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当书写越来越成为一件稀罕事,无纸化成为生活的常态,人们便开始怀念“从前”。从前以信交流,以笔墨书写,一字一句渐渐构成真实的人格,进而构成真实的历史世界。而这,也便是文稿的魅力所在。最近,西泠网拍·艺是月拍收槌,其中首届名家名篇文稿专场在开拍前俨如一明星专场,手稿内容十分有特色,故而万众期待。最终该专场成交总额达75万元,喜获白手套。
让手稿关注点回到内容的价值
据了解,近年来,近现代名人手稿、信札的文献价值不断受到市场的重视,是史学研究与艺术品收藏良性互通的体现。西泠印社拍卖自2009年推出名人手迹专场,以文人小说家、金石书画家、名流政要各专题,展现中国近现代史诸多名人不同形式风格的作品,进一步推动了名人手迹收藏与研究。“从2009年迄今,这8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手稿收藏,包括收藏观念也有所进步。手稿不完全是书法,不完全是艺术品,还有内容的价值。”西泠印社拍卖名人手迹相关专场初创人、负责人,西泠·艺是网拍负责人陆丰川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采访时细述了举办首届名家名篇文稿专场的缘由。他指出,从读者来说,他们会比较重视手稿内容的价值;从收藏者来说,他们则往往会忽视内容的价值,只是注重书法、品相等。“这几年我们很想让大家把关注的视线回到文章的内容上,这是手稿收藏界的期待。”
诚然,过去几年中,人们对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名人手稿主要着眼于作者与书法,很少具体结合时代背景、书写环境与内容特色等方面来综合评判手稿的价值。因此,陆丰川表示,此次所强调的“名家名篇”的真正意涵是指重要的时代中重要的作家,重要的作家写过的重要的文章,而这才是整个手稿研究和手稿市场的核心所在。“从长远意义来说,重要的手稿还是要回到重要的时间、人物、文章和事件上。”
记者看到,在首届名家名篇文稿专场中,就有几件作品特别值得一提。其中,茅盾在1959年作协座谈会上的发言附记未刊文稿的落槌价为21。 5万元。这件拍品为茅盾《廿四分干劲,十二分措施,六分指标》出版附记手稿二页,为出版其1959年在中国作协创作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而作。茅盾时任中国作协主席,此附记未见发表。又如,董桥《关于藏书》重要文稿的落槌价为10万元。此为董桥《关于藏书》完整手稿十一页,应瘂弦之故而作,为董桥论述藏书之鸿文,有众多刊载著录,可视为董桥论述藏书的代表作。在文中,董桥旁征博引,详述古今中外藏书家事迹,介绍可藏之书,从中可见其本人之博学和藏书趣味。文章谈及郑振铎、陈乃乾、曹溶、叶德辉等。此稿通篇亲笔,有本款,并注明创作时间及地址,可知此稿作于1977年,伦敦。
再如,施蟄存有关回忆沈从文等文稿两篇二十六页的落槌价为2.7万元,此为施蛰存《滇云浦雨话从文》《震旦二年》完整手稿两种,分别为悼念沈从文、回忆在震旦大学两年学习经历而作。文稿围绕作者与沈从文、戴望舒的交游,以及当时的文学环境而作,具有较高的文学史价值。两篇文章均在当年发表,后收入施蛰存诸多文集。这两份手稿均系定稿,上有本款和作者亲笔改动,修改后亦几乎完全和发表的版本相同。巴金批改《人民日报》文稿校样及致叶君健相关信札的落槌价则为2.3万元,此为巴金回复叶君健有关《人民日报》稿件的信札一通,将叶寄予巴金的稿件评读并奉还,顺带提及在成都的写作计划。通篇亲笔,有本款,有黑红蓝三种笔迹改动,附《人民日报》1960年8月8日稿件,发表巴金文学评论《文学要跑在时代的前头》,有多处红笔批注。该文旧为重要著作《随想录》中文,后被巴金删去。此次巴金回成都写作,在学道街住了四个月,改编为电影《英雄儿女》的小说《团圆》,就是这时定稿的。
手稿意义大,情感共鸣就大
谈及本届名家名篇文稿专场的拍卖结果,陆丰川用“超过想象的价格,超过行情的价格”来予以形容。他坦言,此次名人名篇手稿能得到非艺术品圈的人的关注,创造了比市场行情高的价格,这正是他非常期待的。
然而,记者也发现,大多拍卖手稿均为钢笔所写,这也是本届名家名篇文稿专场的一大特点。对此,陆丰川告诉记者,在过往的大拍当中,虽然设有专门的手稿专场,但大拍中的收藏群体是以购买艺术品为主,换言之,购买书法和绘画的人居多,购买文献的人相对较少。据观察,网上的买家群体则是以购买文献的较多。“也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希望在网上推名家名篇手稿,而且主要以钢笔字为主。虽然钢笔字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价值不如毛笔字那么高,但从内容来说,两者的精神遗产是一致的。我们也期待借用网络的传播达到一个新的效果,因为网络的文献收藏群体的受众面更广,我们希望先以网络去推动以钢笔字为主的名家名篇手稿,慢慢地可能会影响大拍,也影响手稿收藏的其他方面。”
据了解,名人手稿种类丰富,包括信札、笔记、签名等。在近年来的国内艺术品市场上,名人手稿逐渐成为拍卖市场的宠儿,行情一路走高,不少拍卖公司更开始为此设立专场。究其原因,有评论认为,这些手稿之所以会被视若珍贵并被藏家所追逐,一般具有两个原因:一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以当做史料予以参考研究;二是具有历史纪念意义,历史本身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历史的印记、见证、影像往往呈现出极高的价格。
同时,也有人认为,和购买中国书画、古玩杂项不同,藏家购买名人手稿往往是出于喜好和兴趣,比如有些藏家对某位名人或某段历史有着特殊的浓厚情结,因此愿意将其买下收藏。加上名人手稿价格一般不会太高,基本在大众的承受范围之内,而且名人手稿板块尚处于上升阶段,拥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
“事实上,这跟整个大的经济环境密不可分,同时却又相对独立,购买名人手稿很少是一种投资行为,也很少是一种艺术欣赏行为,更多是属于一种情感的呼应。”在陆丰川看来,倘若藏家小时候读过某位名家的作品,当时印象深刻,日积月累自然就产生了情感需求。简言之,藏家认为名家名篇的意义大,与其情感的共鸣就大,这也是未来名人手稿市场的一个方向。“所以,接下来我们更要挖掘作品的背景,强调作品的内容,打破作品的书写媒介,让名人手稿能与读者有更多的情感共鸣。”(记者 魏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