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2.8亿港元,为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
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2.8亿港元,为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
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2.8亿港元,为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
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2.8亿港元,为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
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2.8亿港元,为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
在香港苏富比2014春拍上,明成化 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2.5亿港元落槌,含佣金成交价为2.8亿港元,为上海藏家刘益谦竞得。
在2014年4月8日中午举行的香港苏富比春拍“玫茵堂珍藏成化鸡缸杯”专场上,明成化斗彩鸡缸杯以1.6亿港元起拍,最终以2.5亿港元落槌,281,240,000港元成交,刷新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此件拍品由程寿康手中的电话委托竞得,据业内人士透露,买家为刘益谦,此消息也已得到苏富比官方证实。此前媒体报道,该拍品拍前估价为2亿至3亿港元,为目前估价最贵的中国古代瓷器拍品,被业内人士誉为“圣杯”。
曾收藏过该杯的著名古董商乔瑟普·埃斯肯那茨如是介绍:“中国瓷器数成化斗彩鸡缸杯最为珍稀罕贵,仅有不足二十件真品传世,此杯为绝世佳品,堪称至臻。鸡缸杯今重现市场,可谓购藏良机,我相信对藏家、甚至博物馆等机构而言,这是梦寐以求的瑰宝,千载难逢。”
他补充说:“1999年我们买入它时刷新世界纪录,至今仍是成化斗彩杯的成交价纪录。鸡缸杯之名由其纹饰而来——公鸡昂首,母鸡领幼雏鸡随后,此般纹饰及釉色皆始于成化。”
苏富比中国艺术部主管仇国仕则表示:“每当拍卖会呈献鸡缸杯,都会为中国工艺品的价格重新定位。”据他介绍,苏富比曾分别在1980及1981年售出他的祖父仇焱之的两件鸡缸杯,而今天上拍的此杯则于1999年首次现身市场。
据仇国仕介绍,鸡缸杯从十六世纪至今不仅因其历史价值而被冠以无上光环,不少文献记载更显示,历代许多鉴藏家均叹一杯之难求——“神宗时尚食,御前成杯一只已值钱十万。”它也是中国艺术史上被仿作最多的一件工艺品:有出于敬佩,见贤思齐而烧制的仿作,如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皆曾命工匠仿造鸡缸杯,落各自年款;而企图鱼目混珠的赝品自然也更比比皆是。
仇国仕强调此次付拍的这件鸡缸杯可谓来源有绪,上世纪50年代出自英国的私人收藏家Leopold Dreyfus夫人,有过出版记录;上世纪80年代曾经过英国埃斯肯那茨和日本坂本五郎等著名古董商的收藏。1999年,坂本五郎将这件成化斗彩鸡缸杯委托苏富比拍卖,最终以2917万港元成交,创造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拍卖记录。时隔15年,这件鸡缸杯再现拍台,估价已翻了10倍。
相关链接
传奇器物
鸡缸杯采用的“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时期,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协调融合,在景德镇御窑烧制的雪白的瓷器胎体上,用成化时期特有的釉下淡雅的青花绘轮廓线,再以艳丽的红、绿、黄、紫等诸色填在釉上,入窑经低温二次烧成,姹紫嫣红、交相辉映。
成化瓷器的精美,与当朝的帝王有关。成化皇帝为了讨他钟爱的万贵妃开心,交派景德镇生产大量的瓷器,且要求极为严格。景德镇为此烧造了许多小巧的瓷器,其中有可以在手中把玩的豆彩鸡缸杯,还有用于喝酒的豆彩小酒杯,都带有明显的女性柔美特质。在明《神宗实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杯一双,值钱十万”。《万历野获篇》说:“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在古代藏家眼中,已经是“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加之经历了几朝几代,成化瓷器存世较少,除台北故宫博物院存有500件左右外,其他公私收藏数量都极少。因此,成化名瓷一直是藏家追捧的焦点。
出身名门
玫茵堂堪称西方私人收藏中国瓷器之巨擘。玫茵堂的主人是瑞士商人裕利兄弟,玫茵堂坐落于瑞士苏黎世东南,裕利兄弟的祖父于1912年购置了这处房产。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裕利兄弟就开始购买中国艺术品。他们总是寻求与最优秀的专业古董商合作,如早期的有普里斯特利与费拉罗,后期主要与埃斯肯纳兹合作。在这些人中,对裕利影响最大的则是香港古董商仇焱之。在仇焱之的影响下,裕利兄弟逐渐建立起他们的收藏体系,并且各有偏重,弟弟吉尔伯特专注于从新石器时代到宋代的高古瓷收藏,而哥哥斯蒂芬则更偏重于时代较晚的元明清珍瓷。他们买古董有三大原则,即珍奇稀有、品质上乘、品相完美。以清瓷为例,优先考虑大件瓶罐盒类,碗杯之属次之,而盘碟类则更后。他们收藏的每一件作品不仅满足了稀缺和重要的标准,而且体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
多年以来,玫茵堂主人行事甚为低调,2000件藏品几乎没有公开展示过其全貌。直至1994年,德国学者康蕊君女士编纂的《玫茵堂藏中国瓷器》图录首两册出版,这批收藏才第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
(相关链接截取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