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图片来源: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
10月30日,《汪建伟:时间寺》在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拉开帷幕,这是汪建伟首个在美国举办的美术馆个展。
《时间寺》是古根海姆美术馆“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当代艺术计划”的三个委约创作展览的首展,旨在探索在全球背景下,中国艺术家如何通过概念和作品来塑造当代艺术。委约作品将以何鸿毅家族基金藏品的名义,成为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永久馆藏。展览由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策展人汤伟峰 (Thomas J. Berghuis) 和亚洲艺术助理策展人桂嘉慧 (Stephanie Kwai) 策划,是三星亚洲艺术资深策展人孟璐 (Alexandra Munroe) 率领的古根海姆亚洲艺术计划一部份。
汪建伟向以其大胆无畏的概念实践而著称,几十年来,对中国的前卫艺术作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展览共分为三部分,其中包括多媒体装置、电影与现场演出。
巨幅的四联屏绘画使塔楼二楼画廊的装置艺术品显得格外抢眼。乍一看,这幅作品以直白的方式描绘了一场普通的会议,画中有男有女,接近于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颜色以蓝、灰和米色为主,颜色低调。
但是近看则不难看出画家试图运用四块画屏探索时间和空间的观念。画中相同姿势的人物重复出现,但却是在不同的画框中。这些画面看似连续,彷佛是单一场景相机定格镜头的层层迭加。醒目的黄色线条在画屏交接处重迭,如同阳光照射的光线。根据画家的构思,画作装在经特别打造深度不一的画框里,使作品定位在一个类似于剧院舞台的背景当中。
不管这幅四联屏画作表现的这种接近现实主义的手法有多么隐晦,它还是在画廊另一端的第二件作品中得到呼应:它是一幅体现显微镜下细胞结构剖面的抽像图,画面着满黄色。通过这一科学抽像形式,艺术家让我们对周遭世界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抽像更加难以区分。这两幅作品挑战观者的感官,激发出多种不同的解读,并且游走于现实与抽像之间,拉近了二者的距离。艺术家如是说:“以风格或色彩等传统词汇来思考绘画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是将绘画作为一个对时间的诠释。”
汪建伟,《时间寺》,2014 年,丙烯、油彩、帆布,210 x 301 公分
在这两幅作品之间,从主入口处到画廊尽头布置了一系列流动的雕塑。在某些阶段中,复杂、多变的形状象征着人体的凸起和缝隙,而在另一些阶段中,作品则呈现出碎片化的建筑几何形状。这些雕塑背后有一个密集劳动的过程,包括多重层迭木材的裁切与接合,再加上金属、橡胶、及蓝色和黄色漆的运用。
事实上,汪视创作过程为一场“排演”,他在没有计划雕塑最终形态的情况下进行创作,仅仅对前一日创作所产生的移动的角度、形式、线条和平面做一个日常、流动的响应。这些雕塑变换的角度和平面,记录下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转换。
整个展览期间,新媒体剧院将放映电影新作《时间消失的早晨》。故事灵感来源于法兰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Die Verwandlung,1915 年),本电影将电影布景与魔幻现实主义相结合,将抽像的层次融入故事当中。电影讲述了一个年轻人举家从农村搬到北京,原本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梦想。“有一天”,汪建伟描述道,“当这个年轻人醒来时,发现自己头上长出了鱼鳃,身体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时间消失的早晨》探讨今日中国,对现实的感知和解读之间的差距,影片在叙事与抽象的片断之间来回切换。在变形的状态下,这位年轻人唯一剩下的只有时间。
《时间寺》的现场演出部分名为《螺旋坡道图书馆》,聚焦于思想如何在美术馆空间内聚集与流动。这部作品的灵感分别汲取自美国建筑师法兰克·洛伊·莱特 (Frank Lloyd Wright) 对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设计以及阿根廷作家豪尔赫·刘易斯·博尔赫斯 (Jorge Luis Borges) 的短篇小说《巴别塔图书馆》(La Biblioteca de Babel,1941 年)。演出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召集演说者以精心编排,犹如交响乐的声音和叙事讲述总共十个主题,声音经放大后响彻圆形大厅。这十个主题分别是:诺斯底主义、图书馆、地图、宇宙、气象、消失、豪尔赫.刘易斯.博尔赫斯、阿根廷、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和古根海姆。
