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继嘉德与保利之后,2016年翰海与匡时先后赴港建立拍卖分支机构,给近两年稍显平静的艺术品拍卖圈增添了一些新的谈资,显得格外热闹。内地拍卖行入驻香港市场,背后缘于怎样的内在逻辑?在香港市场中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这些话题皆引起人们的关注。
拍卖行“向里走&向外走”
从2012年以来,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一直处于缩水后的维持状态,拍卖行业的深度调整与理性发展已然成为近几年的主旋律:拍卖成交额锐减,回归至2010年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前的数字基准;行业内部竞争加剧,拍品征集困难,不少中小拍卖企业歇拍或停拍。
面对市场困境,各大拍卖行亦使出浑身解数予以应对。从主动缩小拍卖规模到降低标的起拍价,从加大征集力度到专场设置愈加精耕细作,从拍卖品类及地域拓展到营销策略的适时而变,拍卖行以诸多攻略调整应对着如今依然持续的市场寒冬,以往的市场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其中,拍卖行在不同地域的业务拓展便很大程度上搅动了原有的区域市场生态。
各大拍卖行为征集拍品,在海内外各大城市纷纷建立办事处是早已有之的地域拓展形式,在国内不同地域城市建立分公司开展拍卖业务则出现于2012年之后。在这方面,国际艺术品拍卖巨鳄苏富比(微博)与佳士得依然走在前列,两者不仅较早地完成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同时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发掘。它们很早就在中国香港地区建立拍卖分支机构,随后则将视线转移至内地。佳士得起初以商标授权的方式与北京永乐拍卖公司合作,而永乐的拍卖业绩也被纳入了佳士得的全球业绩,借此扩大了其在中国内地的品牌影响力。2012年,苏富比与北京歌华美术公司合资成立苏富比(北京)拍卖公司探索保税拍卖。2013年,佳士得则在上海成立独资拍卖公司。
尽管两家拍卖行在国际行业范围内享有盛誉,但就近些年在中国内地的拍卖业绩表现来看,明显有些“水土不服”。无论是苏富比(北京)抑或佳士得(上海),两者拍卖业绩一直不温不火,尤其是苏富比(北京)的拍卖业绩更是一路下滑。两者甚至在2016年后出现了歇拍的现象。
与苏富比、佳士得“向里走”相呼应的是,内地部分具有一定实力的拍卖公司在2012年后则选择了向外开疆拓土。内地拍卖行“向外走”,表现于在中国内地各大城市布局以及入驻香港地区。在内地各城市开设分支、进行拍卖业务的拍卖行,主要以荣宝斋、保利拍卖为代表,两者均以北京为中心向内地其他城市辐射。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内地拍卖行开始以香港市场为跳板进行国际化市场的探索。嘉德在2012年最早入驻香港市场完成拍卖首秀,保利紧随其后在香港成立子公司,翰海、匡时亦在2016年登陆香港拓展拍卖业务。
就近几年各家拍卖行的市场表现而言,“向里走”的国际拍卖行与“向外走”的内地拍卖行两者似乎表现出不同的处境。苏富比与佳士得受制于国内《文物保护法》所规定的“禁止境外拍卖行于国内经营文物”的政策限制,其经营权限与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因此,两家境外拍卖行在中国内地的业务开展得并不顺利。与之相比,内地拍卖行结合自身战略定位与香港的政策、地缘优势,在香港的拍卖业绩相对稳定。
继嘉德与保利之后,2016年翰海与匡时先后赴港建立拍卖分支机构,给近两年稍显平静的艺术品拍卖圈增添了一些新的谈资,显得格外热闹。一方面,关于“京港艺术中心之争”的老话题再次被业内人士讨论;另一方面,内地拍卖行入驻香港市场,背后缘于怎样的内在逻辑?在香港市场中的发展状况究竟如何?……这些话题皆引起人们的关注。
为此,《艺术市场》将视角聚焦于“向外走”的内地拍卖行,结合2016年艺术品秋拍市场及近两年市场的整体行情、趋势,通过专访嘉德、保利、匡时3家拍卖行的掌舵人,了解它们在香港市场中的定位及发展策略,从中窥探内地拍卖行在香港地区的现状和前景。
香港是嘉德“国际化”的第一站
——访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兼CEO胡妍妍
《艺术市场》:在刚过去的2016年秋拍中,嘉德香港完成总成交额3.37亿港元的成绩单。首先,请根据今年各板块、专场的成交情况,总结一下2016年秋拍香港市场的整体趋势、特点。
胡妍妍:香港地区的特色源自得天独厚的商业环境和中西交融的文化氛围,是个老牌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一度在交易额上大大超越了香港,但是,近几年,凭借艺术博览会、画廊、拍卖等多渠道共同发力,国际艺术品频繁交流、展示、交易以及珠宝、葡萄酒等相关收藏品的自由交易为依托,香港艺术品交易声势愈隆。嘉德香港2016年春、秋季两次拍卖,成交总额同比2015年有74.4%的大幅增长。
《艺术市场》:2012年,嘉德香港是第一家走出内地市场的拍卖行。当时选择赴港开展分支的契机、原因有哪些?
