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近期在上海艺术展览中心开展的“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给中国观众一次极其难得的欣赏西方20世纪的现代艺术发展史的机会。策展人采取“一年,一位艺术家,一件作品”的策展理念简洁概括的描述了从法国文化视角下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概貌。作品的选择一方面兼顾了艺术史发展的环节,一方面也表现出浓浓的法国文化气息。这次展览给编者最大的观感是其异常的丰富性,除了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毕加索、塞尚、贾科梅蒂、马蒂斯等艺术史上节点性的大师外,还有很多中国观众所不熟悉的众多西方现代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风格奇特殊异,有一些是艺术史上的“非主流”艺术家,受制于文字翻译所限,观众对这些作品很难得到了解的机会。编者在这里抽取出十几位艺术家略加解读,这些艺术家的作品将给中国观众提供了更加广泛而充满细节的艺术视野。不过编者在这里提醒观众,“一位艺术家一件艺术品”的呈现理念固然简洁,但如果真要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还需要观摩更多的作品。
萨贺芬•路易斯,约1929年,布面油画 ,《天堂之树》
萨贺芬•路易斯是一位充满传奇的法国女画家。她自幼喜欢画画,但出身低微,被德国艺术收藏家威尔罕姆•乌迪挖掘出她的艺术天赋。萨贺芬独创了一个由奇异的叶子眼睛组成的斑斓的艺术世界,但由于受到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萨贺芬最后孤独的死在精神病院。她的故事原型被搬上了由马丹•普罗沃导电影,尤兰达•莫罗、乌尔里奇•图克尔主演的法国传记剧情片,她的作品从而受到了世界各地更多观众的喜爱。
雨克罗斯,1974年,胶合板油画,《墓地六号》
这幅雨克罗斯的《墓地六号》最初会让人以为是一幅巨大的摄影作品,但它确实是一张油画作品。画面场景气氛庄严阴郁,绘制手法如油漆般细腻平滑。雨克罗斯是法国超写实画家,擅长绘制精微细密的写实肖像和油画,从1971年开始墓地系列的创作。
帕布罗•加加罗,1933-1936年,雕塑,《先知》
这件表现圣经传统的《先知》是帕布罗•加加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雕塑体量很大,整体形象充满力量,金属实体的坚实沉重与具有穿透感的多层空间相互呼应。帕布罗•加加罗是西班牙雕塑家和画家。他有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风格:经典,与前卫风格的空间和形式,新材料的解构。他创作了基于金属平板的雕塑风格,他最成熟的作品是基于的立体派雕塑概念。
让•阿尔普,1951年,石膏,《Hurlou》
让•阿尔普的这件石膏作品似乎混合了人体、植物等自然有机物的连续体,柔滑而洁白,充满生命的宁静与诗意。让•阿尔普是法国雕塑家、画家、图形艺术家。早期是达达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让•阿尔普的雕塑追求纯粹形态的有机形体,突出女性和植物的曲面体态特征,他认为极端单纯的形体,不仅能表现出宁静的美,也象征着一种生命的律动和艺术的创造力。
雅克•维勒格莱 1947年 《钢丝》
这是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铁丝形成的作品,有一种优雅而恣肆张扬的诗意。雅克•维勒格莱自1950年代起与德国艺术家沃尔夫•佛斯特尔、意大利的米莫•罗泰拉和法国的雷蒙•安斯发起“解构拼贴”艺术运动,他在巴黎街头,以敏锐的眼光,收集街头碎片、撕裂的广告海报,共同拼贴到画布上,充满幽默,色情,以及社会和政治批评。他声称“整个世界会为我工作,我只需要收集它。”
