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第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评委与历届获奖者与媒体交流
天津美术网讯 作为英国著名的艺术奖项之一,“约翰·莫尔绘画奖”成立于1957年两年一次举办的评选活动,通过“匿名”评审方式,以“客观”、“民主”为原则,不分年龄、职业和背景,为绘画艺术家创造了更多展示自己艺术的机会。在以往的获奖者中包括大卫?霍克尼、彼德?多依格、理查德?汉密尔顿等国际知名画家。
自2010年“约翰·莫尔绘画奖” 引入中国以来,已举办了四届。自2017年9月,2018第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通过网络征稿以来,共收到有效报名3319人(其中80后、90后各占三分之一)。中英两国的五位评委在伦敦英国皇家美术学院进行了初评,从中选择了199位艺术家的作品入围第二轮评选(最终送抵原作为197人),他们的作品正在上海美术学院接受评委的最后评选,从中选出103幅入围作品于4月10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并在开幕当日公布“约翰·莫尔一等奖”1名,“约翰·莫尔奖”4名。
作为中国合作方,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表示,试图通过约翰·莫尔绘画奖建立一个中英双方的交流平台,在当代绘画上建立对等交流机制,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展示的窗口,同时也反哺美术学院当代美术教育。
不限制年龄、不提供奖金,给予艺术家机会
目前在上海美术学院参与复评的作品虽尺幅不一,但都没有署名,对某张作品产生兴趣想知道来自于谁,均无从知晓,这正是“约翰·莫尔绘画奖”和其他奖项的不同之处——匿名,由此体现出其公正、公平、公开;再者只要16岁以上生活和创作在中国境内的、怀揣绘画梦想的人都可以报名;更为特别的是获奖的5位艺术家所得到的不是奖金,而是机会。5位艺术家的作品将在利物浦双年展期间同英国获奖艺术家共同举行群展,1位获得约翰·莫尔大奖的艺术家还将在次年在英国举行个展,且获奖并非评选的终极,主办方会继续关注和扶持获奖者的创作。
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的另一个特别之处是每届不同的评委阵容,每届均有三位英国评委和两位中国评委参与评选,中方评委均为艺术家,曾梵志、谷文达、刘小东等都曾是中方评委,本届中方评委由叶永青和毛焰担任。而英国评委除艺术家外,也有策展人和理论家,本届的英方评委有迈克尔·雷德克尔(1999年约翰·莫尔大奖获得者)、乔纳森·沃金斯(英国圣像美术馆馆长,2006上海双年展策展人)和女性艺术家伊丽莎白·麦吉尔,而本届评委会主席由英国皇家美院美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安·克鲁兹担任。
评委会主席胡安·克鲁兹在回忆评选的情况说,初选通过PPT完成,评委所得到的作品信息仅有尺寸和材料,我们牢记关键词是“接受”,我们希望更多的讨论每件作品背后的含义和故事。如今我们在上海,从197幅原作中,筛选到了103件,最终删减到5位、乃至1位大奖获得者。整个评选过程都进行了很多的讨论和很难的抉择,最终的评选融合了每一位评委的投入,虽因评委本身背景和创作经历不同会呈现不同的选择过程和独特的喜好,但最后的选择都是非常谨慎、仔细的。
建立对等交流机制,反哺学院教育,让世界了解中国绘画
自2010年开始,约翰·莫尔绘画奖与上海美术学院合作在中国落地,在已经举办的四届中,参赛艺术家包括港澳台在内遍及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每届参赛者数量都以千数递增,为优秀的中国艺术家在国际舞台展现他们的艺术成就创造了条件。
始终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委乔纳森·沃金斯也坦言,几年前,当我们观察中国绘画时,感受到有一种木偶一样的牵制感,当时的绘画和中国传统的艺术价值有着很强的联系,绘画也从传统的中国的绘画价值当中借用了很多价值和思想。而如今全球绘画开始趋向一种平民主义。当今世界,因为艺术交流广泛而快捷,使得中国艺术家可以方便接触到外部世界的思潮,并在他们中呈现多样性、全球化的面貌。
比较五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认为,除了投稿人数和年龄跨度的变化外,作品的风格、作品的表现题材、内容都在变化。但由于特殊的评奖机制,每届的评委均会更换,这使参展者无需琢磨评委喜好,只遵从自己的创作内心。而每届评委不同的艺术价值取向、学术主张,也会萌发对作品的不同判断。“我从第三方去观察评委们,他对作者自身萌发出的创造力和独特语言性更为关注。尽管他们会对艺术风格表现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对画面呈现出的创造生命力的表现,是有共同的共识。”汪大伟说。
上海美术学院也试图通过约翰·莫尔绘画奖建立一个中英双方的交流平台,在当代绘画上建立对等交流机制,使世界了解中国当代绘画现状,为中国当代艺术家提供了展示的窗口,同时也反哺美术学院的当代美术教育。
获第一届“约翰·莫尔一等奖”的韩锋如今是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师,而2010年他正面临国画系硕士毕业是否留在上海生活和创作的问题,他坦言是约翰·莫尔绘画奖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当时他的获奖作品是《大飞机》,在获奖后他做了艺术上更多的尝试,在从事架上绘画的同时也做装置,作品除了亮相现当代艺博会外,去年在香格纳北京空间举办个展回顾近年来自己的创作。
但是相比第一届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大量有中国意象、写意要素的作品入选和获奖,“澎湃新闻·艺术评论”发现本届参与复评的197幅(组)作品中带有中国意象的作品并不多,以中国画为媒材的作品不足10%,对此,汪大伟表示,“往后约翰·莫尔绘画奖(中国)将努力解决中国水墨走向当代的问题,将来也会寻找从事当代艺术实践,同时对水墨、中国传统绘画有深刻了解的评委参与评选,试图通过水墨画的介入,丰富中国当代艺术的样式,也让世界当代绘画了解中国的独特绘画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