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别馆高居图》
靳尚谊《塔吉克新娘》
2013年艺术品拍卖成交略好于2012年 但未能达到2011年的水平
2013年,资深收藏者罗先生(化名)几乎没有出过一件“大东西”,只是偶尔为维持跟拍卖行的关系而出点小货。市场没“好货”,买家宁可“现金为王”,不轻易下手,令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成交率继续出现下跌。尽管多家主要拍卖行的秋季成交数据并不难看,但面对行内乐观的“回暖说”,市场观察者却冷静地表示“不尽如人意”、“仍要继续调整”。
收藏者:今年几乎“不进不出”懒盯市场
“2013年我偶尔会去看一下展览、拍卖,但主要还是在喝茶。”收藏书画多年的罗先生笑称自己这一年过得很轻松,原因就是行情不明朗,自己几乎“不进不出”,所以也懒得紧盯市场变化。他早年便宜买的藏品中,“普品”已经陆续兑现,留下的精品是他的“压箱宝”,不可能在现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出手。而在2010年~2011年入手的藏品,几乎都是在高位买入的,他很清楚现在绝对不是出手的时机:“别说能赚多少,卖不卖得出当时的买入价都难说。”
市场上像罗先生这样的人并不少。据本报独家整理的数据显示,香港苏富比、香港佳士得、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匡时五大拍卖行在2011年~2013年的成交情况基本呈现一个趋势:2011年最高,2012年回落,2013年略好于2012年,但大多数未达到2011年的水平。
观点交锋:市场是真回暖还是假回暖?
据雅昌艺术网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总监关予提供的数据,截至12月19日,2013年拍卖总额为572亿元,5000万以上的作品数量有42件,比去年增加17件。中央美院艺术品市场研究总监马学东预测今年整年的数据可能达到610亿元。不过关予发现,90%以上的一、二线拍卖公司成交规模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品价位重心下移,流拍率高于去年:“整体作品质量仍比前几年有所下降,高端作品减少,中低端拍品参差不齐。”
“所以尽管有人乐观地认为行情回暖了,但也有不少人质疑其为‘假回暖’。”马学东认为,感觉2013年的行情好于2012年,但市场很明显仍处于调整期。而艺术市场研究专家梁晓新直言:“我个人觉得整体市场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不能用回暖来形容。”
在他看来,绝大部分中低档拍品,乃至国内各个小拍的成交状况,才是市场的真面目,“调低拍卖品底价以换取成交率,是普遍的做法,香港苏富比春拍的封面级明星拍品 ——康熙珐琅彩莲花小碗也未能幸免,在开拍前临时宣布调低底价才勉强成交。”
他用“继续疲软”、“继续深度调整”来形容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与2012年相比,中低端的所谓行货成交价格依然令人失望,平均再度下调了10%~20%,但高端精品继续受到强力追捧。这种现象说明了市场缺乏新买家、新资金。”
市场对比:香港市场先于内地市场复苏
马学东观察到,今年香港市场的恢复速度快于内地。本报整理的数据足以作为他的观点的佐证。香港苏富比今年秋拍总成交额为42亿港元,比2011年、2012年的32.1亿港元、20.5亿港元高出一个“头”,而香港佳士得今年秋拍38.3亿港元的好成绩,也远胜于2011年、2012年的29亿港元、25.7亿港元。在他看来,香港市场表现比内地活跃,跟苏富比、佳士得进入中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是客户群体增加了,第二个是他们倾尽全力,推出了比内地几大拍卖行更好的拍品。”
尽管两大拍卖行在内地拍卖成交情况不如预期,但马学东认为这是他们在适应新的市场规则:“他们成功打进来了。”另一方面,北京匡时取消在香港的首场秋拍,令部分市场人士视其“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确实不是硬碰硬的时机。”
预测
明年春拍可能延续今年颓势
对于2014年的行情,专家们普遍不乐观。“预计明年春拍仍将延续今年的颓势,虽然个别高端精品仍将会创出新高价,但大部分普货或行货的表现仍然处于低迷状态。”梁晓新认为。马学东认为2014年跟2013年行情应该差不多,如果要出现真的回暖,估计还要1年到1年半的时间。
不同板块的表现将会如何?关予认为,在书画为主力发展的情况下,明年市场将更为细分,特色专场将会增加;市场也更加注重价值发现,诸如一些画派的二、三线的名家精品将更受买家关注:“但作品征集质量问题仍是拍卖公司面临的首要问题,市场资源竞争更加激烈。”而梁晓新预测青铜器与佛教艺术将继续走强,瓷器与文房杂项的下行趋势则要等到2014年下半年才会开始有所缓解,并开始逐步回暖。
值得关注的是,梁晓新提醒市场人士关注拍卖以外的市场:“短线的投机与投资仍然是资金对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主要模式,但今年下半年开始,艺术地产高调进入媒体和整个拍卖业的视野,买家们抛出了多个建立专题博物馆的计划。”他认为,这些资金所追逐的也许并不仅仅是艺术品或艺术博物馆:“这是市场的新动向,值得继续关注。”(记者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