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Lot 3031 宋/金 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 H 150cm W 100cm
估价:HK$ 6,000,000 - 8,000,000
来源
1。 John Eskenazi Ltd, 1995
2。 私人收藏,意大利
3。 欧洲私人收藏
4。 亚洲藏家旧藏
壁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又分为寺观壁画与墓室壁画两大部分。墓室壁画出现的年代较早,由汉代盛兴,唐宋达到高峰,元明之后逐渐衰落,主要内容多体现墓室主人往生前后的生活场景和愿景。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内容有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等。这种绘画形式是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兴于汉晋,盛于唐宋,衰于明清,是中国绚丽多彩的民族艺术史上的重要篇章。
佛教在金代的时候颇爲盛行,除继承了北宋佛教之外,融合了大量的世俗审美,再加上皇室的崇信推广,寺庙建筑上的雕塑、壁画仍具有相当规模,但是保存至今保存完整的却不多。保存较好,艺术水平较高的有山西朔县崇福寺弥勒殿内的说法图、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四壁保存的佛传、鬼子母经变图等。
本件沥粉彩绘仙人朝奉图壁画应为一个宏大佛教礼佛场景中的一小部分,从三位菩萨的服饰及体裁来看,应当为寺庙壁画中的一部分。
此类佛教仙人朝奉图可追随至甘肃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画与丝绸,这种传统经历了宋代、金代延续至明代。壁画中人物布局及色彩搭配,使人联想到古董商卢芹斋早年售予欧美各大博物馆的五代慈胜寺壁画,其中最近接近者当为美国纳尔逊博物馆所藏的《菩萨焚香图》。
然本件壁画则毫不逊色,如春蚕吐丝般紧劲铁线所表现出的高超造型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菩萨那华腴丰满的肌体、婀娜多姿的体态、烂漫如花的手姿、当风飘举的吴带、华丽夸张的花冠以及浓淡相宜的敷色,皆令观者目炫神迷。
宗教绘画中的主尊通常有着固定的图式,因而形象多较为刻板,而辅助式人物则可以较为自由的表现。本件壁画因在墙壁上作画,为强调视觉冲击力,因此在用笔和用色上尽显“粗笔重彩”、“泼墨写意”,活脱脱将一个菩萨塑造成朱唇翠眉、缨烙绕身、锦巾斜披、腕戴双环的北宋至金代时期的仕女形象。这种菩萨形象不同于常见的青绿山水式的水陆画,在宗教绘画中则极为罕见。三位女性菩萨手中各持圣物行走于绿荫之下,整体布局疏密有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这样的布局也远超元代芮城永乐宫壁画并排行式布局,显的更加写实与随性。反而与宋代李公麟(传)维摩演教图中的菩萨画像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
菩萨束发成绺,盘至耳前,菩萨双颊丰腴,唇如樱绽,杏眼上扬,柳眉下弯,从勾勒的线条可看出画工用笔极快,笔迹流畅,而阴影部份则笔触较为轻柔地渲染,可见绘者及其精湛的笔法与生动的造型功力。
三位女性菩萨面部刻划非常有特点,这是比较标准的北宋至金代时期的仕女形象,在金代木雕造像中时有见到此类丰颐圆润的面孔。将菩萨刻划成圆脸双下巴的特点,让菩萨更有亲和力,这也符合宋、金时期佛教造像由“神”到“人”的世俗化刻划,这一时期的菩萨更象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妇人形象。这一特点也影响到了韩国及日本造像。与本件壁画仕女面部特点相似,极有可能为同一庙宇的壁画;可对比香港苏富比(微博)2015年12月3日,编号287宋/金彩绘菩萨像。宋代文人李嵩(1190-1230)的绘画中的仕女饱满的面颊,双眉与弯鼻与本件中的菩萨有着相似之处,发束中也点缀着珍珠。李嵩所绘画《听琴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收于《仕女画之美》,台北,1988,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