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这一年是深度调整的一年,在困难的整体经济背景下,艺术品拍卖行业的信心遇到挑战。不仅是拍品结构,整个行业结构也遇到了困难,已经到了不得不努力寻求转变的境地。”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总裁助理、中国书画部总经理郭彤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这样讲述自己对2015年拍卖行业总体趋势的看法。
每年的拍卖都有几个高价纪录出现,今年依然不例外。但从成交量、人气以及交投活跃度而言,眼下的情况依旧难言乐观。至今已历4年的调整中,人们对艺术品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拍卖行业内部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015年,大部分内地拍卖场都比去年更为冷清,缩减拍品数量是普遍采用的策略,成交量普遍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小型拍卖公司已经停止拍卖或倒闭。但另一方面,一些小而精、注重学术梳理的专场依旧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知名拍卖公司的传统强项也依旧能够得到市场认可,人气呈现两极分化。从藏家的需求偏好看,“西方近现代绘画”、“红色经典”以及年轻当代艺术家作品成为今年的市场热点。
如今,秋拍尚未终结,郭彤已经在上海开始新一轮征集,谈及对来年的展望,她说:“这么多年以来,各个门类、年代、地方画派,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目前来说,个人趣味和学术风雅是一个新的取向,我个人感觉这个取向也会是下个年度的亮点。”她的这一观点与西泠印社拍卖公司总经理陆镜清不谋而合,“人们对艺术的认知正逐渐成熟,不再追求大名头,而是就艺术内容出发,寻找能够融入生活的、符合自己审美观的艺术品。”在他看来,近年人们对丰子恺、马一浮、弘一法师、郑孝胥等人的作品的重新评估,正体现了认知上的变化。
更精巧的专场
今年,当代艺术作品市场的蓬勃向上似乎仅体现在一级市场上,二级市场的情况却不乐观。张晓刚、曾梵志等较早进入拍卖市场的艺术家,在今年的香港秋拍中表现依旧平淡,而年轻的“70后”艺术家们的作品,除个别在苏富比春拍上大出风头之外,总体成交情况也不如去年。部分拍卖会上当代艺术拍品人气远逊于传统的中国近现代书画。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也有一些在学术上精耕细作的专场赢得了市场的认可。上海佳士得秋拍推出的“+86 First Open” 首次将“中国年轻艺术家”作为整体概念向国际市场推出,其中一些艺术家是第一次进入二级市场,绝大部分作品也是首次拍卖。拍卖之前,拍卖公司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为作品和艺术家做了颇具学术性的阐释与梳理。拍卖之前,这一专场已经赢得了各方高度关注。最后的市场反应也算上佳:成交额1384.3万元人民 币,成交率达到97%,仅有1件作品流拍。
“拍卖公司自身的调整与市场整体趋势是相匹配的,与学术研究也是相辅相成的。哪个公司觉悟得早一些,就会起到引领的作用,在市场的影响力就会深远一些。”郭彤说。今年秋拍,嘉德为“中国20世纪及当代艺术”设置夜场,并策划了“85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以及“沙耆比利时时期艺术专场”。“85新 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是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0年的回顾与总结,并推出一批被低估的当代艺术家作品。此类注重学术梳理的专场都在拍卖前赢得了业内关注。最终,当代艺术夜场成交额达1.58亿元,上拍的24件作品仅有1件流拍;而“’85新潮美术三十年纪念专场”以及“沙耆专场”则都以100%的成交额成 交。
经过2011年之前的狂飙突进,如今处于调整期的中国拍卖市场逐渐沉淀,藏家和从业人员对艺术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市场分割越来越细、专场设置向精巧化发展、人文内涵深厚的作品愈加受到追捧。同时,拍卖公司也开始挖掘之前被忽视的艺术品类,比如竹编、印石、月份牌、影像、手札等等。总体而言,拍卖市场的品类增多,但每一场的上拍数量却在缩减。当卖家惜售、市场人气不足时,更为精细和多元的拍卖方式才能赢得市场。
红色经典
人们或许尚未忘记几年前张大千与齐白石等民国大师作品的拍场神话。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成交额位列世界第一,张大千也在这一年成为世界上“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现在,新一轮的财富神话在红色经典绘画领域发酵。今年的嘉德春拍,李可染描绘革命圣地山水的《井冈山》以1.265亿元成交。秋拍中,他的《万山红遍》又经过几轮激烈竞价,以1.84亿元成交。保利的秋拍中,李可染创作于1965年的《昆仑雪山图》以7015万成交,他的《延安颂》则以约1500万元的价格成交。
