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瓷都兴衰
天津美术网讯 二十年前,也就是1998年的秋天,大一新生乔安妮·沃分顿踏入斯塔福德郡大学的校园。斯塔福德郡大学位于英格兰中部的小城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少有中国学生听说过——但对于沃分顿来说,这里是她向往已久的地方。
沃分顿回忆道:“那时候,来这里学习就是一种荣耀。”特伦特河畔斯托克(Stoke-on-Trent)曾经是英国陶瓷业的中心,即使在1998年,手工制造业相较200年前早已衰弱,特伦特河畔斯托克依旧是学习研究和制作陶瓷器的最佳场所。“来到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学习陶瓷的意义重大到就如去中国学习陶瓷一样”,沃分顿说。
但二十年后再次拜访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沃分顿被眼前的寂寥景象震惊了。“陶瓷工厂大多都关闭了,十分萧条,和我上学的时候比较起来,根本不是一个城市。”
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史称斯托克,现在由斯托克、汉利、伯斯勒姆、滕斯托尔、朗顿和芬顿六个镇组成,人口不到24万,占地约93平方公里——面积比香港略小,人口只有香港的30分之一。在17世纪,由于当地黏土资源丰富,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所在的斯塔福德郡北部逐渐成为陶瓷生产中心。到1800年,斯塔福德郡北部已有300座烧陶作坊,大多在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市中心,也有不少沿着运河和内路建造,以方便产品运输。
1848年,正值英国铁路发展的狂热时期,铁路通到了特伦特河畔斯托克;逐渐将城市各个部分联通运河,也让烧陶作坊的选址更灵活。随着陶瓷业的发展,人们对陶瓷的设计和陶瓷工厂的建造更加重视。那时的陶瓷工厂通常包含仓库、作坊、施釉房、烧釉窑、装箱房和瓶窑,可谓一条龙式的流水线业务。在19世纪末特伦特河畔斯托克陶瓷业的全盛时期,当地约有2000个窑,专家瓶窑最高时总数可能达4000个,每年制造几十万件陶瓷作品运往各地。
然而,在随后的100年,英国制造业的衰落带来的是特伦特河畔斯托克陶瓷业的衰落。在70年代,当地剩下200家陶瓷厂;2011年约有30家;而今,只有4家工厂,和十数个小型作坊。在1998年和2008年十年间,有超过两万人失去工作。
斯波德瓷器是英国的大瓷器品牌之一。斯波德工厂在2008年关闭,现在,瓷器展示厅在工厂旧址开设,由英国国家的彩票基金扶持。展示厅经理麦克尔·盖思可说,大工厂的关闭是由于他们跟不上市场的改变和人们的需求。英国工厂的产品普遍被认为守旧、不时髦,于是失去了商机。
另一个让大工厂关闭的原因是国际供应链的改变。斯波德瓷器的名字来自创办者约西亚·斯波德,他是小提琴家,也是英国骨瓷的发明者。1770年工厂刚刚创办时,中国的进口瓷器价格高昂,于是斯波德看准商机,设计出效仿中国瓷器的蓝画白底设计,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品牌,而所有产品都在斯波德工厂自己的窑里生产。
2006年,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陶瓷业已经在走下坡路,斯波德瓷器当时已被美国公司收购。为降低成本,公司管理层将一些流行的产品的流水线转移到了中国和马来西亚,而质量监控成了问题。时常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对公司产生了负面影响,斯波德瓷器的收藏者听到这个消息,也对产品的正统性产生了疑虑。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本来就已经在走下坡路的斯波德陶瓷工厂又一重冲击,因此在不足两年的时间里,工厂宣布关闭。随后,2009年,英国高级瓷器的代名词韦奇伍德品牌的生产工厂关闭,几乎宣布了英国瓷器业的死亡。
将生产流水线迁到人工费用较低的亚洲国家,不仅仅是斯波德一家工厂。沃分顿说,许多大工厂都把流水线迁到了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我在斯托克的朋友,几乎每个人家里都有人在陶瓷业工作——从最高级的技工,到低级的工种,像手工坊里的助手。这些人他们很多都失去了工作,”沃分顿说。
沃分顿说:“在我2002年毕业后这段时间,很多人都去亚洲的工厂里培训工人。他们以为是暂时的,但在回到斯托克之后,却被要求走人。很多人在工厂里工作了30年,已经是很高级的技工,被要求30分钟就要收拾东西离开。”
除了陶瓷业,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曾有丰富的煤矿,从一开始的私人煤矿到后来国家层面的采矿,加之陶瓷业的兴盛,让这座小城拥有工业城市的地位,交通四通八达。1984年到1985年间,由于撒切尔政权决定关闭20个煤矿,英国矿工组织起历史上最大的罢工运动,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煤矿工人扮演了重要角色。由此,采煤业的衰落对北斯塔福德郡的经济状况可谓雪上加霜。
瓷都新生
