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苏轼说:"砚之美,止于滑而发墨,其他皆馀事也。"作为与笔、墨、纸并称的"文房四宝"之一,中国历代文人对砚的珍爱,已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砚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华文化、经济甚至审美意识。如今,古砚完成了由实用品到艺术品的转化,因而也造就了它独特的收藏价值。本期为您呈现中贸圣佳2018春拍砚之精品系列,请君赏鉴。
精品预览
LOT.657 清 沈氏砚林著录 吴昌硕为沈石友铭鹅砚
记录:东京中央 2012 年秋拍——文房四谱,Lot. 1628.
出版:
1.《沈氏硯林》页 194-195,1993 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硯林》页 113,昭和 45 年 12 月,日本白红社出版。
展览:2016 年 1 月 17 日 - 2016 年 2 月 20 日,龙美术馆: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
L: 12.8cm, W: 12.3cm
RMB:2,300,000-3,000,000
此砚雕成鹅盘卧状,转颈曲身,起眼凝视,颇得传神之妙,其嘴尖硬,其尾柔软,皆以简洁之法为之,中部大片为砚堂。此砚形简繁得当,温纯古雅,极富静谧意趣。砚色青紫,细腻润泽,并有鱼脑、青花等石品纹理。砚背有吴昌硕书文:“养墨池,作文玩,自写黄庭不须换,乙卯岁十一月,石友铭属吴昌硕书。”
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是晚清民国的三大藏砚大家之一。吴昌硕(1844-1927),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沈石友对古砚之爱,使其经常让吴昌硕治砚、题砚、琢砚、篆砚,沈石友藏砚、拓砚,合力着成砚拓。沈石友去世后六年,其子若怀将所藏百多方(一说为 158 方)名砚拓印成谱,集为《沈氏砚林》,共四卷一百部,成为了收藏砚台领域的“石渠宝笈”。此砚正是被著录于《沈氏砚林》之内。沈氏藏砚,共一百五十八方,在当时都是一砚千金,桥本归一先生的祖父桥本关雪酷爱这些宝贝,不惜变卖家产,一掷千金而全部购得。于是这一批中国近代名砚便漂洋过海去到了日本,成了“一见难求”的珍品。
沈石友《沈氏砚林》中的吴昌硕铭书,均为赵石(1874-1933)镌刻,赵石刻砚的最大特色是摹刻精到、惟肖惟妙,纵观《沈氏砚林》中的吴昌硕铭书,或大或小,或篆或楷,或梅花或人物,均有笔有墨,生机勃勃,若现纸上,赵石精摹之技,可谓空前绝后。据观察,吴昌硕的砚铭是先书于纸上,然后由赵石摹勒上石而镌刻。赵氏擅书精刻,对昌硕先生之用笔用墨娴熟胸中,故镌刻时能依形传神,势完意足。如砚中“池、属”两字的长划枯笔;“墨、岁”两字的转折提按;乃至“乙”字极细的上挑枯笔,均能毫发不损地展现。赵石刻砚既现吴昌硕古朴雄浑,大气澎渤之势,又现其中锋独调,细致入微之妙,可谓“既雕既琢,还返于朴。”
砚配紫檀砚盒,盒盖贴有“白沙邨庄”朱文印,盒内另附一张大收藏家林熊光的题记“沈石友,名汝瑾,海虞人。善诗画,喜藏研。有石友研谱均自铭及倩吴昌硕铭,砚全部为日画家桥本关雪购归东瀛,今日散出,余获数枚,此其一也。甲午七夕,朗庵。”据悉,《沈氏研林》所著录的一百五十八方佳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逐渐的散出,陆续被日本及世界各博物馆所收藏,像这块“鹅砚”能以拍卖的方式在民间得以收藏,实属难得。
桥本关雪(1883-1945),日本著名画家,大正、昭和年间关西画坛的泰斗,日本关东画派领袖。自 1914 年起,曾 30 多次来到中国,并精通中国古文化。与吴昌硕,王一亭等结为至交。
林熊光(1897-1971),字朗庵,台湾板桥林家后裔。1923 年毕业于东京帝大经济系,创办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三十年代居日经商,至台湾 1945 年光复后才返台。林熊光精鉴赏,富收藏,为著名收藏家。
LOT.658 清雍正 松花石葫芦形御砚
参阅:
1.《西清砚谱》卷二十二,上海书店出版社,页 390;
2.《西清砚谱古砚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页 366-368;
3.《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文房四宝·纸砚》,页 118-119.
