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在中国嘉德2016年春拍中,戴泽创作于1948的《赶马车》届时将亮相。此画是戴泽艺术历程中最为重要的画作,不仅成为梳理戴泽艺术成就以及徐悲鸿绘画体系绕不开的作品,同时也见证了4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风貌,成为一件被载入中国美术史的现实主义题材名作。
戴泽 《赶马车》 1948年
布面油画,112.5×126cm
《赶马车》真实地表现了解放前北方平民的日常生活,画面朴实生动,散发出热情饱满的生活气息。画面中持鞭子的赶车人的原型,是当年北平艺专的一位校工,戴泽以坚实的绘画功底描绘出赶车人的衣着、神态和结实的体魄,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北京郊区农民形象,传达出黄皮肤、黑棉袄的北方农民所特有的纯朴憨厚气质。戴泽以具象写实的手法表现对象,但不是自然主义的照抄对象以媚俗,不是一味追求细腻甜俗,而是追求朴实之美,追求厚重力度,追求内涵深度。
1942年,戴泽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受教于徐悲鸿及诸名家如吕斯百、傅抱石等人。在求学期间,一次徐悲鸿的演讲对他的艺术人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演讲中,徐悲鸿提出“面对现实的写实主义观点”,使得戴泽从众多东西流派和东西美学之中,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徐悲鸿的艺术观念深深植根于戴泽的心中,指导着戴泽终其一生的艺术创作。他深知只有坚持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道路,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戴泽的作品总是同当今的时代一起跳动,充满着澎湃的艺术激情。
1948年9月戴泽初到国立北平艺专工作,徐悲鸿校长与他商议希望他能创作一张作品作为国立北平艺专的教学示范。当时在北平大街上有很多从郊区来的马车,戴泽对这些来往的车队很感兴趣,之前积累过不少速写。又恰逢朋友卢开祥送来一块大尺寸的油画布,要知道当时能有一块大的油画布是十分珍贵的,于是戴泽立即开始着手创作了此件《赶马车》。作品完成后,徐悲鸿充分肯定了此作,并亲笔对画面做了一些修改,尤其在“马”的构图部分做了认真的改动。1940年代末,《赶马车》在中山公园中山堂举办的国立艺专教师作品展上第一次展出。
此次展览后命名为“中国艺术品社会主义巡回展”,在1950年至1951年于德国(东德)、苏联、波兰、捷克四个社会主义国家巡回展出,不仅是新中国对外输出的一次文化盛会,还是一次成功的外交联谊。而关于“中国艺术品社会主义巡回展”的展品组织,因关系到展览的效果,以及新中国的对外形象,受到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最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督导。展览的展品由“古代艺术”和“现代艺术”两个部分组成,“古代艺术”部分展品出自故宫的国宝,而“现代艺术”部分则征集全国名家画作,择优而录。
《赶马车》即是由周总理亲自确定,入选展览。与当时国内艺术大家齐白石、徐悲鸿、吴作人、董希文、王式廓、张仃、彦涵、古元等前辈同台竞技,成为新中国历史的见证之一。后据戴泽先生回忆,“中国艺术品社会主义巡回展”在莫斯科特里科夫画廊和列宁格勒(现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先后展出了半年,展览在当时很轰动。之后又赴前东德柏林、波兰华沙以及捷克巡回展出了近一年时间,期间受到热烈的欢迎和好评,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为当时国际交流的重要事件。而《赶马车》得以参加“中国艺术品社会主义巡回展”,对时值初出茅庐的他来说,基于徐悲鸿先生以及周总理的慧眼及信任,至今对其艺术创作之路仍是莫大的鼓舞。(作者 李亚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