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演进中,“后八九”作为栗宪庭先生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出现的、具有反叛意识新一代的代称,实质上指向了这群艺术家的某些共同特质及其对于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当代艺术问题趋向的关键性影响。他们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于七十年代历经童年、少年时代,八十年代于大学校园中接受古典艺术的训练和陶养,却在九十年代对以往所学的艺术范式加以叛离。由于集体主义时代的个体经验,文革时期模糊的创伤性记忆,以及八十年代风起云涌的现代艺术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艺术中抛弃了现实主义的“红光亮”视觉模式,缺失了“伤痕美术”中浓重的悲情主义,却以一种极为微观的平民视角透视出“历史”在“个体”身上遗留的痕迹。
曾梵志
曾梵志 (B.1964) 叙述:画家与模特之二 1992 年作 布面油画
117 × 83 cm 估价:RMB 3,000,000 - 4,000,000
签名:曾梵志 (背面)
出版:
《曾梵志 1993-1998》 P3 1998年版
《看景——曾梵志的绘画1989-2004》 P4 何香凝美术馆 2002年版
《曾梵志的绘画:我·我们1991-2003》 P127 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ZENG FANZHI 1989-2007》 P1 Hyundai 2007年版
《叙述:画家与模特之二》完成于1992年,适逢曾梵志从湖北美院顺利毕业。粗犷不羁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块都反映出艺术家对于表现主义绘画方式的熟练掌握,而凌乱且充满动感张力的画面,又似乎让我们感受到画家创作时强烈的情绪爆发与宣洩。从画面结构上看,该作似乎亦受到了毕加索及其立体主义的影响,通过对人物形态和周围环境的解构调整,表现两者之间微妙的时空、心理关系。《叙述:画家与模特之二》中,人体只用黑色的粗线勾勒,涂抹上白色、红色的色块并点缀些许的鹅黄色,无法分辨身著的服装和裸露的肌肤,这种用描绘生肉的方法来表现人体的手法是曾梵志从创作早期便十分著迷的,而其创作灵感大概来源于记忆中小时候家门口小街尽头的肉铺,以及毕业创作时在医院走廊穿梭所观察到的情景。在阴暗的背景中两个惨白又鲜红的人体非常扎眼,使整幅作品的氛围显得焦虑、恐怖,似乎是画家刚刚毕业时迷茫焦虑的感受写照。
作品依次为曾梵志的《无题》 (1989 年)、《受难》(1990 年)和《双人体》(1990 年)
构成近期作品的因素,除了历史和现实所赋予我们的複杂心理外,直接的灵感来源出自私人家藏的旧照片,以及中国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碳精素描画像”。我无法说清楚些经过精心修饰后的旧照片究竟触动了自己心灵深处的哪一根神经,它们使我浮想联翩,爱不释手。也许正因为处在今天的时代中这些旧照片已不仅仅给人某种怀旧心理的满足感,也许它们所呈现出的某种单纯直接而又充满了某种虚幻的视觉语言方式,验证了我对高深莫测的样式主义以及虚夸的浪漫主义的厌弃心理?同时,旧照片和碳精画像一类的图示语言,体现出我非常熟悉而又曾经不屑一顾的东西,其中包含著中国普通人长期以来所特有的某种审美追求,比如模糊个性而强调共性,含蓄,中性而又充满诗意的审美特性等等。
——张晓刚
张晓刚 (B.1958) 血缘——大家庭· 戴军帽的男青年 1999 年 布面油画
190 × 150 cm 估价: RMB 5,500,000 - 6,500,000
签名:张晓刚 Zhang Xiaogang 1999
张晓刚程度玉林路工作室
《戴军帽的男青年》创作于1999年,是该系列作品中罕见的大尺幅佳作。画面中,张晓刚将家庭照片的题材进行延伸,形成了独立的男子像肖。画中的年轻男子身著标志性的中山装,从他挺直的脖颈可以看出其依然维持了《血缘—大家庭》系列中常见的机械性坐姿。画中人物这种“刻意的端庄”姿势显示出了强烈的自我约束力,进而隐喻其在现实生活中屈从于各种规范、制度,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与热情,而这或许这就是使人物黯然,使人生褪色的原因。男子神情忧伤,目光斜视,虹膜与瞳孔漆黑一片,目光缥缈而略带惊恐,似乎若有所思,又似乎空无一物。通过这一艺术形象,艺术家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映射了整整一代人的人生窘境——每个人都背负著历史的包袱和精神的重担,一面小心谨慎地踽踽潜行,同时又无时无刻地陷入一种深刻的精神焦虑之中。