但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在经历历史变迁之中,慢慢从工业时代的兴衰和金融危机中复苏。“在过去40年,这座城市一直在走下坡路,应该也到往上走的时候了,”盖思可开玩笑说。
已经是瓷器艺术家的沃分顿现在在伦敦发展,因为那里比起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发展潜力更大。但有许多学习陶艺的学生留在了特伦特河畔斯托克,许多设立起自己的工作坊,也正是这些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在致力于重振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瓷都地位。
艾玛·布里奇沃特就是其中之一。布里奇沃特是媒体的宠儿,她不但在黄金档的电视广播节目中露面,杂志报纸也喜欢她特别上照的作品。在2011年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她说:“我们需要的是挽起袖子的干劲。如果我们能在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干大事,我们就得干得漂亮。我对生产那种廉价的茶杯不感兴趣。”
布里奇沃特人如其语,以她名字命名的陶瓷设计品牌成为了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最有代表性的新晋陶瓷品牌。布里奇沃特的作坊,颇有伦敦潮店的风味。她的设计新潮,特别是她能和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匹敌的“点点系列”,受到年轻一族的青睐。她还敞开大门,教授陶瓷课,慕名而来的访客络绎不绝,想要预定一节课还真不容易。斯波德展示厅的商店除了经典款式也寄售年轻艺术家的设计作品,受到许多拜访者的青睐。
为重振“瓷都”之名,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政府专门设计了“瓷器之行”。比如,拜访者可以看“瓷器之行”的地图去与瓷业有关的旅游景点征集图章,集满图章者会得到一定奖励,这样,他们不但能了解城市的历史,并增加陶瓷美术馆、作坊和商店的商业机会。
除此之外,英国政府拨款修建道路等基本设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在2017年,市政府集资3.1亿,开始为期五年的城市重建计划,其中包括建造大型商场、商住两用的建筑群等计划。同时,为期25年的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火车站重造计划也在推行之中,计划将现在只有四个展台的火车站扩建成地区性的枢纽中心。
在文化艺术方面,特伦特河畔斯托克今年刚刚举办了第一期陶瓷双年展,而韦奇伍德美术设计馆、陶瓷艺术博物馆等知名度较高的美术馆也重整旗鼓。今年,特伦特河畔斯托克递交了甄选2021年英国文化城市的申请,虽然最终决定还没有公布,也让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名字让世人有所耳闻。
未来的探索
最近让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在英国国内走红的却是市政府宣布向流浪者罚款高达1000英镑的新闻。
“流浪者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现在的流浪者比起两年前多,两年前比四年前多,四年前比我15年前刚搬来的时候多,”盖思可说。汉利是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商业中心,这里是流浪、乞讨者的聚集地。冬天来临,当地的志愿者给流浪者发了帐篷让他们避雨避寒,遭到市政府的反对,并颁布了罚款的条例。
“在这个国家,工作岗位在减少,工作稳定性在削弱。十五年前,在工厂找个工资不错的、工作环境不错又稳定的工作不难。但现在,我们有‘0小时合同’(作者注:即不保证工作机会和工作时间的临时工合同),工资低了许多,”盖思可说,“但大多流浪者有其它的问题,比如精神疾病、毒瘾、酗酒等问题。以前我们有专门支持这些人的机制,但现在的(保守党)政府因为财政削减而这些机制都不存在了,那这些人就更加无助了。”
建立基础设施、商业机构和重整文化艺术产业,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效果,而流浪者却是当务之急的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因为特伦特河畔斯托克正在发生的转型,可能是有世界性参考意义的城市转型的典型。
除此以外,特伦特河畔斯托克还是可以看到200年前兴盛时期的影子: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幽美的郊外和市内运河沿岸,典型的工人阶级城市的淳朴热情,和英国传统的礼貌待人。特伦特河畔斯托克还有两座综合性大学——斯塔福德郡大学和基尔大学,后者被牛津的教授A。 D。 林赛称为“人民的大学”,正因它起源于牛津和剑桥大学在陶瓷作坊里的讲座。特伦特河畔斯托克少见英国繁荣的大学城的影子,但城市的兴衰总是流动的。就像盖思可说的:“我们必须记得,在200年前,这是一座大型工业城市。”从工业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陈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