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保利香港2018年春季拍卖会中国古董珍玩将于3月31日至4月1日于香港君悦酒店举行预展,4月2日举槌。其中古董珍玩板块中将延续以往传统,呈现‘吉金’珍品,兽面纹天黾己方鼎、夔纹鼎、蟠螭纹立人拔剑形足青铜炉、万父癸簋、饕餮纹斝、青铜饕餮纹出戟尊等青铜重器将共聚盛会,以期与全球青铜器藏家共同体悟青铜文明在中华文明中的辉煌成就和历史传承。
商晚期 兽面纹天黾己方鼎 款识:己
H 21.2cm W 17.8cm
估价:HK$ 7,500,000 - 8,500,000
此次青铜器板块最瞩目的拍品为天黾己方鼎。在商周青铜礼器中,方鼎不仅数量稀少,且地位极高,,是“明贵贱,辨等列”的标志。此件‘天黾己方鼎’不仅器型规整、铸造工艺精良、纹饰华美,且腹内壁铸有“己”铭文,代表着商周两代具有重大政治影响力的‘天黾族’,实为商代晚期青铜方鼎中出类拔萃的精品,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收藏价值。
此方鼎器身作长方体,折沿方唇,口沿窄边上立U形双立耳,两耳外壁均饰阴线相对夔纹;四隅和四壁中部均铸有扉棱;颈部饰一周勾喙夔纹,腹壁均饰兽面纹。四条柱足,足上端饰云纹一周,下接三组阴刻蕉叶纹,足高小于或等于腹深。此鼎形制和腹部兽面与戚家庄M269:41方鼎[1](图一)几乎相同,腹部纹饰又与上海博物馆藏鼎[2](图二)腹部纹饰近同;另外,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司母辛大方鼎口下兽面纹,小屯M238所见青铜壶、卣之上均可见与此鼎腹部兽面纹相近的纹饰。上述墓葬中妇好墓、小屯M238时代均为殷墟二期晚段,戚家庄M269为殷墟三期早段。对比上述器物,综合此器形制、纹饰等多方面因素,其时代确定在殷墟三期早段较为适宜。
《考古》<1987年秋安阳梅园庄南地殷墓的发掘>
1991年,图八:5
此鼎腹内壁铸有“己”铭文。郭沫若将之释为“天鼋”,乃国族名号,即古之轩辕氏,其说影响较大,谓乃族氏已得到学界普遍认同。至于如何释读,则有可商,闻一多将之隶定为“奄”,乃国族名;唐兰释为“大黾”;于省吾认为是“天黾”二字合文;刘恒认为“天黾”释读无误,为夏禹姒姓之后;陈怀邦认为为古代星宿,以星宿为族徽……我们认为将之释为“天黾”二字较为合理。所以将此鼎名之为“天黾己”方鼎,此处“天黾”为族名,“己”是日名。
图一 殷墟戚家庄M269:41方鼎
图二 上海博物馆藏鼎
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大族,前辈学者或认为是“轩辕”、或“奄”、或“天冥”,暂无定论,。商代金文中,此族有铭铜器共计53件。此族铜器年代上限可到殷墟二期,下限可到西周早期,据献侯鼎、勅鼎铭文可知,天黾族并没有随着商王朝的灭亡而衰落,依旧活跃在西周早期的政治舞台。
西周 晚期青铜龙纹鼎 H 53.5cm W 48cm
估价:HK$ 5,000,000 - 5,500,000
该鼎敞口,平沿外折,绹索状U形立耳外侈,半球形腹,腹尤深,圜底,三蹄形足。口沿下饰一周垂冠回首曲体卷尾夔纹,下饰一周凸弦纹;足上部饰浮雕兽面纹,下有两道凸弦纹。
此鼎形制、纹饰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南宫柳鼎[3](图三)近同,唯耳部、腹部、足部略有差异。与此鼎形制相同或相近的半球形腹、蹄形足的圆鼎主要流行于西周中晚期;另外,颈部所饰身体呈三角形的夔纹同样也流行于西周中晚期。本件形制、纹饰时代特征明显,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中的精品。
图三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南宫柳鼎
战国 蟠螭纹立人拔剑形足提环盘(炉)
附CIRAM检测报告,编号0117-OA-06R-2
来源
亚洲私人旧藏,入藏于1999年香港
出版
著录于Ben Janssens Oriental Art,《The European Fine Art Fair, Maastricht》展览图录,2017年3月9日-19日,编号14
估价:HK$ 3,800,000 - 4,200,000
同时,亦有一件战国时期蟠螭纹立人拔剑形足青铜炉,为目前所见人形足青铜炉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参考图)其器形规整,铸造极其精美,纹饰奢华繁缛,尤以立人拔剑形足特征最为独具,也是人形足青铜炉中最精美的一件。
