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利用传统的水墨及和纸,运用西方现代抽象绘画的表现手法,继而跳出「山水」、「花鸟」等水墨画的窠臼,让传统的东亚水墨艺术融贯东西走向世界,这是日本后物派艺术领军人物、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保科丰巳赋予传统水墨艺术的现代生命。
保科称自己是最不愿意被称为水墨画家的水墨画家。谈及原因,他说,社会对水墨艺术的普遍认识几乎完全落入了「山水」和「花鸟」的窠臼中。他在接受专访时说,这种僵化的认知制约了水墨艺术的发展,也难以让水墨艺术冲破东亚地理界线,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除了在美术馆中收藏的古代水墨作品,普通西方人很难评判东方水墨艺术的好坏。这是因为西方油画和东方水墨画的鉴赏方法完全不同。虽然新的水墨艺术逐渐被西方接受,但是如何让西方更好理解东方水墨艺术仍是一个难题。」保科说。
遵循传统并追求前卫
保科把自己定位为「墨的现代表现者」或是「用墨进行创作的现代画家」。他的水墨作品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后期印象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及中国经典水墨画和中国书法的传统,试图展现墨与纸的相互渗透关系以及和绘画主体之间的空间联系。这些作品在赋予水墨艺术现代性的同时,还充分展示了日本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
在保科看来,遵循传统与追求前卫、超前和回归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一脉相通的。他说,艺术创作首先要温故,而后再知新创新,二者相辅相成。所谓温故,就是要深入了解、学习和体验过去艺术家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状态。而知新创新,则是要在创作时展现当代艺术家的思想,但最重要的就是「抛弃」过去艺术家的条条框框。
保科早期的作品受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艺术界追求「避免人为加工的真实性」的「物派」艺术思维的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利用和纸、墨和木头三种传统材料创作了一系列前卫的装置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界的关注。但作为后物派代表性人物,保科不仅回归了架上绘画,同时还开始质疑「物派」追求的「真实性」,认为亲眼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保科在采访中特别强调,作为艺术家一定要有宽阔的视野,只有把各种学科都吸收为创作的灵感来源,才能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他以达.芬奇为例说,众所周知,达.芬奇精通多门学科,比如工程学、天文学、几何学甚至解剖学,而他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而保科的水墨作品中不仅包含了历史学、民俗学、佛学和日本庭园艺术等多种元素,甚至还加入了分子物理学元素。
现代水墨艺术需要创新
目前,保科正尝试在布面上表现水墨艺术。有别于水墨在纸面上自然渗透产生艺术效果,水墨在布面上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需要长时间的探索才有可能成功。他说,现在的尝试非常困难,总是失败,这些问题外人又都无法帮助解决,这也注定了艺术是孤独的,艺术家也是孤独的,「考虑得太多,就很难创作出好作品。」
谈起和中国的艺术交流,保科说他与中国的交流已经有二十年了,十多年前他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水墨画创新。他说,现在中国致力于现代水墨艺术的艺术家愈来愈多,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画家。他同时认为,目前中国大多数水墨画家还停留在对古代大家的模仿,作品大多难以超越古代精品。他认为中国水墨画界还在进行「什么是水墨」的思考。
保科计划今年秋季在内地南京和上海举办画展。届时内地观众或可欣赏到保科一幅十三米长的水墨屏风巨作。保科告诉记者,他希望继续和中国艺术界开展学术和创作交流活动,为日中两国的艺术交往作出贡献。(作者 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