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中国的博物馆充满活力,最近几十年来的发展速度更是世所罕见、鼓舞人心。这是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菲舍尔对中国的博物馆的印象和评价。
菲舍尔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过去几年来,大英博物馆已与中国的博物馆建立起多方面的合作,随着中英两国关系“黄金时代”在2018年进入深化之年,这座英国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也希望与中国的博物馆和文物专家们加强合作,共同探索如何让更多人更好地“共享世界文明”。
菲舍尔表示,中国的许多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一样,是“百科全书级”博物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在短短几十年中创建如此多的博物馆,这对于我这样的博物馆人而言,非常鼓舞人心。”
他说,每年都有来自中国的同行到大英博物馆开展长期或短期交流合作。“他们带来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帮助我们进步和提升。”
他认为,两国博物馆界合作的关键在于让文物保护专家和博物馆管理者能时常有机会在一起工作,共同研究和探索彼此的历史和收藏。对未来的发展,双方也要加强交流,从共同利益出发,共享知识和技术。
“我们非常热衷于向中国观众分享我们的收藏品。一方面,中国游客现在是大英博物馆最大的单一国家游客群,我们迫切需要提升中国游客的参观体验,”他说,“另一方面,大英博物馆近年来先后在北京、上海和香港成功举办联合巡展,参观人数创下纪录。”
“在这些现象背后,都离不开两国专家在研究、技术等领域长期、深度的合作。”菲舍尔说。
作为英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大英博物馆每年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600多万人次。菲舍尔认为,和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世界级博物馆一样,大英博物馆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激活文物、激发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共存。
他说,每种文化都有其理解世界的独特方式,文化有差异,但绝无优劣之分。优秀的博物馆必须是跨越国界的文化共享之地,应该让展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呈现世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共通之处,这样才能触动来自任何一个国家的参观者,并与之产生关联。
他认为,如何把这些共同点揭示出来,让它易于理解和接触,甚至与观众产生互动,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将是全球博物馆需要共同面对的一个“巨大但美丽”的挑战。
菲舍尔自2016年4月接任执掌大英博物馆以来,肩负起这座历史悠久博物馆的全面改造重任。
大英博物馆拥有永久藏品约800万件,目前能展出的只是其中5万多件。改造工程预期10年甚至更久。其中,“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馆”(中国馆)已经率先完成一年多时间的改造,于去年底向公众全面开放。
菲舍尔认为,“博物馆本身是一项技术”,想要持续生存下去,必须不断发展。因此他希望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尤其是数字媒体方式,“重新思考和展示藏品”,以建立更合理的展线,“凸显文化发展的连贯性”,让展品讲述更连贯、更有吸引力的故事。
在他看来,中国馆的改造是体现这种思路的“重要第一步”。
大英博物馆是海外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菲舍尔说,中国馆是整个博物馆内参观者到访最多的展厅之一,地位至关重要。为了体现历史深度和延续性,改造后的中国馆展品中增加了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品。
谈及对新馆的满意度,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展厅,但同时也感叹:“没人能够充分展现中国的历史,它太广阔,太丰富,太多元。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让参观者接触中国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