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纽约“米开朗基罗:神圣的绘图人与设计师”( Michelangelo: Divine Draftsman and Designer)于11月13日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of Art)拉开帷幕。作为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米开朗基罗回顾展,大都会此次汇集来自包括卢浮宫、乌菲齐和阿尔贝提纳等在内的50个艺术机构及私人收藏,呈现这位艺术巨匠的133幅绘画、3座大理石雕塑、木质建筑模型、其最早期作品,以及大量其他艺术家的相关作品。
▲ 展览“米开朗基罗:神圣的绘图人与设计师”预展图。从左到右依次为:又米开朗基罗设计,而后由雅各布·托西尼( Michele di Jacopo Tosini)完成的《丘比特亲吻维纳斯》(Venus Kissed by Cupid)、米开朗基罗所做雕塑《阿波罗-大卫》(Apollo-David),《丘比特亲吻维纳斯》手稿。图片来源:The New York Times
展览首次完整收录了米开朗基罗为青年贵族托马斯·卡瓦列里(Tommaso de’ Cavalieri)创作的绘画作品,尤其备受关注的是他为其在梵蒂冈宫殿最后一幅壁画而作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草稿,还有被公认为其第一件绘画作品的《圣安东尼受难》(The Torment of Saint Anthony)。同时呈现的还有两件大都会馆藏、罕见面世的作品《利比亚女先知习作》(Studies for the Libyan Sibyl)和《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墓设计》(Design for the Tomb of Pope Julius II della Rovere)。展讯自今年5月8日宣布时起便备受瞩目。
▲ 上图为米开朗基罗《利比亚女先知习作(1510-1511年)》(Studies for the Libyan Sibyl);下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之墓设计(1505-1506年)》(Design for theTomb of Pope Julius II della Rovere)。作品均为大都会馆藏作品,由于作品媒介非常脆弱,对光线十分敏感,故而极少展出。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这个西方艺术史上不可逾越的天才,以其卓越的 disegno(绘画和创造的能力)为后世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对绘画、设计、雕塑、绘画和建筑的精通, 使得同代人不禁称其为神,II Divino。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出生在佛罗伦萨,从年轻时就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圣安东尼受难》完成于1488年,年仅13岁的他刚刚从多米尼哥·基兰达奥(Ghirlandaio)的作坊出师,几年后便完成其为人所知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年轻的射手》(Young Archer)。早在2009年,这两件作品就曾亮相于大都会“米开朗基罗第一幅作品特别展”。《圣安东尼受难》展出之后便回到了坎贝尔艺术博物馆展出,并作为其永久收藏。
▲ 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的第一件绘画作品《圣安东尼受难(1488年)》(The Torment of Saint Anthony)于2009年在大都会“米开朗基罗第一幅作品特别展”中亮相,为Kimbell Art Museum永久馆藏,图片来源:Kimbell Art Museum
▲ 米开朗基罗为人所知的第一件雕塑作品《年轻的射手(1490年)》(Young Archer),图片来源:French State, Ministry of Foreign and European Affairs
▲ 米开朗基罗《弓箭手(1530-1533年)》,正如上一雕塑《年轻的弓箭手》中,米开朗基罗的弓箭手题材的作品从不出现对弓箭的描绘一直是个谜。图片来源:Royal Trust Collection
卡门·班巴奇教授(Dr. Carmen C.Bambach)用八年时间策划了该展览,展览的一大核心便是重新审视文艺复兴艺术的一个重要概念——disegno(绘画和创造的能力)——它既是一个理论范畴,更是一种美学和伦理。西斯廷教堂壁画或许是 disegno 极好的诠释,大都会博物馆1:4还原了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大教堂壁画。
▲ 西斯廷大教堂壁画由米开朗基罗接受委任,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从教堂内脚手架搭建到完成,均为单独一人创作。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传世纪》和《最后的审判》最为著名。图片中是20年后再次委托创作的《最后的审判(1535年-1541年)》,以《玛窦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其尺幅巨大,占满了西斯廷天主堂祭台后方的整面墙壁,描绘有400多个人物。大体上分为四个阶层,从最上层开始,分别描绘有天使群像、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狱的人群,以及地狱。
米开朗基罗从1508年开始独自创作这全长40米、宽14米的巨作,直到1512年完成,整幅画面覆盖在天花板上。在一张手写的十四行诗的边上,他曾自嘲地写到,”我已经在这种苦工中长出了甲状腺肿,我的画笔一直在我的头顶淌着颜料, 把我的脸变成一幅完美的布料”。就在今年六月,展览“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大教堂”(Up Close: 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在位于曼哈顿的世贸中心开幕,还原了34幅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作品。
▲ 今年六月开幕的位于曼哈顿的世贸中心的“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大教堂”(Up Close: Michelangelo’s Sistine Chapel)展览,还原了34幅米开朗基罗的壁画作品。其实这样的“重现”思路并非其首创,早在2015年7月,魁北克省的蒙特利尔市就举办了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作品的首次世界展览,将这一著名教堂的天花板已经用摄影的形式逼真地再现,而大都会此次是1:4将壁画还原。图片来源:TimeOut
与西斯廷教堂壁画中所表现的宏伟与力量形成对比的,是“神圣的头颅”(Divine Heads)展区中作品表现出的柔软质感。作品中包括人物哀伤的《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这是中年的米开朗基罗赠予年轻的男性贵族托马斯·卡瓦列里的礼物。为了更好的展示借于温莎城堡的皇家收藏馆(Royal Collection)的《法厄同的坠落》(Fall of Phaeton)(同样是赠予马斯卡),班巴奇还将聚集了来自 Gallerie dell’Accademia 和大英博物馆的两件对应作品。
▲ 米开朗基罗赠予年轻的男性贵族托马斯卡瓦列里(Tommaso de’ Cavalieri)的礼物,《法厄同的坠落(1533年)》(Fall of Phaeton),图片来源:Royal Trust Collection
一个特别的展区陈列了米开朗基罗极负盛名的作品《卡辛那之战》(Battle of Cascina),旁边并置的是巴斯蒂安·桑加罗(Bastiano da Sangallo)临摹的米开朗基罗壁画手稿。尽管最终并没有将壁画真正实现,但是手稿却在佛罗伦萨保存了下来,几乎成为了那些蜂拥去研究他们的年轻艺术家的圣地。
#FormatImgID_9#
▲ 米开朗基罗为波林教堂(Pauline Chapel)所绘壁画的手稿局部,图中为《圣彼得受难记》(Crucifixion of Saint Peter)左下部分的罗马士兵。手稿卷幅极其庞大,并被认为是现存米开朗基罗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手稿。图片来源:Museo Nazionale di Capodimonte, Naples
无论是考虑其庞大的体量,还是极为脆弱的作品媒介和望而生畏的保险费用,用“一生一次”来形容此次回顾展毫不夸张。他对整个西方艺术史的贡献独一无二,作品在他去世的几百年后仍然熠熠生辉。正如策展人所说的,“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中,五百年的历史似乎渐渐溶解”。
米开朗基罗:神圣的绘图人与设计师大都会博物馆 | 11月13日-2018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