L: 9.8cm, W: 7.5cm
RMB:800,000-1,200,000
拍品以松花石为材,整体作葫芦形,以葫芦枝蔓装饰墨池,藤蔓苍劲虬结,盘绕一侧,叶片舒展,十分的秀丽雅致,依石材近似葫芦天然颜色的部分所雕刻出的葫芦藤蔓,仿佛是技艺高超的竹雕作品,细节纹路丝丝毕现,似能感觉到老蔓的粗糙感。砚堂中心有椭圆形石脉,制砚匠师沿石脉形状雕成葫芦腹部,两圈同心水纹,似波光涟漪,引人无限想象。使用时墨聚于石脉中央,富于艺术效果,可谓巧思绝妙,如有天工。
松花江石又称松花玉,因产自东北松花江流域而得名。以绿色居多,石质坚密温润。清康熙时期始开采为御用砚品,康熙皇帝大力推崇松花石砚,曾亲自为松花石砚撰写了一篇《制砚说》。雍正皇帝更是钟爱松花石砚,雍正九年(1731年)曾召 3 名琢砚名匠,即黄声远、王天爵、汤褚冈 3 人进入宫廷制作御砚。乾隆钦定编篆的《西清砚谱》中记载了一件雍正年制的松花石葫芦形砚,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拍品形制相近,所配砚盖之上的葫芦枝蔓纹饰与拍品类似,可作参考。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葫芦形松花砚,背面有篆书“雍正年制”四字款,也可作为参考。
此砚配有洋彩装饰花鸟的漆盒,此种黑漆描金工艺在雍正朝十分流行,雍正帝一向钟爱深沉凝重的黑色,这在同期的画珐琅、瓷器中多有体现。而洋漆的艺术表现,正是以黑漆为基色,上面描饰金色的花纹,因此必然受到雍正的喜爱。此件洋漆砚盒,形状适当,漆色深沉,金彩鲜艳,实用性和观赏性并举。
LOT.1105 清早期 岫君铭坑籽云石纹端砚
L: 20.3cm, W: 15cm
RMB: 300,000-400,000
此砚随形而製,砚边四周延伸至背,琢不规则云石纹,效仿山石斑驳嶙峋之感,内留砚堂,砚面平滑触感温润,与砚边形成鲜明对比。背面山石树木中还有一位高士持杖而行。此方砚取法自然,成山石流云之形,幽深雅致。坑仔岩自宋代开始开采,所采砚石在端砚名坑中仅次于老坑砚石。王岫君,清初琢砚名家,江南人,其砚雄浑精工,可会意而不可言传,时推江南第一。
LOT.1110 明 张廷济清仪阁著录曹溶铭陆鹤田草疏砚
著录:
《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卷十》清张廷济“陆鹤田草疏砚”;
《清稗类钞·鉴赏类三》清末民初 徐珂 “张叔未藏陆鹤田草疏砚”
L: 15.5cm, W: 10.5cm, H: 1.8cm
RMB: 680,000-880,000
此砚端石製成,砚面门字边框,内开堂、池,砚堂中间微凹,砚製中规中矩,方正平直,砚面痕迹更显风霜摧折。一侧刻铭“鹤田先生草疏砚”,鹤田先生即此砚主人陆光旭,号鹤田。草疏为拟写奏章之意,此砚即为陆光旭上疏谏言所用砚。另一侧刻“此心赤,坚于石。溶并铭”。“溶”为曹溶,字秋岳,号倦圃,为“浙西词派”先驱。张廷济载:“倦圃曹司农之子潜中广文彦枢为侍御之婿,故司农与侍御契分极深。”可知曹溶的儿子曹彦枢为鹤田先生之婿,二人极为相契。陆鹤田顺治时期官至陕西道、冀南道监察御史,于康熙时期因文字狱获罪,《清稗类钞》中记载其“直言敢谏”。曹溶与陆鹤田相知甚深,故在砚上题“此心赤,坚于石”六字,以明主人之志,今见此砚,也可以想见砚主“想当草疏砚在侧,血泪濡墨挥淋漓”的品格了。