(左)汪建伟,《时间寺 四》,2014 年,木、工业喷漆.(右)汪建伟,《时间寺 五》,2014 年,木、钢
通过他独具个人特点的不断演变成形的排演过程,艺术家将运用第一场演出的录音,作为第二部份演出的剧本基础,并在展览的最后一周进行演出。
剧场是汪建伟众多作品的基础,包括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电影和基于时间的演出。《时间寺》也不例外。从标题中就暗示了艺术家主要关心的问题,即人们如何思考和体验时间。对于汪建伟而言,时间是抽像且真实、有限并具潜能、静止而又流动的。它意味着一种不确定的状态,跟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细微观察,和对绝对意识形态的抗拒有关。
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馆长和基金会总监理查德德·阿姆斯特朗 (Richard Armstrong) 表示:“《时间寺》展览是‘古根海姆亚洲艺术计划’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该计划自 2006 年以来扩大了我们的关系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和馆藏。”他并指:“正是因为何鸿毅家族基金的远见和慷慨,以及汪建伟的艺术愿景,使我们能够通过此次和日后的委约展览,持续展现我们与创作于当前中国、充满革新思维的当代艺术的紧密关系,我们为此感到非常自豪。”
“当代艺术是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何鸿毅家族基金主席何猷忠 (Robert Y. C. Ho) 说。他续指,“中国当代艺术正快速崛起。和当代艺术在其他社会中的地位一样,它的角色也充满挑战性。它质疑陈规,并启发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思考他们所处的世界。通过在古根海姆的新委约作品展,基金希望观众能够更深入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和文化,以及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伴随《汪建伟:时间寺》展览,将有一本约 128 页的全彩附图双语展览图录(英文和繁体中文)出版。这本出版物将囊括两篇学术性文章和一篇艺术家亲撰的文章: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策展人汤伟峰的文章导读汪建伟的艺术;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艺评暨理论家高士明讲述艺术家的作品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系;汪建伟的艺术家陈述则是他自述其艺术实践的理念。同时附有大量的图版、详细大事纪、专文选集与展览历史。
展览将展出至2015年2月16日。
展览相关教育活动如下: 电影:《时间消失的早晨》 周五–周二,下午 1 时
晚间首映会 11 月 1 日,周六,下午 5 时 《时间消失的早晨》(2014 年,55 分钟)特别放映会,由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与考古学系客座教授 John Rajchman 作映前介绍。
汪建伟与Hans Ulrich Obrist的对话 11 月 12 日(星期三),下午 5:30 汪建伟将与伦敦蛇形画廊展览和计划联合总监、国际项目总监Hans Ulrich Obrist一起,讨论他在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实践活动。对话将以英文和中文进行﹔现场将安排实时传译(将中文翻译成英文)。
何鸿毅家族基金系列讲座首场讲座 「当代艺术与中国的全球化转向」 12 月 2 日,周二,下午 6:30 何鸿毅家族基金中国艺术策展人汤伟峰博士将审视汪建伟等中国艺术家的角色。他们在探讨普遍形式时考虑新的选择,并努力寻求在作品中以更多元的视角来看待文化和身份。
课后影片制作 1 月 13、20、27 日,2 月 3 日和 10 日,周二,下午 4 时 –6:15 面向 5–7 年级(11–13 岁)的学生开放。这一影片制作课程分多节课进行,邀请学生在《汪建伟:时间寺》的启发下合作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将齐心协力创作一部短片,培养数码制作和编辑的能力。
数码家庭工作坊:探讨变形 1 月 31 日,周六,上午 10:30–下午 1时 对有 7-12 岁儿童的家庭开放。由教学艺术家 Joseph Weissgold 和 Liz Arum 带领的一个有关《汪建伟:时间寺》的互动工作坊。结合数码和传统媒界,邀请参加者创作自己的雕塑。
《螺旋坡道图书馆》 2 月 12 日,周四,晚上 7时 和 9 时 由汪建伟编剧的现场演出,灵感来自于美术馆的物理空间、作家和诗人豪尔赫·刘易斯·博尔赫斯的作品以及时间和空间观念。晚上9时的演出增设艺术家问答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