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清宫珐琅彩瓷分两类,一是瓷胎画珐琅,一是瓷胎洋彩,两者均是盛清宫廷工艺的旷世杰作。
梳理文献中“洋彩”一词,最早出现于雍正十三年(1735),督陶官唐英所撰之《陶务述略碑记》:“洋彩器皿,本朝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可知洋彩与珐琅彩同使用珐琅料,且绘画技法上多摹仿西洋。乾隆朝珐琅彩与洋彩屡屡在《活计档》及《陈设档》中同时出现,特别是乾隆初年。乾隆皇帝爱好广博,借以御窑厂之能工巧匠,以瓷为胎,敷设彩釉,借鉴西洋,遂成“洋彩”。更因其长期存于深宫且数量稀少,专供帝王闲暇时赏玩,举世罕见,成为了极其珍贵的皇家艺术珍品,代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巅峰时期的最高水平。
1309 清乾隆 胭脂红地缠枝暗八仙大尊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参阅 1.台北故宫博物院《华丽彩瓷-乾隆洋彩》
2.《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3.《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上海科学技术社2004年
高:58cm
此件胭脂红地洋彩缠枝暗八仙大尊,敞口,短颈,溜肩,圆腹,胫部内敛,圈足。胎质精细洁白,釉面匀净。通体施胭脂红釉。器型饱满,装饰图案力求华丽繁缛,口沿之上黄彩地,如意纹饰施绿彩,间点胭脂红点装饰。器颈之上,绘缠枝莲纹,纹饰之间有矾红彩蝙蝠衔绶带,器肩之上一周松石绿地云肩纹饰,其上绘缠枝莲纹。器身之上绘缠枝莲纹,花型各异,中间一朵宝相花,饱满斑斓,其上绘有暗八宝纹饰。足胫之上为变形的仰莲瓣纹饰,黄釉与松石绿地釉交错,色彩分明十分醒目。足外一圈酱釉,底足内有矾红“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乾隆 胭脂红地缠枝暗八仙大尊(另一面)
此尊釉色鲜丽匀亮、纹饰细腻生动,特别是洋彩的运用,更彰显了无与伦比的皇家风范。而细观缠枝纹边缘白色珐琅料的使用,可明显感受到西方绘画技法融入带来的影响。丰艳的胭脂红地,芊绵秀丽的洋彩描绘,完美的工艺技法,加之该器器形端庄华丽,雍容的气度。无不凸显出乾隆御窑的华美,让此器成为存世乾隆官窑瓷器中最令人梦寐以求的珍品之一。
器物局部
在本已繁华的纹中再增添吉祥喜气图案亦是乾隆朝彩瓷的典型装饰方法之一。此尊器身上暗藏缠枝花卉问其中的纹饰“暗八宝”,也作“暗八仙”,是常见的民俗图案。其只采用八仙所执器物,而不直接出现本尊,故称“暗八仙”,也叫“道家八宝”。其中扇子代表汉钟离,宝剑对应吕洞宾,葫芦和拐仗代表李铁拐,阴阳板对应曹国舅,花篮代表蓝采和,渔鼓或道情筒和拂尘对应张果老,笛子代表韩湘子,荷花或笊篱对应何仙姑。“暗八仙”可谓民俗吉祥纹饰中集大成者,给人以喜气之感,可谓大俗大雅。
暗八仙图案
1314 清乾隆 洋彩胭脂红八吉祥仿古双兽耳壶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
参阅: 康蕊君:《玫茵堂中国陶瓷》,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956
来源 英国家族旧藏
高:23.5cm
本器器型源自商周青铜耳壶,配以胭脂红彩勾勒填充主体纹饰。器物敞口,短颈,一双胭脂红兽耳分列颈部两侧,溜肩,腹部最大处凸起,圈足外撇。胭脂红绘画格局有致,口沿有蕉叶纹,颈部为变形几何夔龙纹,腹部主体前后上下共分八块梯形开光,每块开光上各绘有一种花卉纹和一件八吉祥纹饰,共计绘八吉祥纹和八朵粉彩花卉,其组合设计极为巧妙,绘画细致,寓意吉祥。开光之间装饰有类似于青铜礼器上的飞棱和弦带凸起,它们上面亦覆盖变形几何夔龙纹、蕉叶纹、圆形花卉纹等,底部还有一圈如意云头纹。此器通体的胭脂红为釉上彩料,釉色明妍瑰丽,娇艳夺目,衬以白釉为地,尽显神韵,有浅浮雕的效果。器物整体端庄尽显名贵风姿,体现了乾隆御窑的雍容奢华。底施松石绿釉,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帝好古董古器,对商周青铜礼器文化更是推崇至极。因此当时仿古盛行,许多瓷器均仿青铜器型,以青花或单色釉或窑变釉为多。此类仿古双兽耳壶中常见青花加粉彩绘或见黄地青花粉彩等釉色装饰,构图与本品一致。胭脂料彩,又称“洋红”、“金红”,在《陶成记事碑》中唐英称它“西洋紫色”,属于珐琅彩。胭脂红彩是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才开始在景德镇使用,雍正中后期,由于御窑厂的革新,胭脂红逐渐得到推广使用至彩瓷领域,直到乾隆时期胭脂红才可被御窑厂熟练广泛地运用。烧制胭脂红需引入西洋配釉法,在红釉中加金以低温烧成,由于烧制不易,提纯困难,颇为名贵,专供皇帝御用。《陶雅》谓之“华贵中之佚丽者也釉质匀净明艳,殆亡伦比。紫晶逊其鲜妍,玫瑰无其娇丽”。
侧面图
器身(两面)八宝纹样
事实上关于珐琅彩、粉彩及洋彩的异同及区分,学者多有论及,观点并非全然统一,但其工艺繁杂,原料珍贵,存世稀少却是共识。此次春拍,北京华辰有幸征得以上两件乾隆洋彩胭脂红精品,与大家共赏。