腾田嗣治,1928,布面水粉油画《自画像》
自画像里呈现猫乖张的形象是腾田嗣治标志性的元素。日本的现当代艺术一般是被中国观众所陌生的,但腾田嗣治是一位深受法国人喜爱的日裔艺术家,也是20世纪曾被日本艺术史所忽略的大师。他将纤细的东方式线描和滑润的平面性与油画的写实性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由此展现出画面丰富的表现性。
弗罗莱-约瑟夫•科尔本,1941年,布面油画, 《庙》
这是一幅很小的油画作品,严密而对称的符号图案渗透出某种神秘奇异的气氛。作者弗罗莱-约瑟夫•科尔本原来从事过钻井、医疗、音乐等多种行业,直到1939年的某一天他在录制音乐的时候,手不由自主的绘制出一个图案,从此他开始了自己的艺术创作生涯,他的作品被认为具有梦幻般的超现实主义特征。
维克多•布罗纳,1938年,硬纸板油、墨画,《无题》
这幅古怪而奇异的小幅头像作品是罗马尼亚前卫画家维克多•布罗纳的作品。他的作品受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至深,他的作品从不同的符号系统,如塔罗牌,埃及象形文字,古文字墨画等神秘意象中建构自己的作品图示。布罗纳称,他所有的画作都是以某种方式的自传。在二战中,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并绘制了《自画像与失去的眼睛》。
玛丽•罗兰珊,1940年,布面油画,《法兰西岛》
玛丽•罗兰珊这件小幅油画作品《法兰西岛》在众多刚硬理性的现代主义作品中显得异常娇媚而柔弱,结构松散。但如果多看一些玛丽•罗兰珊的作品后你会能充分感受到这种柔弱中优雅而独特的魅力。玛莉•罗兰珊出生于巴黎的女性画家、插画师、版画家、舞台/服装设计师,20世纪初可与毕加索、布拉克等大师相媲美的法国女性艺术家。日本观众也非常喜欢罗兰珊作品中“以柔制刚”的东方哲学,为她建立了全球唯一的玛莉•罗兰珊美术馆。
亨利•米肖,1962年,纸上印度墨水及棕色墨水,《无题》
亨利•米肖,法国著名诗人和画家,早年经历丰富,当过水手、公务员、教师。他的绘画作品如诗歌一样,想象丰富而奇特,以水墨的方式创造出一些幻想动植物形象,追求幻境和朦胧的意趣,风格与超现实主义非常接近。他喜欢东方艺术和哲学,去过印度、中国、日本、斯里兰卡等地。
安德烈•马松,1963年,布面油画,《恐慌》
这幅充满热情、轻快自由涂鸦般笔触的作品出自艺术家安德烈•马松之手。安德烈•马松从1924-1929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他尝试了包括沙画,以及动物和人类形体的各种变体画作,题材包括对抗和屠杀,暴力和色情等。二战期间及之后的创作开始汲取大自然的灵感,彩绘山水及抽象主题,手法自由空灵。
奥莱丽亚•内莫尔,油画,1972年,《白色骑士》
这幅法国女画家奥莱丽亚•内莫尔的《白色骑士》,以其高度简洁的形式感、纯粹的黑色背景和中间醒目的桔红色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观感。内莫尔先后进入安德烈•洛特和费尔南•莱热的工作室。她长期坚定在最严格的抽象创作中,绘画多以点、交叉、水平和垂直角度的几何形式,采取最小化视觉语汇,色彩对她来说是“纯能量”。2004年,蓬皮杜艺术中心为她举行了大型回顾展。
阿加姆,1968-1969年,混合装置,波纹铝板版面油画
阿加姆的这件看似平面作品其实是 “浅浮雕”式作品,众多小色块在方向不同的木板之间有序排列,从任何一个角度观看都有不同的视觉效果。作为二战后"运动艺术"的突出代表,阿加姆将艺术的表达溶入时间因素。观众视野的运动、观众对作品的创作、构成语汇的运动以及技术手段的运动,这一切形成了他对运动美的追求。宗教观念浓重的传统家庭的出身使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犹太教思想与神秘主义的主题表达。阿加姆也因此成为以色列极少数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