胡妍妍:如前所述,香港地区是个商业良港,又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是亚洲最大的老牌艺术品交易中心。因此,要成为一家真正的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就要“走出去”,放宽视野、开拓进取。特别是海外有历史上流散出去的大量文物艺术品,一般都是在我国香港地区、欧洲和美国交易,因此我们选择了香港作为“国际化”的第一站。
《艺术市场》:尽管有人对香港持“文化沙漠”的偏见,但香港无疑是全球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地区。在文化市场方面,结合您近几年具体从业实践经验,能否总结香港艺术品拍卖行业的地缘优势所在?
胡妍妍:历史造就了香港中西合璧的面孔,以及“文化沙漠”的偏见。其实香港是一个很有活力,包容性很强的地方。随着1997年回归祖国,更多的传统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元素迅速、无缝、自然地嵌入这个多元化的地区。这里有很多收藏或经营中国艺术品的收藏家、画廊主、古董商,他们对中国艺术的认知和研究非常深入,同时,也有很多喜爱和收藏西方艺术品的藏家、行家。从这个意义上讲,香港不但不是文化沙漠,反而是亚洲难得的一块中西融合的文化沃土,可以说任何艺术品拍卖项目都有可能在此生根开花。
《艺术市场》:就嘉德香港自身而言,是如何定位的?近些年又是如何根据自身及香港市场特点制定发展策略的?
胡妍妍:嘉德香港主要是开拓并服务于国际市场,以拍卖中国古董艺术品为主项,丰富经营内容。逐步建立团队,开发项目,寻找客户。近几年,我们海外客户的数量每年都有增加。
《艺术市场》:从具体的拍卖品类行情上看,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似乎存在着一定差异性:内地书画市场占据半壁江山,油画板块的早期及经典写实更受关注;而香港市场的现当代艺术、名酒、珠宝具有明显优势。但我们从嘉德香港这些年的专场设置看,似乎更关注中国古代艺术品,而且在拍卖专场的主题定位、拍品甄选等方面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嘉德香港是否有意在寻找一种品牌性、差异化经营?
胡妍妍:嘉德力求在香港的拍卖更加多样,中国书画是嘉德的强项,无论近现代还是古代都有丰厚的资源和十足的经验,因此,在香港也顺其自然地成为主力。古董珍玩这一品类中的瓷器、家具、玉器、青铜器等,去年在嘉德香港都有不小进步。当代艺术由于近期市场的乏力加之对新市场的适应,我们还没能展现足够的力量,相信未来三年会有大成长。生意随着市场走,差异化的构想也是要顺应市场动向。
《艺术市场》:主营内地市场的中国嘉德与拓展香港市场的嘉德香港,两者在业务团队上是独立的吗?两者之间是否会根据市场的差异性进行更多配合,例如对于标的上拍地点(内地或香港)的选择上是如何考量的?
胡妍妍:嘉德香港是嘉德的子公司,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我们基本是两个团队分别作业,但配合当然有。关于标的的上拍地点,我们海外征集的拍品基本交给香港拍卖,内地征集的拍品在北京拍卖。
《艺术市场》:近几年,国内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处于理性调整期,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拍卖行带来更多的竞争与考验,其中特别是在拍品的征集环节,新年后拍卖行马上进入新一轮拍品征集。嘉德香港是如何在当下市场中进行海内外征集的?秉持怎样的征集策略?
胡妍妍:我们的海外征集是大海捞针、地毯扫描式地寻找,甄选时还要符合上拍标准,符合市场需求、法律规范。拍卖公司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成本都在征集这个环节。嘉德的优势是专业性强,各个项目都有资深的专家,能够迅速准确地做出真伪、优劣、估价的判断。
《艺术市场》:近些年在香港市场的拓展中如何面对困难?嘉德香港的核心竞争优势是什么?长远的发展目标又是怎样的?