此砚著录于清代金石学家张廷济:《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中,当时砚下尚有一寸,今已磨去。拓片侧有张廷济亲题两跋:一云:“鹤田侍御直言敢谏,其曾孙念曾翁住吾里丁溪之南,卅年前曾为余言侍御有草疏遗砚,青毡非故,不知落谁氏手矣,庚午夏垩室悲居,形景相吊,隔溪老妪时携破纸片石覛赢糊口,一日持此索值百钱,酌泓亲涤,亟登砚林,侍御忠心司农名翰紫云飞下,盖有奇缘。嘉庆癸酉十月十一日。廷济”。又云:“平湖陆鹤田先生名光旭,顺治辛卯举人,壬辰进士,由保定知县擢御史迁冀南道,康熙二十年辛酉服阕补江安粮储道,在台省时请停织造,请蠲粮,请复巡方,诸疏铮铮有声倦圃曹司农之子潜中广文彦枢为侍御之婿,故司农与侍御契分极深,此砚此铭重于兼金矣,侍御云峰草堂诗稿余曾见有四五册,其元孙大椿售于王友子愚,今未审存否余所收者,龚芝麓鼎孳、袁箨庵于令、杨以斋雍建、杨筠眉素蕴、魏青城学渠、曹颂嘉禾、顾左公瀛与侍御札并侍御自书诗札数纸耳,侍御方颐多髯有威重,余曾拜其像云。道光四年甲申二月六日 叔未张廷济”。
从跋文可知,当年鹤田先生获罪之后,此砚便惜于流散。不知所踪,鹤田先生的曾孙陆念曾与张廷济同住丁溪,二人提起陆光旭,言语中谈到此砚,感慨时移世易,再不知此方被主所珍爱的草疏砚下落。但,冥冥之中仿佛注定的,在多年之后,嘉庆庚午年夏的某一天,正孑然独居的张廷济闲坐在家中,隔溪的一位老妇,拿着一些“破纸片石”前来向张廷济售卖,借以糊口,随手翻翻,此砚惊现其中,自然尘掩琼瑜,埃覆神光,惊喜中的张廷济,以百钱将此砚买下,于门前溪水中细细清洗,终得见此砚真容!正是当年与友人一同感怀之砚,张廷济此时正独自居丧,自然感慨万千,叹与此砚“盖有奇缘”。
张廷济一生好古,所藏精者大多入清仪阁著录,沧海桑田,今存世者已缈缈。张廷济尤爱此砚,于嘉庆癸酉、道光四年两次为此砚题跋,认为“此砚此铭重于兼金”,更钦佩鹤田先生铮铮傲骨。此砚辗转流传,经历可谓一段佳话,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鉴赏类三 6》 “张叔未藏陆鹤田草疏砚”一条也记载此事。此后此砚下落,又入茫茫之中,直到它近来重新出现在藏家们的视线之中。
笔者查阅资料,见《浙江文物》2017 年第四期载有一篇嘉兴藏家范笑我题此砚拓片的文章,其中记录了此砚重新浮出水面经过:“辛卯圣诞,王贶在嘉兴月河购得此砚,出价五百。叹已截去半寸,过手而已。王贶示砚春秋亭长,亭长嫌质劣品残不甚经意。出示三径草堂主人,开价一千,堂主还价九百。没有成交。再示清远斋主,斋主见落款有‘溶’字,认为可能曹溶,一千五成交。隔日,三径草堂主人告知春秋亭长:《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第十册,存有此砚拓片和两跋。春秋亭长叹息失之交臂。王贶颇为懊悔。谋赎回,怕点醒,百般思量。次年壬辰八月朔日,清远斋主相邀吴香洲、卢炳洪同聚听讼楼欣赏曹溶题赠鹤田先生草疏砚,适逢桐乡泥堂钱宜东在座。原砚比照《清仪阁所藏古器物文》所录拓片。参阅张廷济所题题文,得悉:平湖鹤田先生与嘉兴曹溶为儿女亲家。鹤田曾孙陆念曾与张廷济同住丁溪,提起过草疏砚“非故不知落谁氏之手矣”。三十年后,张廷济在隔溪老妪手中以百钱收藏此砚,称“盖有奇缘”,时在嘉庆庚午年夏。壬辰九月初五,笑我陪学森访新篁,凭吊清仪阁遗址,磊庵同访。次日,春秋亭长有博文写到:“闻斋主有访新篁之行,想来亦与得藏此砚不无关系。”王贶说:“有机会要一张拓片,以纪交臂之失。”王贶嘱题。(丙申年秋,嘉兴范笑我记)”
LOT.1113 明 潘奕隽、潘遵祁递藏文征明水云砚
L: 27cm, W: 17.5cm, H: 2.6cm
RMB: 260,000-320,000