张晓刚 (B. 1958) 里和外4 号 2006 年 布面油画
170 × 330 cm 估价: RMB 4,500,000 - 6,500,000
签名:张晓刚 2006
出版:
《张晓刚》 Sara Hilden艺术博物馆 2007年版
《典藏中国当代艺术100 | 张晓刚——清醒于梦幻与现实之间》P124 现代出版社 2009年版
《张晓刚:困扰的记忆》 P96 Phaidon出版社 2015年版
展览:
2006年 家园 北京公社 / 北京
2007年 张晓刚个展 Sara Hilden 美术馆 / 坦佩雷 / 芬兰
有距离地去观察历史和现实,同时,去营造一个使我们的灵魂能够得以暂且栖身的“虚幻王国”。
——张晓刚
2006年张晓刚创作的《里和外4号》恰恰处于从标志性的“大家庭”序列向此后“历史风景”主题转型的关键节点。它不仅依旧承继著“大家庭”和“失忆与记忆”系列中图像的影像来源,也直接啓示出“绿牆”系列中的象徵化风景,而对于《里和外4号》的解读则有益于窥探张晓刚这一转型过程中的心理反映。《里和外4号》可谓张晓刚“历史风景”题材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佳作。画中,张晓刚将极具年代感的人化公共景观以大尺幅的方式呈现而出,解放后代表性的横向桥梁,桥梁上随风摇曳飘扬的彩旗,远景与近景中以纯粹线条和简单晕染而形成的群山、微波荡漾的河水等视觉形象……这一切,都似乎能够在一瞬之间将我们拉回至那个对生活自足丰满,对劳动干劲十足,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景的集体主义时光中去。
对于张晓刚的“历史风景”题材,吕澎也曾在《忧鬱与伤感的精神史——张晓刚的艺术》一文中做出评述,“艺术家保留了历史的典型符号——红旗、大喇叭以及其他一些历史道具,他指望在自己重新描述的历史场景中唤起人们对于历史和历史问题的双重追忆和解析。艺术家当然不是提供理性的政治解答,他仅仅是将自己多年来对人生、历史以及人的精神性的思考继续放在自己的作品中,以便对内心有所慰藉。”
从1988年最早创作的《素描No.1-3》中开始创立作为农民的“光头”形象,到九十年代初在黑白油画中将光头的身份转换为青年,再到1993年之后作品色彩开始出现艳俗化的倾向,直到进入新世纪之后,将被放大的单体或几个的光头形象衍化为光头的群体,并让他们漂浮于云端……在方力钧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光头”成为他一以贯之的经典“符号”,却又绝不是一尘不变的。在“光头”身上,方力钧不断更新、延展著它的身份、它的神情、它的序列,甚至于它所处于的画面情境。这让他在坚持“光头形象”表达的同时,也不断面对自己在思考上的变化,以及潜伏于不确定性社会与生活中、层出不迭的新问题。
方力钧 (B.1963) 1997 No.7 1997年 布面油画
150 × 110 cm 估价:RMB 2,400,000 - 3,000,000
签名:1997 No.7 方力钧 (背面)
出版:
《方力钧 编年纪事》 P289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版
《湘江北上——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集》 P54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年版
展览:
2014年 湘江北上——谭国斌与中国当代艺术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 长沙
在方力钧的作品中仍然具有一种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实参与精神,儘管他竭力用无聊的形象来掩饰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作品中潜在的焦虑和危机感比以前更加强烈。
——皮力
1997年创作的《1997 No.7》是方力钧在敷彩方面开始倾于艳俗化的经典作品。画面近景中,剪影一般的光头形象被以平涂,而非表现性的手法施以艳丽的橘色。虽然光头的面部五官不算很清晰,却能从中充分辨识出脸上标识化的“笑容”。 远景处,悬浮于空中的太阳以其无比强大的能量向画面的每个角落透射出强烈的金黄色光芒。它让海洋和天空的界限渐趋模糊,也让遥远的天际和辽阔海面上的波光粼粼都映射出金黄色的影子,并演变为非正确的绿色。橘色与环伺周围的绿色形成鲜明的视觉张力,并被铺陈上一层刺眼的黄色,由此,整幅作品建构出一个炫目的世界。略显缥缈的自然背景使其与生俱来一种“与现实世界无涉”的属性。它象徵出某种对于远离现实、超越控制的强烈渴望,而在光头的脸上,却能让人读解出一种“泰然自若”的超然态度。然而,在作为表象的“超然”面前,也内在隐藏著危机四伏的些许紧张因素。画中的光头人物正悠閒地游弋于大海之中。在这裡,“游泳”作为方力钧相当偏好的主题,确立起一种全新的心理空间。在水面前,人们或是斗争,或是沉沦,或是溺亡,或是生存,这其中关乎于人们自己的选择,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在现实中所最终的结果。“游泳”,在方力钧的画中喻示出人们在社会景观中“亦沉,亦能浮”的不确定性。