胡妍妍:有困难是常态。我们的核心优势是“嘉德”这块金字招牌。它意味着客户的信任以及团队扎实的专业功底。比如2015年我们全年收款率高达98.86%(注:收款率以收款金额/总成交金额计算)。嘉德香港的现阶段的目标是,3年后,嘉德香港将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熟练国际交易经验的多门类综合性拍卖公司。
在学术与市场的交汇点中彰显艺术品价值
———访保利香港拍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益修
《艺术市场》:2016年秋拍,保利香港总成交额11.15亿港元。能否稍为详细总结秋拍市场中的亮点?
张益修:保利香港2016秋季14场拍卖总成交额11.15亿港元,从成交额看,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和珠宝已经成长为保利香港成交额最高的两个板块。其中有多件拍品高价成交,如吴冠中的5件作品总成交额达1.74亿港元,其中《荷塘》以1.062亿港元成交,另外,该板块还有常玉的《碎花毯上的粉红裸女》以5900万港元成交,崔如琢的《秋风摇翠》最终以1.416亿港元成交,反映出亚洲藏家对中国艺术家的关注;珠宝及尚品部拍出全球拍场迄今最大的一组两颗D色内外无瑕圆形足色全美IIA型白钻,以8260万港元高价成交,另有多件珠宝成交额逾2000万港元,足以证明保利香港珠宝及尚品部已在香港区域站稳脚跟。这些顶尖拍品的亮丽成绩说明了我们对于选件与市场需求的准确掌握,使保利香港的成绩居于市场的领导地位。
《艺术市场》:保利香港在2012年入驻香港市场,经历5年发展逐渐趋于稳定,特别是在近两年每次大拍中均保持10亿港元以上的总成交额。您认为保利香港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是如何根据香港市场特点制定发展策略的?
张益修:当前,各行各业面对严峻的经济环境挑战,这两季保利香港的稳健成绩与市场的部分疲态形成反差,已清晰地体现了保利香港的优势所在,即保利香港拍场中新买家的持续进入以及选件与专题方向的精准。在香港做艺术品交易注重服务,以及亚洲客人对艺术品的兴趣,5年前保利香港成立时,80%的客人来自中国内地,如今,80%的客人来自香港及亚洲地区。
早在2012年我们认为时机已然成熟,保利作为中国第一大拍卖行,凭借我们对于艺术品的专业知识与对中国市场的掌握,在中国及亚洲艺术市场发展至一定规模时,选择在香港拓展,以作为中西艺术交流的平台,积极开展国际市场。对照近年国际拍卖行纷纷在中国设立拍场,显示保利已占得了市场先机。保利拍卖更在上海、山东、厦门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使广大的内地藏家与国际市场相连结,从而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艺术市场》:近年来,无论是海内外拍卖公司,抑或画廊、艺博会等诸多艺术机构,越来越多地开始进驻香港开设分支机构,使得香港在全球的艺术市场中开始占据愈加重要的位置。您认为香港在艺术品市场方面具有哪些优势?
张益修:香港绝对有地域及资源方面的优势,香港作为一个百年来的中西桥梁,文化上兼容并蓄,地理位置方便,艺术品市场十分国际化,吸引着国际藏家的关注。香港是亚洲最早的艺术品市场,有着40多年的历史;有完善的法制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实行艺术品进出口零关税政策,法律制度健全,是一个国际性的多元化收藏平台,深受海内外收藏家的认可与信赖。从我个人近几年的从业经验看,随着中国及亚洲艺术在国际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这也让保利香港有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保利香港作为广大中国藏家与亚洲及国际市场接轨的窗口。除了保利原有的强大中国客户资源外,保利香港亦累积深厚的海外藏家网络,肯定了我们植根香港、拓展全球的策略。
虽然香港过去固有的定位一直主打金融、房地产等,但随着近年来香港在艺术及拍卖领域的快速成长,使其已经成长为艺术品交易量的第三大城市。未来,随着当地政府对艺术事业的大力推动、各大国际知名画廊、大型艺术展相继进驻香港,画廊、博览会与拍卖行之间的良性互动,市场规模将会更为扩大。
《艺术市场》:据我们了解,保利拍卖在内地的北京、上海、山东、厦门,以及香港、澳门地区都陆续开展了艺术品的拍卖业务。在拍卖份额上看,内地北京居首位,香港地区其次。对于香港市场而言,保利香港如何定位?未来发展目标是什么?