此器平折沿,直壁,浅腹,器体似青铜盘,器壁外侧对称分布四个环耳,环耳各有一条提链,同侧两条提链顶端由一桥形双环耳提手连接。四足作立人形,腰系短剑,左手执剑鞘,右手握剑柄作拔剑状;立人结发,上身着束腰短衣,下身着裤,小腿部裤子纹饰不见,推测可能用绑腿带将之裹绑;立人双脚开立,站于圆形座之上,左肩承盘。口沿外壁饰一周綯索纹,腹部饰蟠螭纹;足部立人衣裤饰云纹,上衣下摆两侧中缝饰三角云纹;桥形提手上饰贝纹。
与此器相类的青铜器也被称为盘,如容庚先生在《商周彝器通考》中就将之称为盘。细较之,此类器与青铜盘最大、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器身之上连接提链。1956年河南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出土青铜环链烘炉一件,出土时炉内还有可以燃烧的木炭;1979年江西靖安出土了三件徐国青铜器,其中一件与此器形制相类(图四)[4],自名为“卢盘”。郭沫若先生曾考定,卢与鑪、炉相通,乃古人燎炭之炉,故又称燎鑪。至此,此类器物应该为炉才得以确定。
根据有关学者研究,提链型青铜炉最早出现于春秋中晚期的楚、曾、徐等为代表的南方诸侯国,故可认为提炼铜炉就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南方地区,属南方系炉;南方系青铜炉装饰纹饰多样,以蟠螭纹、綯索纹等为代表;提链铜炉从春秋中晚期一直流行到了西汉中期[5]。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此炉的形制、纹饰特征,其时代应该在战国时期。
图四 江西靖安出土青铜炉
图五 《CHINESE BRONZE FTOMTHE BUKINGHAM COLLETION》
著录人形足青铜炉
人形足的青铜炉曾见于陈梦家先生1946年在美国芝加哥出版的《CHINESE BRONZE FTOMTHE BUKINGHAM COLLETION》中收录的一件,足为人形,作双手、后肩承盘状[6](图五);容庚先生在《商周彝器通考》中收录有一件,人形足作后肩承盘状,双手握于前。此三件青铜炉,人形足均着束腰短衣,下身着裤或系绑腿带,其形象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的一件战国青铜驭手[7](图六)极为相近。根据服饰特征判断,这件战国青铜驭手应该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早期形象。那么,这三件青铜炉人形足的形象也当来源于我国北方地区游牧民族的早期形象。
图六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战国青铜驭手
商 青铜兽面纹簋 铭文:万 父癸
H 15cm D 21.3cm W 26cm
估价:HK$ 1,200,000 - 1,500,000
该器器型规整,铸造精良,纹饰繁复,舒朗有度,是商周青铜簋中的珍品;加之其铸有铭文,更丰富了其史料价值。
这件簋敞口,斜腹,高圈足;腹两侧有兽首大环耳,耳下有卷尾垂珥。口沿下以浮雕兽首、涡纹、变形夔纹相间,雷纹地;腹及圈足均饰无地对夔兽面纹;双耳之下腹壁上各饰一蝉纹。其纹饰与82小屯M1出土的庚豕马簋[8](图七)完全相同,形制与99ALNM1046:60簋[9](图八)几乎相同,唯垂珥有别。上述两座墓葬时代均为殷墟四期,故此簋之时代也当属于殷墟四期,也有进入西周纪年的可能。
图七 82小屯M1出土庚豕马簋线图
图八 99ALNM1046:60簋线图
因此簋内底铸有“万父癸”三字铭文,故名。铭文中“万”为族氏名,“父癸”即日名为癸的父辈。商周青铜器中,万族青铜器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6件,时代主要集中于商末周初,以河南安阳发现最多,陕西、山西等地也有发现。据此可知,万族是一个从商代延续到西周时期古族,其极有可能聚居于殷墟地区,而且与陕西、山西等地有交流。
图九 2010年纽约佳士得秋拍青铜簋
2010年秋,佳士得纽约有限公司在思源堂中国古代青铜器珍藏专场拍卖上,曾拍出一件与万父癸簋形制、纹饰几乎近同的青铜簋(图九),其成交价约为280万人民币。二者相较,万父癸簋精美程度并不逊于前者,而且还铸有铭文。商周时期由于原始文字资料的稀缺,作为此时期直接文字材料的青铜器铭文价值自然不可小觑,铸铭青铜器对于研究商周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商 青铜兽面纹斝 H 28.6cm W 21cm
估价:HK$ 1,000,000 - 1,400,000
