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已经把握了亚洲艺术品市场的脉搏。它跳得很快而我们也会跳得很快。这次秋拍的成绩,说明了香港作为国家艺术品销售中心的重要地位。”
10月8日,2013年苏富比秋拍落幕,总成交额达到41.9亿港元,大幅超越此前估计的28.8亿港元,这个成绩也刷新了国际拍卖行在亚洲历来最高的总成交纪录。在随后的一份声明中,苏富比亚洲区主席黄林诗韵难掩兴奋之意。
香港苏富比一年两次的拍卖活动,一直被视作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对艺术品及高端奢侈品需求的晴雨表。本次为期5天的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中国画家曾梵志创作于2001年的油画《最后的晚餐》,拍出1.8亿元港币(含佣金)的天价,刷新了亚洲当代艺术品的交易纪录。
这一结果也给自2012年以来低迷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注入了强心剂,一时间,中国艺术品市场“亿元时代”的说法再次被提起,中国当代艺术品更成为媒体和藏家关注的焦点。
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普遍处于价格低谷时,对此破纪录的天价,市场上各种亢奋的、质疑的、忧虑的声音和观点扑面而来。一件1.8亿港元的天价艺术品,是否意味着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已经全面复苏?
沙滩上的“第二大当代艺术市场”
在《最后的晚餐》刷新亚洲当代艺术品交易纪录的同时,另一项统计数据也让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为之兴奋。
法国艺术市场专业统计机构Artprice公司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间,全球艺术市场缩水至80.92亿欧元(约合672亿元人民币),同比跌幅达2.4%。不过,全球当代艺术市场却出现15%的增长,首度突破10亿欧元大关,达到10.47亿欧元(约合87亿元人民币)。
美国在2012~2013年度成为当代艺术的头号市场,而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大当代艺术市场。
Artprice公司分析指出,在全球艺术市场出现萎缩的情况下,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说明这一市场已日渐成熟,虽然该市场目前只在全球艺术市场中占有13%的份额,但其重要性已被确立。
不过,与国外相比,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离“成熟”还相当遥远。判断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否复苏,需要梳理中国当代艺术近十年发展的全过程。
以中国当代艺术的风向标——香港苏富比拍卖为例,2004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第一次推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成交额为2200万元港币,这个专场里还包括了颜文樑、赵无极等属于现代艺术的中国第一、第二代油画家,真正概念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占比还不到一半。但至少,这一年,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市场出现了,因此,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元年。
2006年秋拍,香港苏富比终于将学术概念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现代艺术分成两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来拍卖,这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为8700万元,超过了由中国现代艺术家构成的另一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
2008年春拍,包含国际大收藏机构埃斯特拉专场在内的两个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总成交额暴涨到3亿元。
但不久,拐点随之到来。
2008年秋拍,正好遭遇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当代艺术专场秋拍成交额仅为上半年的一半。此后几年,一直到2011年春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再也没有达到2008年春拍的成交额。
2011年春拍,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为1.8亿元,但因为有一个尤伦斯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让市场惊动了一番,该专场成交额为4.2亿元。
不过,虽然市场总额急剧放大,但业内并未对此感到兴奋。当时的宏观经济背景是,2010年到2011年上半年,中国流动性资本过剩,大量民间资本,包括机构资金和私募资金进入艺术品市场,寻求新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由于古代艺术品真伪难辨,近现代书画价格高昂,因此,已经连续几年呈现爆发性增长状态中国当代艺术品就成了资本关注的焦点。
空前繁荣的背后,是空前的泡沫。这个逃不脱的规律也引起了业内的担忧。几个月之后的2011年秋拍,又是尤伦斯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该专场成交又回落到1.1亿元。2013年春拍,该数字为1.3亿元。
资本的两面:天使与魔鬼
对近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出现的井喷行情,业内的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西方人当年低价购进了大量的当代艺术,并用了十几年时间将其学术价值和市场价格做大。在市场效益的拉动下,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拍卖中国当代艺术,行情的上涨又带动了资本的大举介入,从而进一步推高了当代艺术市场的行情。
资本的魔力在近十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但是,尚不成熟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也体会到了资本天生的两面性:在快速推涨市场之后又使市场快速的走跌。
北京大都文化艺术公司董事长周宇在接受《艺术品鉴》记者采访时用“资本的盲目跟风”来总结了近几年当代艺术的炒作风潮。“是在国外藏家首先开发并带动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之后,国内一批年轻的新富阶层,开始纷纷介入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但实际上,这些投资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周宇说,大部分投资者关心的只是飙升的行情和投资收益率。
在周宇看来,资本促进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与繁荣,但是,又给这个发育不健全的市场带来了后遗症,“少数几个天价艺术家撑起了市场的规模,但又掩盖了市场的混乱与无序。”
艺术评论家西风也认为,我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主要是投机性和盲目性一直支撑起来的繁荣,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的文物艺术品市场那样主要依靠理智的收藏家群体。
“在2008年全球股市哀鸿遍野的时候,中国政府由于注入大量资金救市,大量热钱也随即涌来,市场其实进入‘泡沫化繁荣期’,繁荣背后大量投机资金也转向监管并不完善的艺术品市场,艺术品市场自然是风景这边独好。”西风说。
对资本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中的作用,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AMMA)在2012年度报告中也曾做出过预测。雅昌年度报告中提出,根据他们跟踪8年的结果显示:国内狭义货币供给量(即M1)的变化率与国内艺术市场总成交额的变化高度重合,期间只有半年的时间差。数据显示,2012年第4季度,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包括M1都在前几个季度持续走跌以后重新呈涨势。因此,他们预测2013艺术市场一定会复苏,而时间正是今年的秋拍时段。除此之外,房地产政策的改变以及股市下跌,都有助于促成秋拍新一轮行情的反弹。
其实早有业内人士对此做过分析:从1990年代艺术品拍卖在中国内地兴起以来,中国艺术市场从来是一个由外部资金推动的市场,其在1990年代中期、2003年下半年和2009年下半年的3次行情爆发,都是因为有了大量从外部涌入的新资金;其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1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中,也经历了三次行情调整。盛也好,衰也好,都取决于外部资金的流入与否,这是影响市场盛衰的主要因素。
也因此,在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拍出天价后,业界质疑声不断:有人怀疑亿元拍品的成交掺杂了水分,存在着人为炒作的成分;有人表示中国当代艺术品未得到国际认可,其价格还达不到这样的高度,不能仅凭一幅天价作品就得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回暖的结论。
中国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负责人彭中天在此次苏富比秋拍后也表示:苏富比秋拍拍出的四件过亿藏品,与是否带动中国整体的艺术品市场上涨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彭中天看来,亿元也只是标志,单边走高或成本成交双高峰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靠单品或少数人实现利润的市场是不健康的,关键还是要看总量和参与人数。“越大众化、小额化和快流动才是好的迹象,这种市场才有活力和可持续力。”(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