李可染作品在二级市场上素来受追捧,价格基础较为扎实,今年逆势环境下的几次高价成交使其更为显眼。早在1986年,李可染的《暮韵图》便在佳士得拍卖,当时的价格是12万;2012年6月在北京保利春拍“中国近现代书画”夜场上,李可染的另一幅《万山红遍》(李可染一生创作了7幅《万山红遍》)以2.55亿的价格落槌,至今依然是画家作品的最高纪录。
近来,市场对李可染等画家作品的强大消化能力可能得益于人们对“红色经典”的再认识。龙美术馆馆长王薇早数年前开始关注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集中收藏了一批红色经典绘画。嘉德拍卖董事总裁胡妍妍曾在红色绘画大展《河山色染——绘出新中国》的开幕式上说,“对于观者而言,这不仅是视觉感官体验,而是在 1949至1979年间,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不能简单地把这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归结成红色题材或者政治主题,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在交织的矛盾之中,艺术家的虔诚和认真,以及激发出来的不同寻常的创作能量和智慧。”
西方近现代艺术
“我们已经代买家订了600多间房间了。”在西泠印社拍卖预展开始之前的两天,陆镜清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说。他告诉记者,11年来,这样热闹的情景尚是首次。“市场的起伏在我看来依然是在合理的区间。”对于目前的市场环境,陆镜清在采访中不止一次表达了他的乐观,在他看来,艺术品市场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当经济萧条时,艺术品市场并不一定随之向下。
或许正是基于对基本面的乐观,西泠印社于即将开始的秋拍中推出“近现代西方大师作品专场”,其中包括莫奈、雷诺阿、柯罗、高更、莫兰迪、安迪·沃霍尔等十余位大师作品。这在中国内地尚属首次。
自2013年开始,万达集团、王中军、刘益谦先后于海外购买西方近现代名家油画。今年,刘益谦以10.8亿元自佳士得购下莫迪利阿尼名作《裸女》, 让西方近现代艺术成为热门话题。作为拍场常客,陆镜清几乎目睹了西方近现代油画在国内从无法企及到如今成为一些中国藏家购藏的热点。“10多年前,我曾在 佳士得、苏富比拍场,当时关注西方近现代油画的中国买家寥寥可数。”
陆镜清筹划将西方油画引入中国拍卖已有4年时间,在他看来,西方油画是最适宜于引入国内拍卖市场的门类。“改革开放前后的美术教育都曾以西方大师的画作作为范本。很多大师之作在人们心中都是天上星辰,可望而不可即。”据介绍,此次上拍的15件作品征集自国内外藏家,总估价为5000万~6000万元。今后,这一专场或将持续进行。
“不能说有几位买家买了大金额的作品就意味着市场的成熟。目前,国内关注这一门类的藏家依旧是极少数。我相信,将来还有很多可以开拓的空间。”陆镜清说。
链接
中国当代艺术30年,市场的积极力量
如果把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源头定位在“八五新潮”美术运动,2015年正好是三十周年。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站在整个社会体系最前沿,先是补西方的现代主义课,继而发展出中国特色的玩世现实主义、政治波普。
延续前几年的势头与线索,更多年轻艺术家着眼于非功利的创作领域,也有更多独立艺术空间、非营利艺术机构甚至基金会关注比较难以变现的艺术项目。此外,各类当代艺术展会以更加专业和国际化的运作模式在中国本土扎下根来,而香港则再一次利用其对接国际的优势,积极扮演着沟通内地和西方画廊、藏家的桥梁角色。
至于在过去几年的热潮里新建起来的美术馆或艺术机构,也以活跃的展览及活动项目证明了它们并非只是空盒子;与之相对应的“老资格”画廊或艺术空间,则更加充分地发挥其资源优势与运作能力,邀请了艺术史上重量级艺术家来到国内做个人展览,如摄影师彼得·威金、英国艺术家大卫·霍克尼、德国艺术家吕佩尔茨、南非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以及日本艺术家小野洋子。
与此同时,面向大众的商业艺术展也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运作模式,加上耕耘多年的艺术节、双年展,整个城市都被调动到艺术氛围之中,几乎也都不再是什么难事。
前两年显得“扎堆”的艺术博览会,经过两三年的运作与调整,逐渐站稳了脚跟,各自找到其对应的定位和市场。3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依靠香港全球第三大艺术品市场的底蕴和巴塞尔艺术展强大的国际藏家网络,在大中华区的艺博会中最为引人注目,而中国内地藏家也是其重要的目标群体。
9月份的上海凭借三大艺术展成为全国艺术焦点,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上海艺术影像展、艺术都市主题盛会各自调整了开放时间,首尾相连且同时有三日完全重叠。这样的时间安排不但没有造成展会扎堆容易导致的“买家撞车”场面,反而起到了互相推动与造势的良好效果。
其中,由世界摄影组织(WPO)主办的第二届上海艺术影像展,三天内吸引了超过2.6万名观众。而背靠西岸文化艺术示范区的2015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充分利用了其周边环境优势,六天里共吸引共计近3万人次。
围绕当代艺术市场来推动当代艺术生态的发展,也是颇有上海特色的艺术路径。(记者 孙行之 钱梦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