斝,在酒器中地位较高。殷墟一期之前,青铜斝与爵组合,多见于墓葬随葬,殷墟二期开始,青铜斝的行用阶层提高,一般仅出现在大中型墓葬之中。这件饕餮纹斝纹饰精美,形制规整,铸造精良,是商代青铜斝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代表了当时铜器铸造的精湛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斝敞口,口沿上对称立菌顶方柱二,颈部较长,鼓腹,折底稍作圜形;下置粗壮外撇的三棱足,横截面呈“T”字形;颈腹一侧置带状鋬。菌顶饰涡纹,颈腹各饰无地外卷角饕餮纹三组,所饰饕餮纹除双目突起外,其余皆为极规整、细密平滑的雷纹组成,构图紧密而复杂。这件饕餮纹斝与出土于小屯M18:15饕餮纹斝[10](图十)形制、纹饰几乎相同;同时与上海博物馆藏丁斝[11](图十一),《商周彝器通考》著录四五四器饕餮纹斝[12]形制相近,纹饰相同。上述三件青铜斝中,小屯M18的墓葬年代为殷墟二期晚段;再结合此形制青铜斝的演变趋势:斝柱由矮变高,颈部越来越短,腹部转折由明显到不明显,底由平到突起;所饰以细密雷纹构图的饕餮纹,流行于殷墟早期,延及中期。综合考虑之,将此件饕餮纹斝的时代断在殷墟二期晚段至殷墟三期早段。
图十 小屯M18:15饕餮纹斝
图十一 上海博物馆藏丁斝
商青铜饕餮纹出戟尊 H 27.5cm
来源
1. J. Goldstein,多伦多,早于1978年,传1960年代购于多伦多古董商Frank
Crane
2. E.Sinclair得自Goldstein后代
3. 伦敦邦瀚斯,2011年,5月12日,编号251
此尊筒状三段式,开口外侈,颈部缓收,腹部继而略鼓,圈足外撇而底足直缘。三段四壁铸透雕钩状扉稜,颈部饰蕉叶纹一周,蕉叶经脉凸起,左右对称,颇具眉眼角爪之形,化自其时常见的饕餮纹,蕉叶纹内填以细密工整的雷纹。颈下部饰凤鸟纹两对,以扉稜为中轴对称分布。凤鸟线条锐利秀挺,首尾作钩状。腹部前后两面饰饕餮纹,饕餮双目如豆,内陷为瞳,口鼻双角爪牙之属分明可辨,收尾亦作钩状,身上阴饰窃曲纹。此具饕餮纹庄严明励,气势迫人。圈足饰以同样的饕餮纹,惟身型较扁,仍不失魄力。此尊仍见金铜之色,此类金漆皮壳和钩状扉稜一样,集中出现在西周早期周原地区。1960年代陕西扶风庄白村窖藏和宝鸡贾村都有如出土,见《中国青铜器全集五》,图152、153、154,其中154尤似此件拍品;玫茵堂亦曾藏有一件类似青铜尊,惟体量较小,见王涛,《中国青铜器》,伦敦:Paradou Writing, 2000年,图62。
[1]安阳文物工作队:《殷墟戚家庄东269号墓》,《考古学报》1991年第3期。
[2]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〇四五器。
[3]张天恩:《陕西金文集成》,陕西新华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6年:第0754器。
[4]中国青铜器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青铜器全集》(11卷),第一五九器,文物出版社1997年。
[5]苏晓威:《论东周到西汉的铜炉》,《考古学报》2017年第3期.
[6] CHARLES FABENS KELLEY and CH’EN MENG-CHIA, CHINESE BRONZE FTOM THEBUKINGHAM COLLETION,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1946.
[7]The Metropolitan Musume of Art online collection archive,accessionnumber:1993.387.1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版二三三。
[9]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殷墟刘家庄北1046号墓》,《考古学集刊》(第15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安阳小屯村北的两座殷代墓》,《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11]陈佩芬:《夏商周青铜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一三〇器。
[12]容庚:《商周彝器通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四五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