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米罗,《曼波舞》,铜版画,1978
“我的绘画不是图像本身,它关乎由此产生的存在,以及它所散发的气息。”——胡安•米罗(Joan Miró,1893-1983)
天津美术网讯 5月24日,由胡安•米罗基金会(The Fundació Joan Miró)主办的“米罗:材料的力量”( Joan MiróA. A força da matéria)在巴西拉开帷幕。本次展览展示了艺术家生前的114件艺术作品,其中66件来自米罗基金会。展览内容横跨1931年至1981年期间米罗创作的油画、素描、雕塑等作品,着重展现艺术家在超越传统绘画、探索纯粹艺术方面的努力。
“米罗:材料的力量”大型回顾展分为四个展示空间。在入口展区中展出的是1931年至1944年间的绘画及素描作品,这其中大部分都反映出了西班牙内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艺术家的影响。因此,这组作品着重映射战争带来的灾难,并可以从中看到米罗萌生出的新的象征性语言。
1956年,胡安•米罗搬到他的朋友建筑师约瑟夫•尤伊斯•塞尔特(Josep Lluís Sert)位于马洛卡岛的工作室,第二展厅的内容便由此发端。在这个工作室中创作的系列作品展示了米罗对一种未名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日俱增的探索精神,在他艺术生涯的成熟期,对于物质以及它所产生的一切可能性持续着迷的米罗开始接触青铜雕塑,他用失蜡法进行创作,在自然和流行元素中攫取灵感将它们重新组合,并赋予雕塑以新的生命。
米罗,《人物,鸟禽图》,1973
第三展区展示的是米罗古稀之年的系列作品,这一时期的米罗持续探讨着绘画的终极意义。他有意移除了他绘画中的虚幻元素,尝试并采用另类的创作方式,比如,在画布上打孔,利用或叠加使用一些诸如木板、砂纸之类的媒材。可以说,米罗一边“破坏”一边创作,他希望以此激发观众对艺术的经济价值产生思考。
最后一个展厅集中展示米罗的雕塑作品。他与工匠共同合作,强大技艺带来的可能性满足了艺术家对形态的探索和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他用一种由二氧化硅和碳粉制成的人造磨料金刚砂(carborundum)制作作品,从而使得他的雕刻线条更加丰富而有韧性。在每一学科的尝试中,米罗都不断对技术进行探索和挑战,并将最终实现的自由表达付诸于绘画之中。
据悉,本次展览是胡安•米罗基金会在巴西举办的首次展览。5月24日至8月16日在圣保罗的Instituto Tomie Ohtake展出,并将于9月2日到11月14日期间巡展至弗洛里亚诺波利斯的圣卡塔琳娜州艺术博物馆(MASC)。(摘自Artdaily,编译/良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