作品依次为方力钧的《1997-1998》、《1997.10》、《1997.3》和《1997.1》
方力钧 《1997.1》 1997年作
北京保利2013秋拍 lot. 0577B 成交价: RMB 28,750,000
方力钧 (B.1963) 2010-2011 2010-2011年作 布面油画
400×175 cm×5 估价:RMB 16,000,000 - 26,000,000
签名:方力钧 2010-2011
出版:
《方力钧 编年纪事》 P644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0年版
《艺术中国年度艺术家 方力钧》 P66-67 四川美术出版社 2012年版
展览:
2010年 方力钧个展 今日美术馆 / 北京
2010年 方力钧:偶发的寓言 坦克库·重庆艺术中心 / 重庆
2011年 流动艺术 超现实波普 悦·美术馆 / 北京
2011年 从符号到解析——方力钧个展 曲江美术馆 / 西安
2012年 方力钧:云端的悬崖 GAM都灵现当代美术馆 / 都灵 / 意大利
2014年 湘江北上——谭国斌与中国当代艺术 谭国斌当代艺术博物馆 / 长沙
这些神与人与兽的本质在魔幻般的图式中得以史诗般地展开与释放,使之在无限的空间中再一次群魔乱舞。此刻,你我只能站在魔幻世界的画卷中,以嬉戏的目光,观看神、人、兽们沿著同一个光芒万丈的前程,奋勇向前。
——张晴
方力钧 《2010-2011》局部
进入新世纪,方力钧的作品又重新拾回了那种艳俗到虚伪的色彩。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他摆脱了以往那种特写式的再现,却转而採用了更为广阔的全景式构图。可以说,这种构图的选择促使他的艺术具有了宏大叙事的意味,画中描绘的对象也从单纯的人物变得更为丰富,因而令他的艺术具有了某种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思考。在此一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品《2010-2011》中,巨幅背景上是一个巨大的蓝色旋涡,汹涌的海水和四溅的浪花充斥著整个画面,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旋涡中心,漂浮簇拥著一群色彩艳丽的动物和儿童:神色惊恐的牛马,挣扎哀嚎的虎豹,欢呼雀跃的猪,带著狡诘目光的猩猩,纷飞的蝴蝶,鸟类和蝙蝠,目光狡黠的狼,凶狠咆哮的老虎,面露呆萌的兔子以及艳俗到虚假的鲜花。当然,不可或缺的还有“光头”的形象。在方力钧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光头形象”开始找寻到它新的载体——儿童。在这些孩子身上,昭示出一种天然的矛盾性,儘管他们稚嫩的身体还未完全长成,但在他们的脸上却显露出与年龄显然不太相符的、近似于成人化的外在:麻木、呆板的笑容、貌似由衷的呐喊以及裸露的身体。同时,在千篇一律的笑容背后,又潜伏著丝丝不安的情绪,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当孩子们笑时,他们同时也在担心著将来痛苦的可能”。因此,在这件作品中,“光头”继而具有了更加震撼心灵的力量。方力钧所关注的对象从单纯的“成人”转而进入到本应葆有纯真的“儿童”,进而又扩展到了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生命体。最初作为单个分子的“成人”形象逐渐複製、克隆,并最终增值成作品《2010-2011》中拥挤成一堆的样子。因此,我们无法分清谁到底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又或者即便都是主角,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所有角色都是卑微的,没有谁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如同他在该画中描绘的对象一样,艺术家彻底从无聊的现实中逐渐跳脱出来,转而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现一切生命所必将接受的命运轨迹。从而,在这裡,方力钧为我们揭示了众生平等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