张益修:保利香港作为中国拍卖行开拓国际市场的先驱,旨在成为中国艺术品与西方主流高端艺术市场对接的平台。今年是保利香港成立5周年,我们以多元、清晰的定位,为本地乃至全球各地广大的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呈献精彩、多元化而弥足珍贵的拍品,希望进一步展现亚洲艺术丰富的内涵,引领市场发展的契机。
保利香港拍卖最大的优势是对于中国艺术市场的掌握,凭借着对于市场及艺术品的专业知识与服务,加上对于藏家的深入理解,不论是资深藏家或新晋藏家,我们皆提供了独到的收藏建议与系统梳理。随着中国及亚洲艺术在国际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保利香港的欧美藏家群体几乎每季都有所增长,这也是令人欣喜的现象。未来我们将持续扩大市场布局,以更多元的角度推广艺术品的收藏,将不同的时代脉络与艺术风格介绍、推广给广大藏家。
《艺术市场》:根据香港拍卖市场的特点,保利香港在专场设置、客户招商等方面做了哪些具体调整?
张益修:保利香港的选件策略与拍卖专题为市场带来更多变化,学术与市场方面的结合给藏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保利香港随着香港市场不断发展与成长,公司从成立至今,亦陆续开设古代书画、当代水墨、中西名酒等部门,满足藏家与市场的多元需求,这亦是我们不断成长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市场虽进入调整阶段,我们却很明显地看到不同门类艺术品的此消彼长,不管是在哪个门类,每个季度或年度一直都有亮眼的成绩出现。这对市场来说,其实是个正常发展的必然路径。对于藏家来说,他们更加理性而慎选精品。而对于保利来说,我们一直带动市场,起到引领的作用,并积极开发与推广不同的领域,希望市场不断地扩展深度与广度。
《艺术市场》:如今拍卖行马上进入新的一轮拍品征集,保利香港是如何在当下市场中进行海内外征集的?
张益修:艺术市场在逐渐调整并更加理性,藏家对于买卖更加谨慎也更趋于成熟,但此时尤其是顶尖拍品往往逆势创下纪录,像去年吴冠中《周庄》创下了亚洲现当代艺术的世界纪录,相信可以起到鼓舞市场的正面力量。
对我们而言,征集向来都可说是一种挑战,对于过去一季的回顾与市场的再梳理,透过这个机会我们贴近不同地域与市场,了解供需的平衡与市场的氛围,以此策划每季的专题。我们的专家团队在此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国内外一直与藏家群建立了紧密互信的关系,在与收藏家的交流与研究中,得到藏家的支持与信任。征集对我们来说象征了藏家的托付,我们珍视每一件拍品亦在拍卖中做最好呈现,在学术与市场的交汇点中彰显艺术品珍贵的价值。
海内外拍卖行的同场竞技促进行业发展
——访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国强
《艺术市场》:2013年本刊曾专访过您,问及匡时拍卖是否有进军香港计划,当时您表示:“确实有这样的想法,但目前看,时机并不成熟,匡时还不具备同时在两个战场双线作战而且皆保证成功的能力。”经过多年的酝酿与发展,2016年匡时在香港举槌拍卖。现在看,您当时所说的“时机”成熟了?
董国强:我们考虑在香港设立拍卖公司确实也有几年的时间了,2016年正是匡时成立10周年,我们在整体规划上也需要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香港的征集与北京相比其实差不多,过去我们也经常在香港征集,现在是受制于海关政策的限制,而匡时香港的设立便回避了这个问题,业务开展也更加便利。同时,这些年我们在海外市场有了一定积累,匡时的品牌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得到许多藏家的认可。通过香港拍卖,我相信会有更多藏家、买家进一步认识匡时、相信匡时。我们希望能够在香港站稳脚跟,让认可的范围更加广泛扩大匡时的品牌影响力,所以下一步我们会加大香港拍卖的扶持力度,无论是经营还是宣传方面。
《艺术市场》:事实上,追溯起来,早在2009年匡时便在香港注册分公司,成为驻港的办事处,并曾与日本亲和拍卖株式会社合作举办了一场联合拍卖会。这次匡时独立在港进行的拍卖首秀业绩,您是否满意?
