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6年5月14至18日,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将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本季春拍在佛教艺术专场中推出80余尊各地区、各时期的金铜佛造像,充分反映了各个时期重要风格流派的艺术风貌。
精选拍品:
尼泊尔13-14世纪 铜鎏金阿閦佛(原封底)
尼泊尔造像艺术是以加德满都谷地为中心,以纽瓦尔人为主要造像者而发生发展的。纽瓦尔人是谷地最早的民族,而且世代定居于此。纽瓦尔人聪明勤劳,擅长建筑、雕刻、铸造等技艺,是公认的尼泊尔文化艺术的主要创造者,他们的历史功绩写进了尼泊尔今天的教科书中。纽瓦尔人在制作佛像时,不拘泥常规,大胆渗入本民族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制作的佛像,面带喜色,头大肩宽,胸阔腰圆,工艺精湛,从体型到装饰皆具有典型的纽瓦尔人的人体和审美特色。尼泊尔人对铜有一种特殊的喜爱,视为神圣之物,境内山多地少,矿藏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他们的喜好。所用铜一般皆为上等的红铜,质软细腻。尼泊尔人很早就掌握了炼铜技术,用铜制作各种器具。我国《旧唐书》里就有“尼婆罗国,其器皆铜”的记载。玄奘在其西行游记中对尼泊尔的制铜业也有提及。可见,尼泊尔人用铜造像不仅体现了一个民族风尚,同时也可看出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12世纪后,尼泊尔金铜造像主要满足我国西藏、青海、内蒙等地需求。这些民族具有游移不定,尊奉藏传佛教,注重“即事而真”的本尊修法的共同特点,金铜造像以其庄严神圣,轻便光洁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些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特点。供需往来,千古不绝。这也是尼泊尔金铜造像艺术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尊阿閦佛,头大内颔,平面看呈倒梯字型,顶平如盘,肉髻较平缓,面庞丰满呈童子像,下巴圆润,大耳垂肩,眉眼细长,五官小巧生动,表情含蓄沉静。头部以下肩宽腰圆,造型浑厚。佛像在整体造型上具有典型的蒙古利亚人体特征。佛像衣着为偏袒右肩袈裟,表现手法为萨尔纳特式,仅在胸部,袖口和袈裟下摆处施以衣纹。衣质薄如蝉翼,躯体起伏明显。佛像手势生动优美,大拇指习惯作环形,与余四指明显分开。莲瓣刻画极为独特,三层莲瓣且瓣尖上翘,这是同期尼泊尔造像比较罕见的样式。
西藏15世纪 合金铜唐东杰布(原封底)
唐东杰布(1385—1464),噶举派著名上师活佛,藏戏的开山鼻祖。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是藏族人民心目中智慧、力量的化身。唐东杰布亲身感受到西藏地域辽阔、山高水险,交通极不发达,给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不便。于是,他不畏辛劳,跋山涉水,广泛地向民众讲明了搭桥的意图,赢得了许许多多的人信赖和政府官员的支持。终于在1430年在雅鲁藏布江上首次建成曲水铁索桥。
此尊小铜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下颌蓄短须,面相极具亲和力。上身赤裸披袈裟,袈裟全覆双腿,上錾刻细密的精美花纹,袈裟边缘以不规则形态盖覆半个莲花底座,恰似衣裙随意下搭般自然,这种表现手法极具个性。整尊造像小而精致,尤其面部表情极为生动,栩栩如生,铜像保有原封底,更为殊胜。
尼泊尔19世纪 银质文殊坛城(局部鎏金,镶宝石及绿松石)
坛城,又称曼陀罗、轮圆具足。一般将代表佛、菩萨、护法神的神像或种子字、三味耶形等,以一定的组合加以排列的图案。代表佛、菩萨、护法神等的圣土和“道场”,表示一种纯洁之地,也是藏传佛教对理想王国“香格里拉”的描述。(香格里拉是时轮本尊的住地,为时轮教法的发源地。将来当世界因人的贪婪和仇恨达到极致而濒于毁灭之际,香格里拉天国将征服邪恶的统治,拯救世人于暴政。凡受过时轮加持的人将重生于香巴拉。)一般认为坛城是对家园美好的祝愿和护佑,将坛城置于室内可促使家庭和睦,使家室不受邪魔困扰。
坛城的起源于古印度密教修行者在修行场地筑起土台从而防止邪魔的入侵。这种做法渐渐普及,及至后来国王即位、大型宗教活动、民间祈福等都以坛城迎请诸佛、菩萨亲临作证和护佑。所以有坛城祭起的地方也就是佛、菩萨、护法神亲临的地方。藏传佛教中,显宗往往用理论系统地阐述,而密宗则注重事相,对佛教理论侧重于用图像、图解、模型等显示出来,这种图示就是坛城的开始。
此件坛城作品,第一感观是华丽。延续了尼泊尔佛教艺术品一贯的华丽风格,以银胎打造本身即极为罕有,满镶满嵌各类宝石,以及个别细节处的鎏金处理,皆令本件作品成为一件稀世珍宝。
西藏15世纪 铁鋄金信筒
“鋄金”亦名减金,工艺主要是手制,先将金砸成金皮,制成金箔錾于铁铸缕花的信筒上,铁与金相映衬,使得整个盒体既玲珑剔透,又金碧辉煌。信筒上下两段,可开合,且两段闭合处有可穿绳佩戴的环孔。整件尺寸不大,却满布花纹,鋄金灿烂,望之十分华丽,上錾刻盘龙,龙头龙爪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工匠的制作技巧。
西藏16-17世纪 ( 扎什伦布寺风格) 银质三怙主(铜鎏金底座)
扎什伦布寺是黄教六大名寺之一,意为“须弥福寿”寺。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是后藏最大的寺院。1447年9月,由宗喀巴的第八弟子、一世达赖根敦珠巴在帕竹政权的资助下修建的。他也是第一个把黄教传到后藏去的人。公元1600年,四世班禅罗桑确吉受扎什伦布寺之邀,担任了该寺第16任法台。自此,扎什伦布寺成为历代班禅额尔德尼的驻锡地。后经历代班禅不断扩建,扎什伦布寺才逐步成为铜佛高耸、金碧辉煌,雕刻精美、壁画生辉的宏伟建筑,并成为后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扎什伦布寺亦以佛像制造精美著称。
佛教密乘事部三怙主,简称三怙主,即佛部文殊(居左)、莲花部观世音(居中)、金刚部金刚手(居右)三尊菩萨的合称,表大智、大悲、大力,为佛教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尤为藏传佛教所尊崇,故有“唯诸佛文慧文殊,慈悲本体圣观音,威力自在密部主,敬礼至圣三依怙”的礼赞。
此件拍品中,三个主尊均为银胎铸造,主尊均未鎏金,海中升起三莲茎托起三尊菩萨的莲座,主尊座下莲座及水下根茎部分为铜质鎏金,底部根茎两侧各有一尊龙王护侍左右。整体雕像工艺细致,风格别致,时代特征明显,且保存完好,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