此砚自然随形,天然质朴,砚额、砚池外出云水纹拦水线,附于天然石纹,浑然一体,刀法圆熟流畅,砚池仿若山中湖水,又如云间青天,背面亦有云山雾缭之意,中有一卷云霞横栏腰中,充满文人雅趣。背有数铭:其一:“觸石起云,云心依石,墨池翻波,水云一色。徵明”印文“亭云”;其二 “云无心,水不竞,焕吾文,怡我性,竹友所贻,三松之庆。榕皋铭”;其三:“岁丙午,仲弟获是研于京师琉璃厂,背有朱书数行,略可辨,先大父遗物也,寄归示余。谨书,而属陈子叶笔,刻之,庚戌秋日,遵祁谨识”;其四:“此研乱后久失,今庚午正月,姪孙志万一索得男,不数日忽得此研,珠还合浦,始非偶然,祖泽能承万也,勉之。 西圃老人”。
此方砚为苏州潘氏家族递藏,来源清晰。款识中的“榕皋”即潘奕隽(1740-1830),号榕皋,三松居士,是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名家,家有“三松堂”收藏古籍、金石、书画。著名收藏家潘祖荫,便是潘氏家族的后代。潘氏家族是苏州的望族,有“贵潘”之称。祖上出了好几位名人,先祖潘奕隽是家族第一个进士,祖父潘世恩是乾隆癸丑科状元,官至一品的太傅及武英殿大学士,而叔祖潘世璜更是乾隆乙卯科的探花。潘氏家族世代为官,俸禄本来就不少,而且他家还经商,因此累计了大量的财富,用以购买丰富的藏品。据潘奕隽《三松堂书画记》所载,潘家收藏的有元代以来作品共计 187 件,其中不乏赵孟頫、周臣、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等名家墨迹。同时他还收藏历代典籍达数万卷,其中珍贵典籍达百种以上,与当时大藏书家黄王烈、袁寿阶齐名。
潘奕隽去世后,“三松堂”藏品分别由其孙潘遵祁、潘希甫递藏,潘遵祁(1808 - 1892)清代书画家。字觉夫,一字顺之,号西圃、简缘退士、抱冲居士等,室名香雪草堂、四梅合、勿自欺室。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潘奕隽孙,潘世璜子。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二十七年(1847)翰林,旋乞归,隐邓尉,筑香雪草堂。得扬补之四梅花卷,因以名阁,载熙为绘四梅阁图,享山居之乐逾四十年,工画花卉,卒年八十五。著有《西圃集》。“三松堂”收藏在太平军占领苏州时多已散佚,此拍品即为其中之一,然而,砚背几行潘遵祁的刻字记录了此方砚台失而复得的经历:丙午年(道光二十六年),潘遵祁仲弟在北京琉璃厂见此方砚台有祖父朱书,认出是祖父遗物,于是买下,寄给潘遵祁,正是合浦还珠的美谈,而其时,正逢潘遵祁侄孙潘志万的长子刚初生,潘遵祁认为这是祖父荫庇,于是刻铭记之。后来,潘家祖宅中还特地为此砚建造了一座亭台,名“还砚亭”,以纪念这块砚台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
LOT.1117 明 端石丛星砚
参阅:
1.《西清砚谱》卷八,上海书店出版社,2010 年,页 147;
2.《西清砚谱古砚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1997 年,页174-176.
L: 21.5cm, W: 13.3cm, H: 6.3cm
RMB: 800,000-1,200,000
拍品为端石砚,作长方抄手式,石质细腻,砚背满布长短不一的细长石柱,约百余枚,错落其间,柱端面各有眼,如夜空丛星密布。配素面黑漆砚盒。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苏轼丛星砚,记录于《西清砚谱》,可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