董国强:作为匡时拍卖进军香港市场的首次亮相,此次匡时香港主打“量少而精”,分别设立三个“集瑞”专场,包括39件中国近现代书画、53件中国古董珍玩、13件现当代艺术品。此次拍卖总成交额逾2.06亿港元,成交率达到75%,其中,中国书画专场取得“白手套”佳绩,为此次匡时香港首场亮相打出一张好牌。对于这次的总体拍卖成绩我们还是比较满意,整体和之前预估的相差无几。
《艺术市场》:能否结合各板块的具体表现谈谈首拍的收获,以及未来如何调整?
董国强:就3个板块而言,瓷杂的表现应该说最好,这也与我们拍品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书画专场也取得了“白手套”佳绩,专场中因为都是近现代的作品,拍品数量少,我们的估价也相对低一些,所以情况整体也不错,其中齐白石的《大寿多子图》和《岁朝图》是两件过千万元的书画作品。另外,油画板块表现相对不足,这和大的市场环境存在一定关系。
此次拍卖的瓷杂部分,拍品征集得到了香港、台湾老一辈大藏家的支持,很多标的有10到20多年的拍卖记录,或者有国外展出的记录和藏家收藏记录,流传有序、来源清晰的拍品还是更受客户的青睐,其最终成交价格也自然理想。比如,乾隆天蓝釉六方瓶在民国时期就有著录,来源清晰,之前从未在拍场上露面,1400万港元的落槌价其实比预想的略低,因为这是匡时香港的首拍,我们与客户的积累还需要时间。整体而言,市场还是认可生货,硬通货才是真理。而瓷器也是我们此次拍卖的主打板块,在预展时便被诸多藏家所关注,所以最终取得佳绩也在意料之中。
油画板块在首拍中表现得相对薄弱,这与整体市场大势有关系。当然,我们在该板块准备的规模也小,没能更好地吸引业内该方向藏家的关注,这也是我们下一次需要调整的。另一方面,初次进入香港,我们的现代当部门的团队还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所以也急需打造一支香港团队。同时,参与我们香港首拍的藏家大部分是老面孔,注意力都集中在书画和瓷器上,现当代的买家还是缺乏,可以说,整体现当代艺术市场还是任重而道远。
《艺术市场》:就匡时香港而言,未来会如何根据自身和香港市场特点制定发展目标及策略?
董国强:香港因为是“自由港”,在政策要求上显然相比内地宽松很多,最明显的就是“低税率”,一、二级市场整体相对成熟,对货币买卖和国际资金流动都没有限制,资金可随时进出香港。香港更像是一个艺术品的集散地,很多藏家在这里,货源往来方便,相比之下,内地还是会有一定限制,所以有这样的地区优势还是需要利用好。
此次拍卖主要有香港本土以及台湾的藏家支持,同时也有一部分海外回流作品。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上扬,水涨船高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流落海外的中国文物艺术品,也提升了国内艺术市场的水平。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和韩国在经济发展后都曾从海外大量回购其本国文物。在中国,尤其是2002年文物法修订后,来源于中国港澳台地区与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的海外回流文物成为艺术品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中国港澳台与东南亚、日本的回流文物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因为近些年的市场环境压力以及各大拍行之间的竞争,我们之前并没有在香港过多地展现,此次首拍是希望匡时可以在香港真正固定下来。以前北京匡时在香港征集很多海外作品,现在匡时香港固定以后会逐渐独立起来,在人员安排、征集上做到自力更生。
《艺术市场》:您刚才提到了近些年拍卖市场激烈的竞争局面,而各大拍卖行也在适时调整应对策略。其中,在地域拓展方面,我们也看到苏富比、佳士得已经进入内地。您认为拍卖行的“走进来”“走出去”对未来国内艺术品拍卖行业会有怎样的影响?
董国强:近些年,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的变化确实影响并改变着行业格局的变动。就内地的拍卖行参与到香港地区的市场竞争而言,由于目前其自身品牌影响力上与苏富比、佳士得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国内拍卖行与之在香港形成分庭抗礼的格局并非易事,需要一定的时间运作。而海外拍卖行进入到内地市场,由于受到文物政策的限制,现阶段只能拍卖当代艺术品,所以目前其竞争优势也并未显现。在某种程度上,艺术品拍卖行业竞争的激烈,其实是件好事,一方面,艺术品拍卖行业归根结底是服务行业,而竞争越激烈,藏家、客户越受益。另一方面,国内拍卖行与海外知名拍卖行的同场竞技,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