸部器官上。他唯一一件没有用视像装置的作品是《无名货品》(Untitled Merchandise, 2007),又名《情人与商人》(Lovers and Dealers),将通常印有美国大兵画像的挂毯,印上了艺术家凯斯·哈林(Keith Haring)的情人及其艺术品商人的影像。
特里斯· 冯那·米歇尔也有两件视像作品,一件是《附言II (柏林)》( Postscript II(柏林),2014),以私人化的冷静语气讲述其母在战后德国的童年故事;另一件是她的首件电影装置《寻找乔普林:在埃塞克斯》(Finding Chopin: Dans I’Essex,2014),内容有关一个时常出现在她作品的人物,法国先锋派诗人亨利·乔普林(Henri Chopin)。
邓肯·坎贝尔的作品被安排在展览的出口处。他的电影作品《它之为他们》(It for others,2013),是对一篇作于1953年的电影评论的回应,涉及到非洲的特色艺术和殖民主义。在这部作品中,坎贝尔对视像材料的运用要更为自由,各种电影档案中的镜头,舞蹈家的新作,包装材料,某个臭名昭著人士的相片,都为他所用。
这三人将西娅拉· 菲利普斯的展厅夹在正中,她是此次展览中唯一一位没有使用视像装置的艺术家。整个展厅被冠名为《分享的物事》(Things Shared 2014), 天花板、地板、墙面,视线所及之处都用丝网印刷手工印上了色彩。一个巨大的3D “OK” 摆在地面上,分隔开室内空间。另有一件圆柱型的小展室展出了一件音频装置作品《要讨论的事儿》(New Things to Discuss),内室的墙面贴满一只垂下的手,手上戴着三只像积木一样的手镯。从小室开口走进去,正面对着一张写满只言片语的海报,耳边可以听到一个个模糊的英语单词,据说这是艺术家从一次争取家政工人权利的谈话中摘录出来的。
对于这种过于明显的“巧合“,观者不免有所疑惑,是否评委的喜好过于影响了奖项,对此莉兹反驳说,上届提名奖得主中就有一个是雕塑艺术家,而那之前还有个画家获提名,只不过虽然他的媒介是传统意义上的,但表达方式很先锋。“今年很多艺术家使用了视像的手段,也是因为当今世界是图像表达出的世界,我相信在数码作品中能找到与绘画作品的相通之处,比如它是种可塑性、操控性很强的媒介,却又可以给艺术家以更大的自由。“
艺评人褒中带贬
预展之后,盘踞各大媒体的艺评人也迅速做出了反应,只是褒中带贬,即使有赞赏,仿佛也有些美中不足或者不情不愿。
佐伊·皮尔格(Zoe Pilger)在她发表于《独立报》的评论中说:“评委会做了件好事,他们没有选那些让媒体趋之若鹜、故作高深的作品,而是选择了看上去晦涩难懂的。但是难懂归难懂,总得有个观点吧。这样的展览多了让人乏味。“
《每日电讯报》艺评人理查德·道蒙特则要稍微积极一些:“我起先读到美术馆给媒体的资料时,想着直接走掉算了。但是艺术只要有一点价值都会诱人深入,我进入美术馆,不知不觉就挨个仔细看下去,不管我乐不乐意,我都被全心吸引住了。“
据悉,展览将从9月30日开始向公众开放,将持续至2015年1月4日。观众的反映如何,很快便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