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蠹鱼春秋》是韦力先生定下的书名。“蠹鱼”二字是爱书人的代称,“春秋”二字,取其本义,指的是春、秋两季的古籍大型拍卖会。而这“蠹鱼春秋”,乃是指爱书之人参加古籍拍卖的过程。
韦力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二十多年来古籍拍卖的点点滴滴。他曾坦言:“我对古书拍卖的态度,从最初的拒绝接受,渐渐到试探性的观望留心,直到最后全身心的参与其中。”这种参与不止于亲下拍场,他还撰写古籍拍卖述评,而这也是国内唯一连续的古籍拍卖专业述评,已坚持了十几年,算得上是一段新时代的“书林佳话”。
《蠹鱼春秋:古籍拍卖杂谈》收录了韦力先生近两年来(自2014年秋至2016年春)跟拍场有关的文字,约50篇文章,包括参加各大拍卖公司预展的所见所闻,对各场拍卖会亮点的点评与综述,以及他几十年关于古书分类、拍卖、收藏的心路历程。可以说,本书不仅是对风云变幻的古书拍卖市场的真实记录,也处处可见一位藏书家对古书和传统文化的挚爱。
拍卖已成古籍善本流通最重要渠道
中国的书籍流通史已有一千多年历史,而中国的古籍拍卖才刚走过了二十年的时光。近代拍卖产生之后,古书的流通方式已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拍卖是舶来品,古书进入拍场,在西方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然而它舶来中国,才刚刚二十年,然而古籍拍卖已绝对性地成为中国古籍善本流通的最重要渠道。
1986年,中国内地成立了第一家艺术品拍卖公司;1993年,中国书店举办一场文献资料竞买会;1994年,嘉德公司举行了中国第一场正是的古籍善本拍卖会……如今国内艺术品拍卖每年春秋两季大拍已成惯例。面对古书之价日昂的现实,欲得好书,也只能去拍场中寻觅。韦力先生坦言,正是有了古籍拍卖会,才让自己的收藏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扩充眼界。他认为,在古书拍卖中,虽然买家再难捡到以往所津津乐道的“漏”,也失去了“冷摊负手对残书”的雅致,却能因此减少许多因信息不对称而与欲得之书失之交臂的遗憾,也让卖家不但能卖得善价,还能了却给自己心爱之书找到好买家的心结。
曾担任中国嘉德、上海博古斋等多家拍卖公司的学术顾问的韦力,出入各大拍卖会预展、获取图录,甚至上手翻看原件。在书中,他不仅讲将古籍拍卖的各种趣闻娓娓道来,由他提供的珍贵图片、精确的拍卖价格,更为收藏及爱好者提供了的权威的行业信息。
装帧设计费尽心思
值得一提的是,《蠹鱼春秋》一书的设计师是“中国最美的书”的获得者陈楠老师,因此,从外观设计到用纸选材都费尽心思。
《蠹鱼春秋》采用了“裸脊锁线”装帧,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漏背装”,而这也是目前为止韦力唯一的一本漏背装帧书籍。这种装帧具有独特的古典美感和诗意,且与其他印刷书籍相比,可享受180度舒适的阅读体验,即可将书平铺在案上,而不必担心书页翘起。
绿色的护封上,只见“蠹鱼春秋”四个艺术字体既时尚又典雅,内封的设计是一张纸层层铺叠的古朴书页,各种字体映入眼帘冲击着视觉,似乱亦真。配合书脊上的红色穿线,更显雅致古典。
“封面上这两个洞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书虫吃纸吧。”(记者 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